農業在荷蘭,是一個會賺錢的產業;根據歐盟農業收入資料(EU agriculture Income),荷蘭農業年度勞動單位(AWU, Annual Work Unit)的平均所得為59,657歐元,等於說每一個荷蘭農民(或農家)的平均收入約有新台幣214萬。除此之外,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StatisticsNetherlands, CBS)統計:荷蘭有10萬多名「百萬歐元」的農民富翁。農業在荷蘭的興盛程度,好比台灣的科技業。

荷蘭中央統計局於2017年初公佈的調查資料,2015年全荷蘭共有106,000位百萬富翁,其中農民占的比例最高,為荷蘭1,708萬人口總數中的19%。換句話說就是,在荷蘭,農業是擁有最多百萬歐元富翁的行業,每五個百萬歐元富翁裡頭,就有一個農民;而在這些農民百萬歐元富翁中,一半是酪農,1/4則是種植蔬菜或穀物的農民。

荷蘭主要的農作物為小麥、玉米、馬鈴薯和花卉,但這些都只是「類舉」,事實上,荷蘭是世界上第二大農產輸出國,僅次於地廣的美國,而譬如馬鈴薯、洋蔥等,都是世界出口量量第一;花卉當然也是,世界產量與產值皆第一,而奶品、豬肉出口量也不輸美澳等畜牧大國。

2016年荷蘭農產品出口值,就有940億歐元。更令人訝異的是出乎想像的超高產量和產率。

填海造陸 17萬農民創造高產值

荷蘭國土面積41,526平方公里,不過比台灣36,197平方公里大一點點,然而荷蘭國名theNetherlands,「nether」,來自於「低」的意思;「land」,則是「土地」、「國家」;荷蘭就字面上就是指低窪之地。

荷蘭有1/4的土地,是低於海平面的,所以說先天良田其實並不多,但是荷蘭填海造陸,發展科技溫室,現今合算所有荷蘭「可耕地面積」已達183萬公頃,而荷蘭共有17萬名農民,每年為農產品創造了2兆3,299萬的產值,如果用台灣的思維和經驗來看,會覺得很不可思議。

荷蘭農業科技的運用很普遍,節省人力的科技溫室,通常只要手機一按,就可以管理溫室裡的所有環控設備,大概只有收成的時候,需要額外請一些移工幫忙採收和包裝。

與台灣相比,荷蘭耕地的規模龐大,耕地面積動輒20公頃起跳。而溫室設備的高昂建置成本,更促使荷蘭農業使用大規模生產設備:因為如果沒有大規模生產,就無法有足夠的產量來達成營收,回本投資在溫室等科學設備上的費用。

科技農業的資金從何來? 諸如溫室、感應器等科技設備其實都非常昂貴,所以在荷蘭,農民銀行就成了農民們、農企業的最佳後援。 以Rabobank(荷蘭合作銀行,CoöperatieveRabobank U.A.)為例,1972年由農民們以原先信用合作社轉建的銀行,至今仍非常活躍。從Rabobank最新公布的財報數據資料 ,2017年,Rabobank就提供給農業(含食品)的客戶們,共980億歐元的貸款。

戰後的荒蕪 讓荷蘭從零開始

對比於今日的興盛,回顧過去,二戰後的荷蘭,其實荒蕪一片。當時更由於糧食不足,造成許多人死亡,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成為荷蘭當下最必然的重點發展項目,而荷蘭農業政策的積極介入,也大抵從1945年開始。

荷蘭的農業政策一開始就規劃長程目標─金三角(golden triangle),政府、企業與研究單位相互合作,類似台灣的產官學。

然而從80年代開始,政府發現保護政策卻相對帶來了污染,於是,撤回了原先給農業的一味補貼,改為協助創新產業的研究合作案。

政府角色的淡出,也促使農民從被動接受補助,轉為積極尋求創新合作,將務農這份工作,視為「企業」來經營。同時也因為政府的放手,產業需要自力更生,所以產業鏈之間的上、中、下游相對就必須更團結合作。

凝聚力強 不合作就會被淘汰

荷蘭有非常健全的產銷協會機制,例如酪農業的乳品公會、畜牧業的肉品公會等,這些協會需要繳納會費、成為會員,但也會前往世界各國舉辦行銷活動,協助農民找到市場。這些公會或協會,不僅提供會員重要的產銷資訊和農業知識,更大力協助農民行銷自家農產品,是農民強而有力的後盾。荷蘭政府雖然不直接補助農民,卻相當樂意協助農民們到世界各國去參展,行銷國內的農產與食品。因此,整體說來,荷蘭產品(無論是農產或是食品)的行銷與國際曝光度,相對地多。

正因為荷蘭把農業視為一種「商業性」產業,彼此間有著強烈的商業貿易動機,所以同業間的產銷協會凝聚力也非常強。荷蘭重視「競合」,與其讓各個相同性質的農民團體競爭,不如合作。這不只單指在產業面的結合,業界、政府和研究單位,也是攜手合作的對象。

這是一種團結力量大的想法,即使是事業上的競爭者,如果彼此之間願意合作,或許就可以創造更多收益。

重視研發 「不創新就等於被追過」

做為全世界第一大馬鈴薯與洋蔥的出口國,其實旁邊還是有很多強敵環繞,譬如同屬歐洲蔬果生產大國的西班牙,又譬如對荷蘭來說最重要的盟友兼競爭者─德國:荷蘭透過鄰居德國,將農產品「內銷」到歐盟其他國家;但德國的農產品同時也和荷蘭在分食市場,正因如此,荷蘭農業仍不斷在尋求創新與突破。

 荷蘭每年花在研究上的費用,平均占整體農業支出的10%。對荷蘭來說,合作才能發揮足夠的競爭力,所以創新有其「必要性」,你不創新,就等著被追過。

(文/許玲瑋 攝影/李易暹)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