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殖民地價值來看,在西葡美洲屬地陸續獨立後,東印度群島和印度次大陸是唯二當仍不讓的最好的殖民地,遠超第三的菲律賓群島,再往後的法屬北非、法屬印支、澳大利亞、德屬東非相較之下更是完全不值一提。荷蘭在英荷戰爭之後基本就是二流列強水平,還一直在衰落,本土日常淪陷,做了何種努力才能在19世紀各大列強極具擴張殖民地的背景下保存這最佳殖民地?英國在拿戰之後甚至已經佔領了爪哇島,何故歸還給荷蘭呢?美法這些擴張中的列強是否覬覦過東印度群島呢?還望賜教。


17世紀荷蘭確實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前在亞洲貿易里先拔頭籌,但是並不是沒有英法挑戰的。打完之後英國貿易地位已經很難動搖了。

Lauren Benton在他的《帝國的合法空間》裡面寫過這樣一句話,具體細節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是應該是這樣說的:

與美洲不同,殖民帝國在東半球的前哨站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是因為有各大國的默許和認可。

你問我資詞不資詞?

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放在題主的問題里,應該說,實際上並不是19世紀(18世紀,實際上)荷蘭衰落以後是如何維繫遠東的殖民地,而是從一開始,之所以會出現荷蘭東印度這個前哨,就是得到了各國默許的環境下才出現的。Benton進一步解釋:只有傳統的東方大國(比如,明清帝國,莫沃爾)對前哨站的存在加以默許,批准相互貿易,這些前哨站才得以體現價值存續下來;同時,也只有殖民帝國(主要是英美法)默許這種佔領而不假以軍事干涉,前哨站才在軍事角度上能夠繼續運行。

換句話說,最開始荷蘭在東印度群島建立貿易戰,就是各大國默許的一種結果,而不是因為荷蘭武力強盛,武德充沛(雖然他確實武德相對充沛)。是當地被征服地區的默許,地區主要貿易夥伴的默許,主要殖民帝國的默許——共同的結果。


如果我們看殖民歷史,16世紀到17世紀實際上是一段涉及了西班牙和法國,英國,荷蘭和隨後美國不間斷的海上衝突的歷史,經濟上伴隨著所謂的三角貿易「南大西洋勞動力+美國生產條件+歐洲消費市場」的導向開始的,在這個過程中,荷屬東印度壓根就不是第一批列入考量的最優秀殖民地:最優秀的貿易前哨站是直接在18世紀以前貿易航線上佔據最關鍵地位的地區:南非,北美,新贈地,加勒比地區,埃及,印度。這些地區直接連接著從遠東到地中海或者從大西洋抵達歐洲的航路。進入18世紀以來到19世紀,隨著英帝國在大西洋貿易中的一桶桶金,上述地區也一步步被收入囊中,出現了完全體的真正意義上的「殖民『帝國』」。

換句話說——這裡涉及第二個問題:什麼樣的殖民地才是優秀的殖民地,或者說什麼樣的海外站點才是優秀的海外基地。他並不是「人口密集」(三角貿易強行勞動力跨洲轉移),也不是「幅員遼闊」(西班牙帝國的瓦解),在早期殖民區域被花分的最關鍵的過程中:第一要務就是在航路上處於關鍵位置。這樣看,尤其是對於英法,印度尼西亞這個(地理)位置並不優秀(雖然資源豐富),馬來亞,印度,埃及和南非四者任何一個地理位置都遠遠強於之。


19世紀中葉英國將東印度公司和莫卧兒帝國合併成了「印度帝國」或者「英屬印度」,牢牢控制住了印度洋貿易的西岸,一直到二戰最艱苦本土受到威脅,地中海制海權幾乎喪失的時候,第三戰列艦隊仍然駐紮在印度洋寸步不讓,實際上IJN也見好就收沒有深入。同一時期英國控制了馬來亞和新加坡,掌握了整個地區最優秀的航路要衝,並且獲得了一個前進基地(香港)——可以在不與中日直接衝突的環境下制衡在太平洋的美俄艦隊。這裡就是第三個問題:時間

18世紀前,主要殖民帝國的精力並不在遠東,而18世紀到19世紀開始消化印度以後,荷屬東印度就已經沒有什麼吸引力了——中國這種巨大的市場和印度這種強力的加盟商讓英帝國對這些地區缺乏興趣。於是荷蘭在遠東的這塊「舊殖民地」得以保留。比如題主提問的英國交還爪哇島——拿破崙戰爭期間的「收復」和「解放」之後交還荷蘭而已,同一時期RN正在竭力坐穩剛剛獲取的地中海制海權。

HMS Hermes,背景是一艘liner和一艘中國傳統硬帆船,悠哉游哉地在航母邊前進。

當然,這裡不能解釋一個問題,就是後發殖民國家比如美國是否對荷屬東印度有過興趣,是否嘗試過奪取群島,又為什麼沒有成功。Stanley Hornbeck寫過一篇叫做《美國與荷屬東印度》的文章里就毫不掩飾美國對荷屬東印度的垂涎,同樣我記不清具體細節,但是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荷屬東印度壓根就不是』一個『獨立國家,而是一片地區,有數千個島嶼,龐大的人口和資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島嶼帝國。

但是這裡問題實際上還是回到了時間上:美國大規模試圖在加勒比地區和太平洋對岸分一杯羹已經到了十九世紀末期了,比如美西戰爭簡直就是踩著十九世紀結束的鐘聲打響的,在這個時間點上,國際上的頭等大事是英美的「大和解」,貿易地位受到挑戰的英國(這裡單指UK)和遭到列強擠壓的新興美國正在高速靠攏,維護大西洋貿易金融整體的地位。在這個環境下,第一敵對方是德國,俄國和法國,(60年代法國鐵甲艦數量超過英國,逼迫RN大規模造艦;隨後是80年代俄國前無畏艦威脅帝國貿易,RN再次大規模增援中國站;19世紀初英德海軍競賽,艦隊重新收縮對抗德國),荷蘭完全不是其中之一,而是一個「中立但是偏向同盟」的國家,無論是荷蘭在南美還是遠東的資源,都沒有對英美構築起類似於法俄一樣的強烈經濟敵意,在這種環境下對荷戰爭不符合英國利益,也不符合美國利益。荷蘭不處於英美強調的「自由平等貿易」的主要敵對方一側。

這就是日後所謂的Anglo-sphere,或者叫「英語世界」。US,UK,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輻射可及印度南非馬來亞埃及新加坡香港直布羅陀馬爾他——一個全新的國際事務話語權到主導體系,同文同宗,包括當時世界第一大海軍和第二大海軍,掌握有幾乎所有重要軍港,徹底把16世紀西班牙那一套加勒比黃金海岸到系統比下去了

皇家海軍大艦隊和美國海軍第九戰列艦隊在北海駐守,準備陪公海艦隊「學英語」

當然,冤大頭西班牙實際上連手裡最後一點殖民地也沒有守住。西班牙有大量法國投資,和德國走得近,同時不會惹急俄國人。當緬因號爆炸之後,美國迅速摩拳擦掌,而大嚶帝國一致支持,就要打爆西班牙的狗頭口牙··· ···這件事影響深遠到WW2被內戰打成篩子的西班牙的外交政策,我想想『無辜』的P社玩家是怎麼說的··· ···

「西班牙比任何人都了解RN(USN)的威力。「


戰後去殖民化是一種新趨勢:一方面,英國再也不願意承受全球範圍內無休無止的戰爭帶來的衰頹;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地區政治有利於美俄(蘇)進行介入和干預,這就是另一回事了,全新的國際形勢,全新的玩家。在「大和解」之後和美國人穿一套褲子的大嚶主動去殖民化,你不跟威斯敏斯特走,美國政府有的是辦法讓你跟著柏林國會大廈或者元首地堡一起走

應該說,殖民帝國在面對全球範圍內的全面戰爭的時候,是非常脆弱的;船堅炮利四個字並不完全合適,某種意義上更像是堅船利炮打開了第一扇貿易的大門,而不是船堅炮利維繫著貿易。列國對華貿易爭奪就是很好的例子。英帝國,作為殖民帝國的最巔峰完全體,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中已經完全證明:最強大的全球殖民帝國也不是上億人口的全面工業化國家的對手。殖民主義 has had its days.


恕我直言。

殖民地的解放並不是因為殖民地的宗主國搞不定殖民地,而是因為美蘇在背後,使得維持殖民地的性價比越來越低。

雖然美蘇的動機不一樣。

那麼回到題目。你覺得日漸衰落,是相對於它更強盛的時候,這並不等同於控制不住殖民地,殖民地比你想得更弱。

另外,大多數殖民地在當時並不是國家,它們只是地區,在成為殖民地之前是一大群獨立政權,在殖民地中也是一盤散沙,到現在獨立了還是分離主義叢生。

不要用自己周圍環境去推測世界。


錫蘭在西,菲律賓在北,任何一個英美以外的列強佔領了荷屬東印度都會引起英美的不滿甚至敵視。

法國在中南半島,日本在台灣,德國在德屬新幾內亞,這種分配穩定的很。


謝邀。

本人在另一篇答案里寫過類似的答案。荷蘭不是自行佔領了整個東印度群島,而只是其中佔領面積最大的,荷屬東印度是今日印度尼西亞的立國基礎。

葡萄牙人和英國人也在東印度群島佔領了一些地方,這些地區日後沒有被劃入新生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而是自行獨立,即東帝汶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英國人將爪哇送給荷蘭人應該是戰略平衡考慮,畢竟整個東南亞都有歐洲殖民者的身影,英國人的重心在印度、馬來西亞,法國人進入了中南半島,再讓法國人佔領富庶的印尼是對英國不划算的。

我是劉優秀:為什麼大洋洲和加勒比地區有那麼多國家??

www.zhihu.com圖標


荷蘭能保住印尼,個人認為是列強妥協的結果,泰國保持獨立是一樣道理。

荷屬東印度,和西屬菲律賓,其實處境是一樣的,英美法日德任一列強稍微發力,就能奪取。

那為何美國在1899年向菲律賓開刀,卻不去搶一樣衰弱的荷蘭帝國遺產(印尼)呢?

在下竊以為,這跟日本的崛起有關。

甲午戰後的日本,如狼似虎,已經奪取台灣,繼續南下奪取菲律賓將如探囊取物,西班牙絕不是對手。美國人看在眼裡,如果任由日本奪取菲律賓,那麼整個東南亞都可能被日本徵服(二戰就是這樣事實),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獨霸太平洋是美國的國策。

菲律賓和印尼要麼維持現狀,列強利益共享,要麼由美國奪取,給誰也不能給日本,奪取菲律賓就能擋住日本南下的通道,那麼印尼可以繼續維持現狀,由荷蘭統治。

日本將是美國最大敵手之一,1899年的日本,絕不是小強,而是一隻猛虎,美國早就認定了這點。

美國是日本上一世的冤家,是日本命中注定的剋星。

所以美國搶先導演了美西戰爭,把菲律賓收入囊中,這是一著戰略高棋。30年後,日本人才發現這個疏忽,想南下奪取印尼的石油橡膠,必須經過菲律賓,不得不發動對美戰爭,全盤皆輸。

美國在日俄戰後談判中,袒護俄國,打壓日本。

20年代的《華盛頓公約》,美國也是以遏制日本為第一目標。

事實證明,美國人預測的很准,有戰略眼光,

相較之下,英國和日本結盟(英日同盟),雖遏制了俄羅斯,卻坐大了日本,為丘吉爾時代遠東大潰敗留下禍根。

還是美國高明。


其實啊,不論是人還是國家,在群體里都要會做人,善於韜光養晦,捨得,才能有得。

1 荷蘭,比利時作為歐洲大陸的楔子。一直都是英國需要團結的最重要盟友。只要他們不跟著法國(包含後面的德國)討飯,英帝國就會一直出力來保護他們,因為這是離岸平衡政策的最重要部分。英國人在拿戰拿了荷蘭的島,並不是因為英國人需要這個破島,而是因為荷蘭竟然被拿破崙的哥哥給僭越當王了。所以一旦拿破崙倒台,英國人必然要扶持一個英國系的荷蘭王上台。然後把凍結的財產(奪取的爪哇島)奉還。

2 荷蘭比利時這種小型公國王國,跟英國王室的關係非常緊密,英國國王都是從荷蘭過去的,曾經兩國共享一個國王很多年,但這種多年共享為資本體系的統一創造了條件,也就是荷蘭的資本體系跟英國人融為一體了。即使分開掌權也不會改變資本體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是英國人的,有點像三星公司的股份,而且荷蘭在東印度公司的特殊利益是跟英國人共享的,荷蘭人不過是有一個管理團隊在那裡而已。

3 歐洲均勢與世界均勢。由於法國,德國,俄國,日本輪番發展,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已經非常困難,團結盟友的標準非常的低。荷蘭比利時這種國家都是英國需要死命維持的國家,如果能自帶血袋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因為同時在與德國、俄國下棋。所以英國與法國結盟,跟日本簽訂了合作條約。順便還拉攏美國。確保了三方的各自勢力範圍(海軍公約、九國公約).荷蘭的東印度就是在這種條約體系中運作的。

大腿抱好了,不要擔心殖民地會丟,有時候還有意外贈與,像比利時、荷蘭這種一天就能被德國打敗的國家,還能在分割中漁翁得利分到剛果金的。


光榮革命後荷蘭是英國在歐陸最好的狗,在東南亞最好的管家(當然是不拿鑰匙【新加坡】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