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7

记者魏锡宾/专题报导

2000年代初期,台湾商业银行50多家,那时逾放比曾接近10%,银行太多、竞争太大、利差太低成为总体面的代罪羔羊,要害一个企业家竟然可以是「叫他去办银行」!经过近20年,金融环境的困窘似乎依旧,但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或被并或解体,已慢慢退出市场,本国银行总家数减少至37家,而银行减少的现象,欧美也持续发生。

1990年代银行暴增 逾期放款大幅提高

1990年之前银行管制严格,本国银行只有25家,但在1991年开放新设、改制后, 1999年银行就突破50家,短短10年家数倍增,不过,外在经济规模并未同步赶上,因此竞争加剧,人才、市场均有不足,逾放比大幅提高,获利能力则显著衰退。就因体质不良,整体金融机构逾放比由1995年的3.0%上升至2002年第 1季的8.8%,当时本国银行逾期放款比率也达8.04%高峰。「银行太多」(overbanking)自然被视为造成当时金融困境的主因。

Overbanking?家数或规模过大都是问题

网路搜寻银行太多(overbanking),可以看到有一定比例是讨论台湾银行业的现象。很少可以看到一个英文单字,在中文出现的频率相对英文网页可以那么高,由此也可以看到东西方间不同的定义,欧洲央行虽曾指出overbanking使竞争加剧,并影响银行获利,但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所认为的overbanking,是指银行业整体规模过度扩张,致影响获利的现象,而不仅仅是银行家数的问题。

其实也有新银行的发起人认为,银行增加太多,确实会造成恶性竞争,使放款浮滥、利差缩小,但人谋不臧才是大问题,若经理、承办人员能谨守银行员本分,2000年后的坏帐不会有那么多。

金融业资产规模扩大 银行家数减少

有时候,历史就是最好的裁判者。就因为银行经营的优劣在2000年后明显呈现,那10年也成为银行并购的黄金年代,我国银行家数由盛而衰,减至40家左右,也赶上了欧美的潮流。

欧盟的存放金融机构在2008年近9千家,但2016年已减至6千多家。美国则是长期减少,1920年代初期,美国商业银行曾接近3万家,不过随著经济发展而下滑,尤其是在1929至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数量几乎腰斩,从2万多家减少至13,949家,其后虽上下起伏,但自1980年代后则持续减少,因每年合并家数大都有数百家,至2018年6月总家数已剩4,805家。

金融科技发威地点不同 全球分行数仍走扬

美国商业银行家数减少,但资产规模一直增加。1990年底的家数仍达12,219家,总资产只有3兆美元,在2018年6月虽剩4,805家, 2018年8月总资产已达16.8兆美元,银行规模愈来愈大。台湾情形相似,2004年本国银行总资产不到26兆元,2017年已接近47兆元。

随著金融机构的合并及金融科技的推阵出新,台湾与美、德、法等国的银行总分行家数在最近几年虽有减少趋势,但依世界银行(World Bank)统计,全球银行分行的数量即使颇有变动,仍然呈现上扬走势。

  • 美国商业银行家数与获利

    美国商业银行家数与获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