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童鞋們,晚上好呀~~~今天是國慶長假最後一天馬上要上班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收心吶~好了直接開始今天的正題吧!

我認為新媒體會很大程度的成為信息傳播的載體,但是完全顛覆是不會的噢!

當今不得不承認的,便是互聯網大行其道。在歡呼互聯網時代帶來的便利的時候,傳統媒體的破碎聲也日益尖銳和沉重。

近期有一項調查表明有8成用戶是在社交網站分享用戶,有7分是在移動端上讀新聞,由此可見電腦已經成了傳統媒體。其實過去沒有傳統媒體這一說法,自從新媒體出世以後其他的媒體都老了,不過新媒體的架勢一直如故。

就像蘋果重新定義了手機,亞馬遜重新定義了書店,淘寶重新定義了商店,新媒體的出現重新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也顛覆了媒體組織內容生產的方式。印刷術催生了報紙,只要科技發展永不止步。

有人認為,新媒體體現著一種新勢力,新風貌,當然也存在著一些漏洞。如果一味的去追捧,反而適得其反。

而贊同這種吞併說法的是認為,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總會朝著最優化方向發展。

但是,請記住,並不是左右人都期待著新生事物代替舊事物,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延續,也是一種獨特的選擇方式。

不管時代怎麼變,媒體的形態怎麼改,但媒體的使命都不會變,媒體就是要利用最先進的手段,儘可能快,儘可能廣,儘可能深入的把信息傳播給受眾。新媒體是把用戶作為受眾最重要的資源,把滿足受眾用戶需求作為一切的出發點,打開邊界構建、創造共享的平臺,與用戶高度融合,共同提升價值,這纔是未來的社會媒體化的方向。

一、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舊媒體關係的再認識

首先,我們有必要對「媒體、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關係進行再認識。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媒體」的: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

「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實體。對「傳統媒體」的解釋是這樣的:傳統媒體是相對於近幾年興起的網路媒體而言的,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即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平臺的媒體,主要包括報刊、戶外、通信、廣播、電視及自媒體以外的網路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對「新媒體」,新傳媒產業聯盟祕書長王斌這樣解釋:「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

從傳播手段上看,新舊媒體的區別,更多是一種傳播手段和更多傳播手段的區別。而一種傳播手段和另一種傳播手段之間已沒有必然的聯繫,物理上各種手段是相對獨立的,沒有傳承關係。比如開路廣播AM和FM的傳輸方式和互聯網以及APP的傳輸方式從物理角度看是各自獨立的。

在傳統媒體的思維定勢裏,媒體屬性的內核更多理解為價值屬性。其內容價值更多體現為自上而下的下行思維模式。所以,多少年來傳統媒體形成了「主流媒體」思維方式。而新媒體的價值屬性更多表現為多向性。美國《連線》雜誌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傳統媒體是「受眾」,新媒體是「用戶」;傳統媒體是事業,新媒體是企業。

傳統媒體「中心化」思維模式和新媒體的「泛中心化」的衝突是革命的,不可調和的。傳統廣播必須接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關係不是傳承,而是覆蓋和替代這樣的現實——中心化的傳統媒體的傳播效果將越來越小。CCTV目前的廣告客戶數量並沒有減少,但是總的廣告投放額度在快速下降,2016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40%。雖然中心化的結構不存在了,但媒體人仍在為「內容為王」而努力。

二、對傳統廣播「內容為王」思維方式的再認識

傳統媒體「內容為王」的傳播理念深入人心,「好酒不怕巷子深」,讓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勢頭保持著最後的心理暗示。內容當然是重要的,但是今天實現價值的鏈條、關鍵點、關鍵環節已經比過去要複雜得多。

內容絕對是媒體的重要因素,根本所在。問題是,如果傳統媒體用「內容為王」來應對新媒體,就有掩耳盜鈴之嫌了。傳統媒體須對「內容為王」重新認識。渠道和內容的關係,最典型的例子是:傳統媒體裏的內容生產大戶、也是被新媒體「侵權」最多的紙質媒體,反倒是受新媒體衝擊最大的媒體。

作為傳統媒體重要組成部分的廣播,與報紙和電視相比,其內容產量不可同日而語,因其媒體形態特性所定,除一部分新聞內容,其他大都屬一次性消費的直播內容,在新媒體內容裏幾乎可忽略不計,且內容生產的替代性極強。所以,更不能有「內容為王」的自我麻痹思想。

北大教授李天昀在《京師文創週刊》上的發言中說:構成移動媒體的核心要素是:內容媒體、關係媒體、服務媒體。三要素分別對應的是人與內容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和人與物的關係,這三種關係又可以通過新聞移動端、視頻移動端、社交移動端和電商移動端四類產品形態來體現。在這四個新媒體移動埠上,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除在新聞客戶端上可有所貢獻外,其他連邊緣都談不上。

再就新聞客戶端的內容生產而言,目前主要有三種方式:UGC(用戶生產內容,如「鮮果聯播」)、PGC(專業人士產生內容,如「新浪」、「ZAKER」、「搜狐」)和AAC(演算法產生內容,如「今日頭條」)。PGC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傳統媒體的新聞客戶端,這些客戶端上的內容往往由傳統媒體專業化生產的內容加工編輯而成,這也是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內容的原創與專業優勢。遺憾的是,這種優勢換來的是對傳統媒體的進一步忽視。今年中央有關部門出臺「規範網路轉載版權秩序」的有關精神,希望保護傳統媒體在新媒體領域的知識產權。但就單一內容形式,以提升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市場裏日漸衰落的話語權的努力是否有效,還將拭目以待。

三、對傳統廣播受眾的分析

電視普及之前,廣播受眾廣泛,因為聽廣播沒有門檻,所以普及率非常高,受眾涵蓋了所有人羣。隨著電視媒體的出現,廣播一度陷入低谷,被邊緣化。廣播受眾一度成了文化低、收入低、社會地位低、年齡高的「三低一高」人羣的代名詞。後因汽車市場的飛速發展,公路的不斷延伸,移動人羣的迅速增加,廣播從汽車移動終端找到了生機。駕車人用汽車廣播陪伴單調的駕駛行程,享受美妙的音樂,瞭解擁堵的路況。

一時間,廣播人常用「有消費能力的人羣」來形容他們的聽眾,「優質聽眾」成了廣播受眾的代名詞。可好景不長,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各種免費音樂下載,各種汽車藍牙連接,各種交通信息渠道不斷湧現,「優質聽眾」對汽車廣播的依賴性明顯下降。廣播又一次受到打擊,聽眾開始流失,尤其是年輕聽眾和高端聽眾。收聽份額呈下降趨勢,受眾似乎又在向「三低一高」滑落。比這更殘酷的是,新媒體的大鱷們似乎嗅到了移動收聽市場的氣味,正大舉向汽車移動終端進軍,以替代和覆蓋傳統廣播。

新媒體在音頻市場可謂無孔不入。例如,將新聞文字和音頻結合,繼網易新聞客戶端上線《電臺》欄目後,百度新聞APP新版本也推出了電臺功能,接入的是百度旗下的電臺產品——「百度樂播」的內容。搜狐新聞客戶端雖然沒有直接接入電臺平臺,但也試圖在音頻上做出創新,結合「靈犀語音助手」推出「聽新聞」功能。他們不斷加強新聞移動端的場景化建設,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不同新聞閱讀需求。場景化也是移動客戶端的首要市場,終端在哪裡,精準服務推送到哪裡,更容易吸引受眾碎片時間的參與,一改傳統廣播在規定時間收聽規定內容的收聽模式。

四、對傳統廣播渠道價值的思考

作為國家壟斷資源的開路廣播資源AM和FM,五年前其渠道價值不可估量,各廣播電臺自綜合臺後,相繼開辦了新聞臺、音樂臺、經濟臺、交通臺等各類專業電臺。一時間跑有關部門申請增加頻率資源成了各電臺的重要工作之一。因為擁有頻率資源就意味著擁有更大體量,擁有體量就意味著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覆蓋面、到達率,以及更多的廣告收入。

兩年前,當PC端集成形式的「微廣播」和自媒體網路電臺大量出現時,傳統廣播開始有壓迫感。但「主流媒體」和「內容為王」的思維仍舊支撐著傳統廣播對固有開路渠道價值的忠誠度。

為應對新媒體的渠道壓力,各電臺先後在PC端開網站,實現傳統廣播的在線收聽,有些電臺又推出APP,試圖通過增加渠道來與新媒體博弈。本以為擁有優勢內容就能擁有渠道和受眾(不是用戶),但目前傳統廣播在新媒體上的表現與當初的預期相去甚遠。有些傳統媒體還常常自我沉醉,用一些絕對數據來證實自己在新媒體上的存在。殊不知,互聯網的競爭是無邊界競爭,數據的參考值是相對值。互聯網給我們帶來時間、效率、空間的變化,在空間坍塌之後,造成了時間對空間要素的聚集,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個內容、任何一種服務上,都有大量的可替代的對象來替代你的功能,覆蓋你的價值。這就是我們所面對的競爭。這樣的背景之下,傳統媒體必須清楚,新媒體的任何競爭都是國際性的,都具有寡頭競爭的性質。換句話說,如果你不能做到前幾位,你做的所有努力都將打水漂,所能秀的只是「存在」,而不是「人人愛」。

五、對傳統廣播應對方式的思考

首先,傳統媒體必須調整心態,冷靜接受傳統媒體「呼風喚雨」時代的終結,堅定信念,做好自己。不管新媒體市場如何風起雲湧,傳統廣播媒體依然有其生存空間,只是競爭會更加激烈,沉下心來,做好傳統廣播仍有其現實意義。

面對新媒體,傳統媒體只有用歸零心態重新審視自己,才能找到突破口。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裘新在2015年一季度經濟工作例會上說,「+互聯網」,是量的變化,是在原有的那條路上做改變、做增量。記者給報紙寫完稿子以後,再根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特點去改寫,上網站,發微博、微信、APP,這就是「+互聯網」的思維。「互聯網+」不同。它是質的突破,是開闢另一條路,是把傳統報紙的品牌、理念、團隊等生產要素從「紙」的載體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平臺去轉移、延續。用做產品的態度去做內容,用運營社區的態度去運營用戶和作者,用做流量的方法去做發行。通過優質原創的內容聚集線上流量,再將流量導入廣告、電商、線下服務等來實現變現。傳統媒體轉型不是「+互聯網」,而要被「互聯網+」。

更確切地說,傳統媒體不是「轉型」而是「轉世」,重新出發。對傳統廣播而言,投入人力和物力,用全新的思維理念、管理模式組建新媒體廣播隊伍乃當務之急。用生死一戰的決心,全面介入新媒體;用「陣地戰」而非「遭遇戰」的戰略思想迅速投入戰場。「邊走邊看」和「風險控制」思想是目前制約傳統媒體迅速發展的掣肘。

傳統廣播媒體爭奪移動客戶端市場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不管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最核心的價值是「人」,傳統廣播媒體聚集著大量優秀的人才,厚積而薄發的一刻總會到來。

放假查閱資料不停碼字!你們是不是該跟我點個贊再走呢?

我的回答出來了。僅供大家參考,我說的不一定很全面,歡迎大家人士來指正和補充。希望能幫到你們~

PS:我整理了幾份我學習時候的乾貨,準備分享給網友~

為了點贊留言豁出去了~

1 、點個贊又不累

2、 評論使人進步呀~

3、 歡迎收藏哦

作者:曉曉曉,94後小姐姐,互聯網運營達人~感謝閱讀

如果你也想轉行新媒體運營,或者在新媒體運營的路上,想要了解更多的學習方法,可以和我交流。

歡迎交流,同進步,共進步~


謝邀。不會顛覆,他們是互補的關係。

我認為,傳統媒體已經瀕臨瓦解,但未來媒體時代尚未到來。

傳統媒體似乎已經窮途末路。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資訊在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重要,但讀者們似乎找不到好的新聞來源。個性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希望資訊能夠為自己定製,並且以專業化的服務滿足需求。而如Twitter等新聞來源的內容,畢竟不如媒體更專業和獨到——它們提供的只是毛坯而已。

但專業新聞的提供者——傳統媒體卻日益衰敗,它們甚至無法在新媒體時代獲得立足之地。而它們衰敗的後果是,優秀的媒體人員漸漸脫離了費時費力又收效甚微的傳媒行業,導致優秀資訊變得稀缺。進而進一步導致資訊貶值,消費者付費意願降低。

我認為,和現實的蕭條不同,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專業媒體的服務價值將會日益凸顯。用戶的需求越個性化,就越需要專業化的信息服務,而越專業化,就對專業媒體服務要求越高。和傳統媒體的選擇性服務不同,新媒體時代更需要細分市場的全方位的、系統化服務。編輯導向將被需求導向徹底取代。

媒體服務需要一場變革。這場變革將有兩個方面組成。

一是科技將重塑一個全新的傳媒平臺(例如今日頭條就是這樣一種嘗試),在這個平臺上,所有的新聞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專業級的細分市場中,各種新聞各自競爭生存空間。

二是傳統媒體格局必須打散。傳統媒體將只負責內容的生產,其餘部分必須轉移到傳媒平臺上去。如同iTunes重組音樂市場一樣,只有出現全新的新聞市場,傳統新聞人才能獲得重生。

過去,傳統新聞受制於版面所限,新聞內容往往是揀選而來,造成了大量的(事實上的)碎片化,缺乏系統性。資訊被割裂成為新聞、訪談和深度報道等等。而即便是深度報道,也不過是行業裏某一事件或某一領域,仍然不夠系統化。用戶仍然需要自我完成行業領域內的信息重組和判斷。若媒體人希望能夠系統化的觀察行業,唯一的方式是寫書出版。

這和新媒體的需求格格不入。但我們可以想見的是,只要傳統媒體的格局不變,這一問題就無法解決。因此,即便只負責內容生產,傳統媒體也必須解散。它將不再是一個一個大型的媒體集團,相反,它會拆分成一個一個細小的媒體單元。這些媒體單元將由知名媒體人、專業分析小組或專業領域媒體組成。

它們不必為了版面而篩選最重要的事。它們可以專註於某一個領域,事無巨細的還原事實,並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解讀。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選擇閱讀相關內容。這些媒體單元的分析解讀越專業,它們就越有市場,也就進一步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就像大數據進一步挖掘了用戶價值一樣;專業媒體服務也進一步挖掘了信息的價值。

現在,微信等全新自媒體平臺出現,一部分媒體人已經在其中開疆拓土。但是,他們過於相信互聯網自身的特質以及營銷的影響力,沒有把媒體人過去的精華帶過來。導致現在的新媒體平臺,變成了沒有紙張出版的傳統媒體。

儘管有這些擔心,資訊的價值仍會日益凸顯。在這兩個問題都無法解決以前,各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會不斷採取各種折中的嘗試,降低成本、提高專業性,為未來鋪下路基。

可以想見,隨著各行各業的自媒體越來越多,用戶會發現自己的需求會被這些媒體更好的滿足,而不再需要大眾媒體。由此,媒體也就會被徹底再造。

你說,你需要一場革命。Well,Right Here Waiting.


「媒體融合不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替代與被替代、顛覆與被顛覆的零和遊戲。相反,媒體融合一定是新老媒體之間一個互相需要、相向而行的會師。」

快手媒體號:好內容 有流量 能賺錢

迄今,短視頻人口達到6.49億,天花板越來越近,但增量依然還有。隨著5G時代的來臨,短視頻仍被視為一個風口,傳統媒體能否「借船出海」助推融合轉型?

圖註: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 餘敬中

會上,餘敬中做了題為「快手媒體號:好內容 有流量 能賺錢」的主旨演講,他對演講主題的內涵做了闡釋,他說,「媒體要打造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基礎在流量,不僅如此,有了流量還能實現價值變現。」

德外5號:矩陣的力量:如何撬動過億用戶?媒體融合典型案例分享活動之生態篇|德外獨家?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內容 + 運營內容:如果傳統媒體沒有好內容,那麼就被顛覆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運營:如果新媒體沒有運營,那麼構不成威脅。
影響和衝擊會很大,顛覆談不上。傳統媒體的有些優點,新媒體是無法替代的

顛覆?

這個詞不準確,新舊媒體都在演進,快慢而已,新舊的定義並不是一刀切和一成不變的,所以如果問題是「顛覆」,那這是個偽命題

自媒體要顛覆傳統媒體,有幾個重要的點和元素:

1.首先顛覆的是時效性,因為過去任何一個媒體,包括電視媒體,都有編排——審核——發布的過程,不可能快於新媒體時間。新媒體肯定比傳統媒體快。但是做新聞,時效是生命力,往往比的就是誰更快。

2.信源的獲取比原來簡單得多了,現在新媒體,想獲得信源,沒必要直接去聯繫本人,從他的微博,或聽一段聲音,看一張截圖就足夠了。

3.跟讀者或用戶的連接性。以前叫讀者、叫觀眾,也就是現在是用戶。原來做媒體,那真是瞎子摸象,自己策劃完出版,只能自己說自己好,很難有跟用戶的交互途徑;但現在是用戶直接說你好或是不好,從評論能看到。很多時候,內容策劃的方向,或者是整個號的運營方向,更多地會受到用戶價值取向的幹擾和干涉,導致決策權轉讓了一部分給顧客,否則觀眾老爺們不愛看,一氣之下就取關了。

4.傳統媒體是要走發行渠道的。例如放到報攤去賣報紙、放到電視上某個臺去播放。現在都是靠手機屏幕,或是類似的東西。現在傳播的空間和條件,比原來要多要廣。因為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以前要買報紙,還要花錢,所以實際上用戶獲得信息的門檻是被降低了。

5.是展現形式和手法上的顛覆。原來僅僅是圖文視頻,現在H5、 Flash等等各種花活兒,比原來要豐富得多。

自媒體是無法超過傳統媒體的,因為職業的屬性擺在這裡,傳統媒體依然掌控著報道事件的客觀信源的牌照,也就是記者證。他的職責和義務就是把事實和真相告訴讀者,而自媒體是沒有這個職責或者是義務的,實際上政府機關是不賦予自媒體這個職能的。做傳統媒體是一種職業,但自媒體不能成為國家認可的職業或者行業,這一點,自媒體是無法超越傳統媒體的,除非有一天它能獲得同等的身份。

最後,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新媒體方面的知識,請長期關注媒玩兒。


首先,我是從傳統媒體裏出來的。新媒體一定會顛覆掉傳統媒體嗎?我看不一定。

我覺得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考慮,什麼是新媒體??

(1)媒體、新媒體、自媒體是什麼

媒體意指兩者之間,傳播信息的媒介。

新媒體,狹義來說是相對舊媒體,如傳統電視媒體、紙媒、廣播等,主要依託網路平臺進行信息傳播的媒體。而廣義來說,角度各種各樣,如,新媒體是指具有時代性、技術革新性、便捷性、多點迅速爆發的傳播性,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性等等特徵的媒體,這裡就不和你繞理論了。

自媒體,則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分類細化,延伸衍變出來的概念,最簡單、明顯的例子就是不少微博賬號更喜歡用XX君、XX大叔、XX姐來命名了,更加註重人性化和互動。

自媒體相當於個體的發聲器,是個人及表現為個人的團體的宣傳出口,自媒體更加強調跨平臺多渠道同步更新擴散的操作,理想化來說,除新聞媒體外的個人賬號都可以劃分去自媒體,如在B站創作視頻的UP主、在直播平臺秀才藝的網紅、在知乎社區撰寫專欄的大牛、乃至是在留言區發一條評論,都是一次一個賬號一個點對多個點的傳播行為。

自媒體的時代,可以說是,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而網路平臺是一個載體,是一個模式。

(2)編輯、文案,新媒體運營各是什麼

編輯是指處理稿件的人,包括編寫、整理、修改,稿件可以是文字稿件、圖片、音頻、視頻,所以又有文字編輯、美術編輯、音頻編輯、視頻編輯等崗位。

文案一般指的是文案撰稿人,是為廣告公司服務,為企業品宣、策劃部門提供服務,達成銷售(大衛奧格威所言:廣告就是為了帶來銷量)及其它直接盈利、或間接轉化為盈利的目的,如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偏好度、品牌形象,購買意向。

新媒體運營,終於輪到我們主角登場了,是【1】利用新媒體平臺【2】在戰略指引下,通過策劃、【3】內容創作+宣傳推廣等運營手段【4】達成營銷目的

在這給你推薦一個新媒體神器,365編輯器,感覺比一般的都要好用,推薦給你!

最主要的是,版權沒有任何問題,點擊鏈接就可以獲得VIP會員!裡面還有社羣大牛免費教怎麼用!邀請註冊丨365編輯器--化繁為簡,不止於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