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因為有規則纔有方法,因為有底線纔有鑒賞,帶孩子讀書和培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亦是如此。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意義,而這恰恰因為文學作品中暗含的隱喻和規則,當作者描寫出明線暗線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的故事,你會聯想到誰?當作者用大量筆墨,去描寫春天,你是否聯想到了青春、希望、暖陽和孩童?你的閱讀基礎,決定著你對這條規則和底線的明晰程度,如託馬斯福斯特所說「文學作品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則,這正是我們開啟文學大門的鑰匙。」 作為一位非常靠譜的作者,託馬斯福斯特向你指明有這枚鑰匙的存在,然後,用了六萬字,把這枚鑰匙,交到你的手上。

首先,他告訴你所有的故事結構都是大同小異的, 探險故事中的騎士、險路、聖杯、惡龍、公主,可能換一副面孔出現在普通少年的日常故事中,而無論什麼樣的旅行和探險,真正的理由永遠是認識自我。並且關於主人公的探險,公開的理由和真正的理由總是不那麼一致,而這是大部分文學作品在講的事。明白這一點,再讀《隧道》和《我和老爸》,我們對其中的探險故事一定有不同的理解。

而另一部分的故事,則和喫和分享有關,通俗意義上,能一起享用食物,意味著「分享」和「和平」,大多數文學作品的創作者和閱讀者都相信,能一起把麵包掰開,意味著你不會把對方的頭顱掰開。可能對於孩子來說,鴻門宴和杯酒釋兵權比較遙遠,他們更加熱愛《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或者《巧克力戰爭》,在孩子的閱讀經歷中,共同喫東西,意味著鞏固友誼和締結和平,就像《敵人派》一樣。

而第三個常見故事結構,是,吸血鬼的故事,吸血鬼的吞噬特性映射到形形色色的小說和戲劇中,表現為,利用他人,實現自我;否定他人的生存權利;把自己的慾望,凌駕於他人的需求之上。我們會在各種文學作品中,看到德古拉伯爵和被剝奪的少女的影子,哪怕是當我們閱讀童書《朱家故事》時。

現在,我已經想不出哪一本名著或童書,能和這三種結構——探險、共同用餐、吞噬——毫無幹係了,所有讀過的和待讀的作品被分成三類或者這三類結構的再次融合,我似乎摸到了打開閱讀更高殿堂的鑰匙,只要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明顯的規則和分類,我似乎可以把一些作品,放到古典和經典的試金石中,因一些蛛絲馬跡,便可以推測劇情,以及瞭解劇情背後的隱喻和象徵。這時,我意識到《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的好處之一:它教會你,在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之後,你讀的每一本書,都不僅僅是這本書。

當我們開始利用自己的閱讀經驗歸納總結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而這,讓閱讀成為最難也最簡單的事。幸好託馬斯福斯特給我們指出一條不那麼難的路,他堅信閱讀能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而方法,不過是:

讀恰當的書,

有方向的思考。

說實話,讀到本書第五章《在哪裡見過他》時,我心中充溢著相見恨晚的欣喜,感覺自己一直以來隱約的思索,終於被作者完美的闡述出來:

一、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樣的,我們讀到的故事都是其中的一個片段。

二、新書和舊書的對話一直進行著,這使得故事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

或許下面的兩幅圖比較利於我們理解作者的意思。 兩幅圖分別來自於《漢賽爾和格萊特》《走進森林》 新書和舊書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得我們的閱讀更加豐富和深入,無論是作者以自己的方式演繹舊故事,還是從經典故事中尋求一小片靈感,一旦我們瞭解這些,每一次閱讀都是和先賢以及作者的雙重對話。經典歷久彌堅,而新書的優秀之處在於,即使我們不瞭解它和經典之間的聯繫,作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它也足夠完整生動,如果我們沒有讀過《漢賽爾和格萊特》沒有讀過《小紅帽》,《走進森林》也是一個完整的有趣的冒險故事。但是如果,你讀過很多童話後,再讀《最近森林》你會發出「啊哈」的驚嘆聲!

因為你發現了《小錫兵》《穿靴子的貓》《灰姑娘》《睡美人》《小紅帽》《漢賽爾和格萊特》中的元素,你還會發現安東尼布朗的《我媽媽》中的沙發和《我爸爸》!這時候,你的心情是不是超級驚喜?覺得自己和古往今來的作者以及《走進森林》的作者心靈相通惺惺相惜?尤其對於孩子來說,閱讀體驗中加入「熟悉元素」的安全感和「尋找熟悉元素」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你也希望你的小傢伙感嘆「哦,我愛閱讀」吧?

讀到此處,也許你會說,「可是,我並沒有讀盡天下詩書呀」。有什麼關係呢,我也沒有,《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的作者託馬斯福斯特也沒有。

但是,可以有一些老師或者一些書籍給我們以指點,指出我們閱讀中遺漏的東西,告訴我們如何去尋找細節。就像每一個第一次和父母去採蘑菇的小孩,我們需要有人告訴我們,蘑菇在,以及,蘑菇大概在哪。

此外,為了自己的閱讀基礎,「讀一定的書」,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故事」,之後我們所有的故事都衍生於此,它賦予無數人靈感,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個故事具體是哪個,但是我們知道他大體來自於哪裡,或者說,我們應該知道,大多數作者,他的靈感和情節取自於哪裡,在《文學課》中,作者給我們列出大致的來源:莎士比亞、聖經、格林童話、希臘羅馬神話等。

這裡鬥膽補充一點,作者託馬斯福斯特作為密歇根大學文學教授、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給大家的書目和閱讀建議是非常中肯實用的,但是涉及中國部分略有缺失,我們自己的文化也是源遠流長,比如李白受道家影響至深,讀了《論語》再讀杜甫的詩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而我們的孩子閱讀的繪本小故事,很多來自於我們的神話和史書,所以補充一下我們自己的文化源流:《論語》《莊子》《詩經》《山海經》《史記》《淮南子》《三國演義》《西遊記》,家長對以上書目有所瞭解,在陪伴孩子閱讀時候也許會,很輕鬆達到深刻。

作者反覆提及「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原創文學」,每一個辭彙,每一種典故,甚至每一個天氣現象,在文化的流傳和應用中,都被賦予固有的印象和含義,所以瞭解這些象徵和隱喻,對我們的閱讀大有益處。 比如,讀到「那是一個暴風雨之夜」,我們似乎已經預感到這會發生一個不平靜的故事; 而在特定的地點發生的特定的事情,也會讓人思考,為什麼是此而不是彼,比如哈克費恩在密西西比河上游漂流,和他沒有在開羅鎮下木筏,決定了他會順流而下到蓄奴區; 哈利波特和俄狄浦斯的傷疤,既交代了他們的身世,也昭示了命運最初的安排,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當我們想,那是一個象徵嗎?那就是一個象徵!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是象徵多層含義的映射,也是閱讀的意義。

當我們侃侃而談閱讀的方法時,似乎閱讀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但是不得不提的是,閱讀,尤其是成年人的閱讀,最寶貴的並不是能讓你升職加薪那一部分,而是無用的愉悅感,或者說,我們來拿取打開閱讀殿堂的鑰匙的時候,愉悅感纔是我們推開門的第一隻手,通俗的說法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作者的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這句話是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這首詩是這個體裁而不是那個體裁,還蠻重要的。 託馬斯福斯特教授以十四行詩為例,向我們展示美好的文字該有的樣子,當我們閱讀美好的文字,去揣摩詩人/作者是如何力求把每一個細節做到盡善盡美,當我們或者孩子開始思索,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詩的產生過程,當我們去試圖抓住其精髓,那麼我們的指尖,已經碰到了這枚閱讀的金鑰匙。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你在以誰的眼睛閱讀? 記得電影《碧海藍天》上映時,有人批評主人公傑克「不負責任」(估計和批評海子沒責任感的是同一批人),他說得對不對呢?放到他的價值體系裏,是完全正確的啊,但是,呂克貝松用了132分鐘,是為了講述傑克的「不負責任」嗎?當然不是。 如《伊利亞特》中阿基里斯靠殺死所有特洛伊人來證明自己重回正軌、改過自新時,我們會覺得他非常邪惡,書中充斥著暴力、血腥、掠奪、嬪妃等,如果用二十一世紀的眼光看這本書,持有我們固有的價值觀去評判阿基里斯,那麼《伊利亞特》中很多有價值的教訓,我們都將錯過。 這就是託馬斯福斯特教授要告訴我們的:不要用今人固有的眼光去閱讀,而要回到故事發生的年代,用那個時代人的眼光去閱讀。

這就是為什麼,閱讀文學作品之前,我們要了解一下時代背景。

回顧託馬斯福斯特教授帶我們找到鑰匙的過程:

相信「規則——鑰匙」的存在 ——規則和金線,文學鑒賞的基石。

分析故事的固有結構 ——探險、一起用餐、吸血鬼——吞噬

探尋「從來只有一個故事」的源流 ——莎士比亞、聖經、格林童話、希臘羅馬神話……

分析文學作品中的象徵元素 ——天氣、政治、地理環境、傷痕或殘疾、疾病

認識作者,用作者或者說故事發生的同時代人的眼光去閱讀。 ——用心體會作者,而不是用眼睛

他為我們構建一個脈絡清晰的閱讀地圖,循著這幅地圖,我們真的可以「輕鬆」理解偉大作品,無論是有一定閱讀基礎的孩子,還是有志於分享更多繪本給孩子的閱讀推廣人,這本六萬字的書都堪稱寶藏,它讓你的知識和無知都更加明晰起來,同時明晰起來的還有填補無知,通往有知的方法。當我知道怎樣讀,知道讀什麼,那距離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還遠嗎?

最後,推薦 一本書給你


首先培養興趣。找他喜歡的領域,陪她去買相關的書。比如她喜歡汽車,就買點汽車歷史啦,汽車品牌故事啦這種書。再比如她喜歡跳舞,就買點舞蹈家的小故事啦,各種舞蹈的起源背景啦這類的書。

另外,如果已經具備了基本閱讀能力,比如可以看懂報紙、雜誌、兒童故事書,就推薦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以掌握分析閱讀的方法。這種分析閱讀的方法適用於中學語文水平以上的幾乎所有人,比如大學寫論文時,工作中讀論文和報告時,都能運用。


深度理解能力是伴隨著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而提升的。

這個能力,不建議太早實現,為什麼——

舉個例子吧——本科我們學的東西,相對於專業來講,不過是基礎中的基礎,但幾乎每一個學科都會在本科階段開設大量的不同類別的課程——如中文系,會在本科開設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史、文學理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你說,學校明知道本科四年每學期開設這麼多專業,向本科生淺嘗輒止地介紹一下、修學分應付考試,有什麼意義呢?當然有意義,拓展本科生的專業寬泛程度,讓學生儘可能多掌握種類專業分支的普遍原理與論點,讓學生從中發現自己興趣的問題和專業切入點,等到讀研的時候再往精深方向走。

孩子也是——小孩子不需要思考太深的原因,是因為他沒有大量的表象素材做分析本質的素材基礎。

我們在兒童時期需要做的,就是展現大量的表象讓孩子觀察,進而分類。

深入思考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在這種表象分類中誕生了!

至於你的引導,需要淺嘗輒止,因為過早進行的所謂深度思考,很有可能在不當的教育之下形成偏見的思維定式!

孩子真正需要大人引導思考的是名實關係的關聯性理解,就是需要積累大量他能理解並使用的辭彙去描述自己觀察到的表象!

名實關係,就是要孩子知道哪個詞背後是什麼意思,可以在什麼樣的情景下使用;把辭彙的實用性和聯繫性放到主要位置去訓練。

比如「五光十色」這個成語,孩子肯定是隻知四個字不知道怎麼用的,那麼在生活中遇到可以用五光十色這個詞的場景——比如霓虹燈或舞檯燈光等,就要馬上將辭彙與場景聯繫起來,讓孩子進行體驗。

對於兒童來說,所有思考訓練以體驗式思考為主,也就是讓他產生強烈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以我兒子為例,今晚他看到電視上放大鱷魚把小海龜給喫了,他覺得小海龜很可憐,覺得大鱷魚是壞的。

這時,五歲孩子這種「非此即彼」的現象判斷,多少就有些需要引導了。我對他說,「鱷魚也像寶寶一樣會肚子餓,不喫東西就會死掉。寶寶餓的時候,是不是也要喝奶牛媽媽產的奶、喫豬豬身上的肉肉呢?鱷魚也是這樣,它們餓了纔要喫東西……」

「像寶寶一樣」這幾個字看似簡單,但裡面有大學問——兒童的體驗式思考能力,就是以自己為參考標準實現的。因為他們目前只會就少量的表象進行事物好壞判斷,所以參照對象也只能是自己的情緒與立場。

到了孩子大了,理性思考就慢慢跳出自我標準的桎梏,真正成熟到普世價值和社會道德的認同上來。

兒童對於社會規則的遵守,常常伴隨著他們對於不遵守規則皇出現後果的恐懼——比如我們常常說,如果過馬路不遵守規則,就會被撞;如果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

這種最基礎的社會規則認知,常常是他律的。那麼兒童在成長之中需要由家長從道德他律的階段慢慢過度到自律的階段,讓他們對社會規則產生認同感與自豪感——這個是可以到小學時慢慢訓練的。

那麼,閱讀書籍怎樣才能進入深度思考呢?

不是說了嗎?小學階段之前(5歲以上),孩子以體驗式思考為主,那就讓他多觀察書中描繪的現象,體驗細節的變化——為什麼我不建議過多看繪本,因為細節單純依靠繪本風格的插畫是體現不出來的!只有文字,才能達到通過描述的細節引發思考的效果!

有人說不對哪,繪本我孩子也會思考啊,這種短暫的虛榮,不超過小學三年級就會原形畢露——因為,這些習慣繪本淺顯表達的孩子,連字多的書看都看不進去,更何況深入體驗與思考?三年級是個閱讀領域的危險關卡,不在五六歲由繪本閱讀過度到字多圖少的文本閱讀,引導孩子深入思考就永遠難以實現!

另外,從兒童專註力培養來看,白紙黑字的效果更高!繪本,四色彩印,花紋太多,容易分散兒童對於文本的專註力與想像力!

插圖不過是對文本的「一種直觀呈現」 ,帶有強烈的畫者或出版方的理解模式——兒童在畫家理解的畫作呈現中,必然會出現難以擺脫的思維定式!

不讓孩子看太多插畫,就是不能讓孩子受太多插畫呈現的幹擾,形成自己對於文字的理解與想像!而這些纔是擺脫別人控制,自己深入思考與發散思考的開始!

另外,兒童需要以書會友!我從來不過度吹捧「自主閱讀」的價值,這不過是閱讀的形式之一,但不一定是一個完美無缺的閱讀形式!

孩子對於書本的閱讀深度,僅憑自己是難以實現的,所以需要和書友進行交流。我說的書友,不限於同齡人,更多的是高年級同學、長輩等人士的互動!思維的傳輸,同齡人的認知深淺差不多,不會產生有影響力的流動性,只有孩子願意和有年齡差的書友進行互動,才會產生好的效果。

我本身就是例子,我在高校長大,看書喜歡在大學生中間去交流溝通表達,大學生也會給我他們的看法,彼此都有啟發。

倒數第二條,別分什麼孩子自己的書架和大人的書架!把書隨便擺放,讓孩子大膽地嘗試翻看大人的書籍……我小學時乾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偷看我爹的書,印象最深的是遊國恩版的《中國文學史》和王力的《古代漢語》。我父親知道後非常鼓勵我看,並向中文系要來當時大學生正在學的中國古代史教材。

我當時就看兩種版本以上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教材了,收穫頗豐!所以,別把自己的書架和孩子的書架隔離開,搞得好像有距離感一樣!大人的書,孩子半懂不懂地看,沒有任何問題。看完及時進行疏導就好了。

最後一個重要建議,讓孩子擺脫閱讀舒適區!

相關理論在我專欄裏,鏈接如下——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186226

我的「閱讀與寫作」專欄裏,我寫下了大量關於兒童閱讀與寫作方面的看法。

一家之言,歡迎捧場!


謝邀,這個問題你要確定小朋友的年齡,0-5歲是孩子大腦通過觸覺和視覺攝入世界元素的階段,5-12歲是逐漸形成完整溝通外界能力的過程。我估計你問的應該是5-12歲這個階段的小朋友。

首先我們先確定深度閱讀理解能力是指什麼?是學習考試的能力還是溝通世界的能力呢。根據不同孩子的智力差異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孩子是思維能力是差距比較大的。我暫且定位你問的是溝通世界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其實是可訓練的,比如引導性問答,也就是所謂批判性思維訓練。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的剖析,讓孩子樹立獨立自主的三觀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也就是建立他判斷問題的原則和底線。這個問題說起來簡單,如古人的仁義禮智信這些傳統道德,如國家主權意識,隱藏在社會輿論下殘酷的真相等等。你要有耐心和計劃去培養他的思考和修正的能力,他才會逐漸建立自己理解問題的意識。

你肯定會問,怎麼來一步一步培養他的這方面能力呢?嘿嘿,這個我是不可能告訴你的。你作為一個家長,你有義務自己去摸索和量身設計給自己的孩子,嗟來之食大部分都是毒藥。

有了思路你就去試試吧!


閱讀著重訓練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孩子聽、說、讀、寫、計算、思考等學習課力的能力。所涉及的心理過程是十分複雜的,包括感覺運動、知覺和知覺動作統合、語言、思維、自我監控。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有效的輸入知識,輸出知識,最終體現在學習成績上。

這裡給大家總結了幾個幫助孩子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希望可以為你帶來幫助。

陪孩子讀書。

家長可以在工作之餘多陪孩子讀課外書,可以利用晚上睡覺前的時間來讀書,讀書的方式可以是講故事,也可以是大聲朗讀,還可以讓孩子先練習再錄視頻,這樣更能激發孩子讀書的積極性。孩子閱讀最好養成習慣,每天晚上堅持去讀書,這樣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讀完很多經典作品,所以家長要利用好牀頭讀書。

多鼓勵孩子。

孩子剛開始訓練閱讀時,可能會有一些不足之處,這時家長雖然要及時糾正,但也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而是要給與孩子一定的鼓勵和肯定,給出中肯的評價,否則孩子就容易不去讀課文了,知難而退就糟了。

去圖書館或書店讀書。

家長可以在週末休息時間帶孩子去書店讀書,哪裡的閱讀氛圍特別好,每個人都會很安靜的或坐或立,靜悄悄看書,如果家長經常帶孩子去書店,孩子也會對自己喜歡的書著迷,也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買閱讀題做。

真正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還是得多做閱讀題目,進行大量的閱讀訓練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孩子閱讀水平和做題能力。閱讀的過程中能讓孩子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讀,而做題則是進一步的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細緻研究寫作手法與篇章結構,還能對整篇閱讀文章有更加確切的把握。

聽錄音與講解。

當孩子閱讀一些經典作品時,家長可以給孩子播放一些經典的朗誦作品,讓孩子體會其中的奧妙,家長還可以簡單給孩子講一下課文的意思,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一些,這樣閱讀起來更容易消化吸收,對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更有幫助。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是需要慢慢培養的,家長要有耐心。

【唐唐雲學堂】60節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線上閱讀強化課程》可免費領取,「課內強化」+「課外閱讀」兩大模塊,幫助孩子課內畫重點,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有討論纔有深度


多讀書,多看報,少喫零食,多睡覺


謝邀 我認為應該由簡入繁

不要一下子太複雜


小朋友有多小,在嬰兒時候開始就要給她多讀書,每天念給她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