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是這樣深刻的剖析自己的:《懺悔錄》其實記錄的不僅是他一個人的過與失,而是每一個人都具有性格的兩面性。《性悔錄》是一本為凡人創作的《懺悔錄》――當代自負清高、自命不凡時,看看《懺悔錄》,它會讓你為自己的缺點和渺小而羞愧不己;當你自卑而無所適從時,看看《懺悔錄》它會讓你挖出自己的「閃光」人性,從而為自己的優點和美德慶幸不已。 作者在《懺悔錄》中所描寫和分析的內心世界已經是比較真實的了。然而,人們對世間萬物都會自身的看法,對盧梭這麼一個有爭議的人也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看法。 作為資產階及革命的精神導師,他的思想和哲學當然不容忽視。他倡導個性自由與個性解放,反對宗教信條與封建道德法規的束縛,在《懺悔錄》中宣揚個人為中心、以個人興趣愛好為出發點的人生態度,把自由、平等視為人的自然本性。因此這部自傳同時也是一部個性解放的宣言書。這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在當時即18世紀無疑有著非常革命的意義,它啟迪著人們摧毀封建主義的意識形態,從而推動歷史的前進。


盧梭的眼裡,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早在第一篇論文中,他就進行過這樣的對比:「只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綉金衣服下面,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

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裏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總結說:「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

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可以見到的。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己說得好:「沒有一個作家像盧梭這樣善於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當然,《懺悔錄》中那種平民的自信和驕傲,主要還是表現在盧梭對自我形象的描繪上。儘管盧梭受到了種種責難和攻擊,但他深信在自己的「布衣」之下,比「廷臣的綉金衣服」下面更有「靈魂」和「力量」。在我們看來,實際上也的確如此。他在那個充滿了虛榮的社會裡,敢於公開表示自己對於下層、對於平民的深情,不以自己「低賤」的出身、不以他過去的貧寒困頓為恥,而宣佈那是他的幸福年代,他把淳樸自然視為自己貧賤生活中最可寶貴的財富,他驕傲地展示自己生活中那些為高貴者的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閃光的東西以及他在貧賤生活中所獲得、所保持著的那種精神上、節操上的丰采。


《懺悔錄》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盧梭的自傳性小說,寫作時間貫穿了他遭受迫害、顛沛流離的後半生。讓-雅克-盧梭在晚年時期回憶人生時寫了這部對後世文學發展影響深遠的作品,其得以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除了對教會、統治階層的深刻批判,也離不開盧梭在小說中對自我毫無保留地坦白和真實的自我性格分析。本文將結合盧梭的經歷對盧梭和《懺悔錄》進行介紹,並分析盧梭在小說中使用的批判性手法以及淺談這部小說對文學發展的影響。

盧梭的《懺悔錄》,開篇以激憤的宣言震動世人:要讓大家看看我盧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要讓大家看看,盧梭這個靈魂是不是正直善良,是不是對的起他自己與他的祖國,他所處的時代。我們也就容易看出,這本書所側重的,實在是作者對自己人生歷程的種種交代,而不是他對自身作為的深刻反省與對純潔崇高的不懈追求。讀者要是看不到這一層,去追責作者是否有悔意,是否暗含對自己的袒護,書中所錄是否極盡真實,恐怕就要走錯了路了。

而《懺悔錄》所寫的,還是頗近真實的,至少作者的心地坦蕩真誠絕無疑問,而事實真相,如後來考據,也相差不遠,比如文中的書信內容實錄,基本可以斷定是沒問題的,相比其它遮掩篡改的行徑,盧梭的選擇實在要高明太多。當然,我們也相信,盧梭作出此種選擇,是出於自己的本性而非利益的考量。

於歐洲的歷史文化,我所知無幾,這本書是個很好的參考,人物形態如何,禮儀如何,關係如何,思維邏輯,道德判斷如何,一本回憶錄要比小說或者枯燥空洞的歷史要強得多。只是我總感覺,書中各類關係與判斷,總是不出作者的眼光與信念,因此難免有許多與事實不一致之處,而書中人物的觀念,尤其如此。例如婦女在歐洲政治與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實在超乎我的想像,與我國婦女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確乎天差地別;作為讀者,書中各位人物的相關事實與觀念,並不求其真實,只求其有代表性而已。

盧梭是不是一個正直善良的好人,這顆靈魂是不是對得起他自己,他的祖國與他所處的時代,我是並不關心的。盧梭的思想觀點,有其相對於時代的先進性,也就有其目光所向的侷限性。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先哲賢人,或可明見,或可引導,而要憑一己之觀念予以匡正,予以扭轉,恐怕困難。且是己意者未必適他人之意,在自由所許可的準則下追求各自的幸福,纔是理想的世界。把盧梭放到中國傳統的價值體系下,我們不免得出一個僧不僧,道不道,儒不儒的結論,頗見怪異,也不失有趣。

讀這本書的另一個好處,不在盧梭與否,而在心地之純潔,靈魂之正直善良。讀他人回憶錄,不免也回憶自身,我是否也有此真誠與勇氣來面對過去的種種情感與作為?人生不斷改變,觀念不斷更新,昨日的自己未必為當下所欣賞,當下的自己也未必為內心所認可;不過,是否欣賞,是否認可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靈魂放到人類統一的價值之稱上,看看到底有幾斤幾兩,看看自己是否真誠,是否正直善良,是否於人無愧,於事無悔。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其《未入集的作品》中曾高度評價過《懺悔錄》:從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盧梭是「一個一貧如洗、受人中傷、離鄉背井但仍憂情滿懷的思念故鄉的人,一個疑心重重、無比高傲而且理應高傲的人,一個城府很深同時又什麼都不會隱瞞的人,一個蔑視一切同時又需要一切的人,一個捲入許多不可饒恕的、危害別的天賦不那麼高的人的事情中去但仍能保持靈魂的純潔、無辜與天真無邪的人,還是一個對當代人神祕莫測、為後代人極易理解的、既狡黠又善於洞察人心的人,一個對人們充滿柔情蜜意的、天才的、品德高尚的恨世者」。盧梭賦予這本沒有任何粉飾的傳記以最原始最真實的思想和感情,記錄了一生所經歷的心裡路程。名為懺悔錄,實則真實憶、控訴與吶喊的記載。《懺悔錄》更顯示了一個平民思想家堅定的精神信念和巨大的道德勇氣。

盧梭說他在《對話錄》中是「公正地真實地既不褒也不貶地談論我自己」,「盡量公正地不偏不倚地履行如此艱難的一項義務,既不觸犯公眾那令人難以置信的盲目,也不自豪地讚美他們不承認的美德,也不自責他們喜歡強加於我而我並沒有的惡行」《懺悔錄》是盧梭在晚年為了回擊「敵人」們的攻擊而寫下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與倫比的真實。在書中完整的暴露了自己的一生。正是由於這種真實,它可以作 為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分析的材料,正如盧梭所說「它可以作為關於人的研究——這門學問無疑尚有待於創建——的第一份參考材料」。

本文是基於這個假設:《懺悔錄》中記載的都是真實的想法以及真實的事件,如盧梭宣稱的那般:「既沒有隱瞞絲毫壞事,也沒有增添任何好事」。

《直面內心的恐懼》一書中對人格進行了分類,分別是分裂、憂鬱、強迫和歇斯底里。按照盧梭的行為來看,他屬於嚴重的歇斯底里人格的人。歇斯底里人格特徵有 這些:追求自由,不願受到約束,;無法抵抗誘惑,隨時向誘惑屈服,及時行樂;不願 意承擔責任,用自己的邏輯去解釋所犯的錯誤或者將之歸罪於別人;強烈的追求愛情,但是喜歡的只是戀愛這個事情而不是人;自戀,不斷的尋求別人的肯定;敏 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一旦被攻擊就奮力反抗;喜歡和同樣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喜歡幻想,沉迷於其中而忘記了現實;喜歡冒險,做事衝動莽撞不顧後果; 喜歡暴露自己。

下面,我將逐條進行說明和分析。

1.追求自由,不願受到約束。

盧梭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在《愛彌兒》中也鼓吹對孩童的教育中要放任自由。

為了不受到約束,盧梭選擇了離開城市,去退隱廬居住;在自己的歌劇《鄉村卜師》大獲成功,要覲見國王的時候,盧梭不想被年金的枷鎖束縛,就逃跑了。

2.無法抵抗誘惑,隨時向誘惑屈服,及時行樂。

結識了巴克勒以後,短短的六週時間內,盧梭就拋棄了自己的保護人。對盧梭來說,「唾手可得的一點小小快樂對我比天堂的永久幸福的誘惑力還要大」。

盧梭自己聲稱「對娼妓具有一種永難磨滅的痛恨」,但是在威尼斯的時候還是有一次嫖妓的經歷。

3.不願意承擔責任,用自己的邏輯去解釋所犯的錯誤或者將之歸罪於別人。

在照料麥特爾先生的路途上,盧梭遇到了麥特爾先生髮病,就拋下他一個人跑了。

在作學徒的時候,盧梭偷了師傅的東西,因此捱打。盧梭給自己的解釋是:捱打是「抵消偷竊罪行的一種方式」,捱打以後「有了繼續偷竊的權利了」,既然按小偷 來給盧梭治罪,那就等於認可他做小偷。盧梭說,「偷東西與捱揍是相輔而行的事情,因而構成了一種交易,作為交易的一方,我只要履行我所承擔的義務就行 了」。

誣陷了無辜的女僕瑪麗恩以後,盧梭給自己的解釋是:「為如果羅克先生把我單獨叫到一邊,對我說:『不要陷害這個可憐的姑娘,如果是你做錯了的話,就老老實 實告訴我吧。』我一定會立刻跪到他的腳下。但是,正當我需要鼓勵的時候,人們卻一味地恫嚇我。再說,年齡問題也是應該注意的,我的童年剛剛結束,甚至可以 說我還是個孩子。」總之,盧梭犯下的這個錯誤是「有情可原的」。

盧梭認為自己無力撫養孩子,就把自己的五個孩子全部送到了育嬰堂,逃避了自己作為父親的責任,同時卻認為這種做法「太好、太合理、太合法了」,盧梭說: 「我一想到要把孩子們託付給這樣一個沒有教育的家庭,結果會教得更壞,心裡便發抖。育嬰堂的教育,危險性要小得多」。盧梭這樣為自己辯解難免高估了法國當 時的福利制度。但是,他的這種行為後來被朋友泄露出去了,這個時候盧梭卻說「出賣朋友的信任,違背最神聖的許諾,把我們胸中的祕密公開出去,恣意敗壞一個 受過我們欺騙而在離開我們的時候依然尊重我們的朋友的名譽,這一切就不是過失,而是靈魂的卑污和醜惡了」。在盧梭的心中,把5個孩子送進育嬰堂不過是小 錯,而朋友泄露他的祕密確實不可饒恕的罪過。

4.強烈的追求愛情,但是喜歡 的只是戀愛這個事情而不是人。

陪伴盧梭最久的戴萊絲是盧梭最忠誠的伴侶,給盧梭生下了五個孩子(都被送到了育嬰堂),在和盧梭相伴25年之後終於和盧梭結婚了,但事實上盧梭一生都沒有 愛過她。

盧梭和戴萊絲在一起是因為他「需要戀愛」,「我最初的用意還只是想給自己找一種消遣。後來我發現我找到的超過了願望,我給自己找到了一個伴侶。……說到底 吧,我需要有人來接替媽媽:既然我不能再跟她一同生活了,我就需要有個人來跟她的學生一同生活,並且我能在這人身上發現她曾在我身上發現的那種心靈的質樸 與柔順。……當我單身獨處的時候,我的心靈是空虛的,需要有另外一顆心來充實它。……我在戴萊絲身上找到了我所需要的替代者;由於她,我得到了情況所許的 最大的幸福」。

用直白的話說,盧梭原本只是想遊戲人間,玩玩而已,沒想到後來發現這個女人還不錯,可以作為一個伴侶。注意,這裡戴萊絲只是一個「伴侶」,而不是妻子。戴 萊絲在盧梭心中的位置並不高,因為盧梭需要的是「貴族小姐」,而戴萊絲只是一個女工,和她在一起盧梭甚至會感到羞恥!盧梭「從來沒有對她產生過一點愛情的 火星」,在戴萊絲身上「得到的肉體的滿足純粹是性的需要,而並不是整個身心的交融」。

盧梭說「我的第一個需要,最大、最強、最不能撲滅的需要,完全是在我的心裡;這個需要就是一種親密的結合,被親密之可能的結合;特別是由於這一點,所以我 才需要一個女人而不是需要一個男人,需要一個女友而不是需要一個男友。這種離奇的需要是這樣的:肉體上最緊密的結合還不夠,我恨不得把兩個靈魂放在同一個 身子裏,否則我就老是感到空虛」。

從戴萊絲身上盧梭無法得到愛情,於是去想像之中尋找,直到他遇到烏德托夫人,他纔有了第一次的愛情。

5.自戀,不斷的尋求別人的肯定。

盧梭選擇戴萊絲作為伴侶,不是因為愛情,是因為一種被肯定、被依賴的滿足感。「我看到她一心一意地愛著我,這就更增加了我對她的溫情。對我來說,這種甜蜜 的親密生活就是一切:我不再關心前途,只希望它是現狀的延續,我別無他願,但願現狀能持續下去。」盧梭看到的,是一種依賴,感到自己被需要。

盧梭希望有一個對自己全身心的信任的女人,一個需要自己的保護的女人,戴萊絲以一個弱女子的形象出現在盧梭的面前,恰好滿足了盧梭的這種心理。

6.敏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一旦被攻擊就奮力反抗。

盧梭發明瞭簡譜以後,帶著發財夢來到了巴黎,學院的學者們認為盧梭的發明「沒有新意」而且「沒有用處」。學者們的評價是中肯的,事實也證明瞭簡譜確實沒有 在歐洲流行。盧梭無法接受這種批評,認為學者們這樣說是因為他們是不懂音樂的外行人。

在《懺悔錄》的後面幾章裏,記載了幾封書信,這些書信的內容充分體現了盧梭對他人批評的敏感,對他人的攻擊猛烈回應。

7.喜歡和同樣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

巴克勒,華倫夫人都是歇斯底里類型的人。這裡,有必要對華倫夫人單獨進行討論。

華倫夫人很多地方和盧梭很相像: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受的教育非常雜亂,有什麼學什麼,長相出眾,做事輕率,腦海中總是有無數的計劃和幻想,有著不同於常 人的道德觀點和邏輯。華倫夫人也是一個歇斯底里人格的典型代表。

華倫夫人對盧梭的喜愛很有可能只是出於情慾的,而不是出自愛。盧梭在年輕的時候長得很不錯,放在現在就是一個美型男。盧梭自己說:「我雖然不能說是一個美 少年,但是我那小小的身材卻很勻稱,腿腳纖小玲瓏,神態灑脫,容貌清秀,嘴小而可愛,烏黑的眉毛和頭髮,一雙小而微陷的眼睛有力地放射出熱血中燒的光 芒。」因為盧梭的美貌,不僅僅惹得女人們喜歡,甚至有同性戀傾向的人也喜歡他。在《懺悔錄》中,有三處記載了盧梭遇到疑似同性戀的人。歇斯底里的華倫夫人 喜歡同樣歇斯底里的美少男盧梭毫不奇怪。

歇斯底里的人喜歡用性來作為手段控制自己喜歡的人,這一點在華倫夫人身上表現的非常突出。盧梭也說華倫夫人「始終相信,沒有任何力量比「佔有」更能使一個 男人依戀一個女人的了……她用她所掌握的一切手段。使他們更緊緊地依戀她」。20歲的盧梭開始受到了各種婦女的喜愛,在這種情況使華倫夫人感到自己受到了 威脅,就獻身自薦,利用了性來作為手段使盧梭對自己更加的依戀。

和盧梭類似,華倫夫人對盧梭的愛也是隻享受愛的過程而並不愛這個人。盧梭離開以後不久,華倫夫人就另有新歡,讓一個理髮師投入了自己的懷抱。對歇斯底里的 人來說,忠誠這種東西是不重要的,關鍵的是要使自己快樂。

8.喜歡幻想,沉迷於其中而忘記了現實。

想像力豐富是作家需要擁有的品質,但濫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則使作家陷入自己的幻想之中。在盧梭強烈的渴望愛情的時候,在腦海中想像出了《朱麗》中的男女主 角,然後就日復一日的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難以自拔。

盧梭說,「我不能求得實在的人物,便把自己投進了虛幻之鄉;我既看不出一點現存的東西值得作我的狂熱的對象,我就跑進一個理想世界裡去培養我的狂熱,而我 那富於創造力的想像不久就把這理想世界配上了恰如我意的人物」。

9.喜歡冒險,做事衝動莽撞不顧後果。

作學徒的時候沉迷於讀書,被師傅打;認識了巴克勒以後,激情澎湃,「毫不惋惜地拋棄了我的保護人、我的教師、我的學業、我的前途」。

認為自己有作音樂的天賦,就沉迷於音樂中,為此辭掉了土地管理員的工作。

10. 喜歡暴露自己。

盧梭寫下本書就是他喜歡暴露自己的最真實體現。在盧梭少年時期,有過對陌生的女子暴露臀部的癖好,這也是暴露自己的一種表現。

《懺悔錄》的坦率和真誠達到了令人想像不到的程度,這使它成了文學史上的一部奇書。在這裡,作者的自我形象並不只是發射出理想的光輝,也不只是裹在意識形態的詩意裏,而是呈現出了驚人的真實。在他身上,既有崇高優美,也有卑劣醜惡,既有堅強和力量,也有軟弱和怯懦,既有樸實真誠,也有弄虛作假,既有精神和道德的美,也有某種市並無賴的習氣。

沒有一定文學基礎的,還真讀不懂這本書裡面的深層次的東西,如果喜歡的朋友,也可以去讀一讀,瞭解一下當時的歐洲風氣。


這心態就是村裡最窮的小子,有天發財回村了,跟發小嚼花生喝啤酒談論自己家以前如何破敗的憶苦思甜。如果還是個窮光蛋,你有勇氣憶苦思甜嗎?

這部著作無疑是自傳的典範,能這樣剖析自己,省得後人杜撰了,名人們可以學習起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