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東山再起會有時》中曾提到過謝安的侄女,那個「詠絮」的才女—謝道韞,這次就來聊一聊她。

在史書中並沒有多少關於這位謝大才女的記載,關於才女詠絮一說是在後來我國南北朝時期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中略有描述,真假與否還是要尚待商榷的吧。

據《世說新語》上說,在那個後來的風流宰相謝安還沒有出山入朝為官時,平時除了和一些好友遊山玩水,玄談賦詩之外就是教育子侄了。

某一年的冬天,正當謝安在家給子侄們授課時,突然天上飄起了雪花,這種雪景在文人士大夫的眼裡,那可是本真的風花雪月呀。

於是謝安就把子侄們帶到了室外,盡情享受一把這南方少有的雪景。不能只傻乎乎的站著看吧,那可不是我們這種仕家大族子弟們做的事了。

我們趁著雪景來一次所學知識的檢測,看看你們的文采如何。題目就是用什麼東西來比喻這飛雪,這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畢竟人都是有好勝之心的。

其中謝安的一個叫謝朗的侄子稍加思索後立馬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安看了一眼這個侄子,用長輩溫情的目光看了他一下,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還好,顏色相類,還是少了一些文采呀。」

正在其他人思索之際,謝安的侄女,謝道韞脫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風起」。此句一出,謝安和其他子侄們都是一驚呀。

這句的比喻太棒啦,才情滿滿,無不讚許。因為這個故事流傳甚廣,後來謝道韞成為了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之一,而「詠絮之才」也成為後來人稱許有文採的女性常用的詞語。

人們內心的初衷都是善良的,對一個才氣滿滿的未成年人的未來都是充滿祝福和期許的,那麼這個謝大才女的未來是不是如人們期許的那樣呢?

史書上對於謝大才女的出生日期沒有具體的記載,父親是東晉的安西將軍謝奕,母親阮容,是竹林七賢阮籍、阮鹹的族人,她的父親應該是在她剛成年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生活於東晉時期,又出生於當時的門閥士族大家(王謝共天下,劉禹錫的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謝道韞有著良好的教育環境,不僅喜讀聖賢之書,更有當時名士之風的雅緻,看其詩文。

擬嵇中散詠松詩

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願想游下憩,瞻彼萬仞條。

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

時哉不我與,大運所飄揺.

所謂擬就是模仿了,嵇中散就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本人曾寫過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真名士當自風流的阮籍」。)

謝道韞模仿的是嵇康的一首《遊仙詩》,「遙望山上松,隆谷郁清蔥。自遇一何高,獨立迥無雙。願想游其下,蹊路絕不通。......。」

嵇康的這首詩淋漓盡致的抒發了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砥礪遠行之志的人生心語。從兩篇詩文的對比中可以看出,謝道韞對嵇康的傾慕。

詩人通過一個神話故事,王子喬乘鶴升天的傳說寫出了自己對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傷感。對嵇康如此的推崇,也許正是她對人生理想伴侶的嚮往和知音難覓的悵惘吧。

長大成人後,作為才女的她,能夠找到一位理想中的伴侶不僅是她本人的期望,他的叔叔謝安更是為此事傷過腦筋。

門當戶對那是必須的,門閥仕家大族之間的通婚是權利的紐帶,更是必不可少,最初謝安看上的是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

後來一打聽,得知這小子生性高傲,放誕不羈,對干公務員也沒有熱忱,還經常在工作之餘東遊西逛。崇尚當時所謂的名士習氣,平時不修邊幅。

按照謝安當時的性情應該是符合他的口味的,也許是考慮到侄女需要安穩生活的原因,最後謝才女嫁給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據史書記載,這個王凝之也有他老爸善書法的基因,他的草書、隸書都是有一定造詣的。但他的總體才華並不高,和那時魏晉的風流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尤其是和那時謝家的子弟們相比更是顯得平庸了,平日里書法之外就是信俸五斗米教裝神弄鬼,對此非常痴迷,以至於後來因迷信此教鬼神的力量而毀了一家的性命。

因此,以才女謝道韞的才情和性情來說,這王凝之並不是他理想的伴侶,註定了婚姻生活是無趣的,婚後回娘家的謝道韞臉上沒有洋溢著該有的笑容。

謝安曾問謝道韞為什麼不開心,她的回答是,我們家的兄弟都很出色,這世間怎麼還會有王凝之這樣的人,言外之意就是對王凝的失望和不屑。

雖然生活在那個相對不是婚姻意識封建的時代,離婚不是什麼不可以的事,但謝道韞沒有像族裡婚姻不理想就選擇離婚的那些人一樣,而是努力維持著。

但她的才情和對於名士玄談之風的熱情並沒有因婚姻的不理想而擱淺,相傳有一次,她的小叔子王獻之和一位客人在廳堂論辯,慢慢的招架不住,有要敗下陣來的趨勢。

巧的是,謝道韞剛好在房間里聽到了,平時她就是好這口子的,那怎能錯過呢,於是就在房內靜靜的聽著,當聽到這個小叔子快理屈詞窮的時候,很是為他捏一把汗呀,最後的結果是小叔子王獻之告敗。

但這個客人在勝利之後好像有些得意,就失去了一些風度自個吹捧起來,搞得王獻之好是沒趣。這時一直在房內的謝道韞有些按耐不住了,於是就叫奴婢出來和王獻之說了一番。

最後經王獻之和這位客人溝通後上演了一場男女隔幔論辯賽,因為在那時男女還是有些規矩的。於是就在房門上掛起了布幔,接著王獻之的話題繼續論辯交鋒,結果是,在她的旁徵博引之下,這位客人最終理屈詞窮低頭認輸。

謝道韞婚後度過了數十年相對平淡的生活,但這樣的生活在公元399年被打破了,原因是一個同樣信奉五斗米教的天師孫恩在離會稽郡不遠的上虞起兵反叛朝廷了。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東晉末年時地方的叛亂很多,比較大的一次有當時的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王恭先後兩度起兵討伐朝臣,致使東晉大亂。

這個孫恩有個叔父叫孫泰,向錢塘的一個叫杜子恭的學習五斗米道的術數。在杜子恭死後,孫泰繼任了五斗米道的教主,教徒廣布南方。

公元398年,孫泰因王恭舉兵反抗朝廷,見有機可乘,加之那時各處反抗朝廷的戰爭不斷,孫泰預感到東晉的氣數將盡,於是就暗地裡準備趁機作亂了。

不料,陰謀還沒有開始實施,被時任會稽內史的謝輶知道了,結果就是造反不成,孫泰被殺。侄子孫恩得到叔叔被殺後,潛逃到了今天的舟山群島。

這幫信奉五斗米道的信眾們都迷信的以為孫泰是「蟬蛻登仙」了,於是就都一起跑到島上擁護孫恩,重新拜孫恩為天師以待時機成熟重新殺回報仇。

公元399年,東晉當時的實質執政者司馬元顯徵調因三吳門閥免除官奴身份而成為佃客的民眾到南京去充實兵員。這件事激起了當地門閥的憤怒不滿,孫恩乘著人心不穩,率眾乘機進攻上虞,縣令被殺。

隨後就是攻打會稽,巧的是,謝道韞的丈夫王凝之正是會稽太守。按常理作為一郡的太守,此時賊兵作亂,應該組織軍隊守城殺敵,不知是那根筋搭勞了,這個王太守竟然天真的以為孫恩是他的天師,不會真正來攻打他們。

謝道韞規勸多次竟沒有一點覺醒,在孫恩的叛軍快要攻破城門時,他才不得不相信這是真的。但接下來的行為是有些搞笑了,不但不去組織軍隊抵抗,反而迷信地踏星步斗,拜神起乩,說有鬼兵守住各路要津,賊兵不能犯。

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啦,破城後,這個王太守卻沒有逃走,他的不逃可不是什麼與城池共存亡的英雄氣概,而是仍然相信他的天師教主不會殺他的,可知這孫恩恨透了會稽郡的官吏,恨透了王謝這些頂級的門閥士族們。

孫恩出身於次等士族之家,本來就恨世家大族佔據著高位,讓他們難有機會進階,所以對他們的屠戮也格外狠辣。王謝兩家首當其衝,除了王凝之以外,包括謝安的兩個侄子在內的許多王謝子弟都被殺死。

就這樣,王太守的希望破滅了,糊裡糊塗的被梟首了,幾個兒子也都在這次叛亂中被殺。而此時的謝道韞卻沒有因叛軍破城而慌亂失措,更沒有再指望這個五斗米的教徒丈夫。

在叛軍破城殺到她的家門口時,沒有像一般的婦人那樣哀憐,而是懷抱外孫,鎮定自若,自持利刃誅殺了幾個叛軍。她的凌然讓孫恩為之折服,又素知她的才情,竟沒有了傷她的勇氣。

但看到她懷中的小孩時,處於斬草除根的觀念,要她交出這個小孩。據史載謝道韞亢聲而辯:「事在王門,何關他族?此小兒是外孫劉濤,如必欲加誅,寧先殺我!」因謝道韞所言鏗鏘有力,孫恩為其臨危不懼所懾,放走了兩人。

三年後,孫恩的叛亂被平定,謝道韞回到了昔日的住所,從此謝道韞終生寡居會稽,足不出戶,寫詩著文,生活的平靜猶如隱士,但她的心境又是幾人能夠知曉呢?

泰山吟

峨峨東嶽高,秀極沖青天。

岩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復非匠,雲構發自然。

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這首詩應該是詩人在會稽寡居時所寫的了,從詩文中可以看出她雖有哀痛激憤之語,借對泰山之美的描寫以表達詩人對大自然真摯而熱烈的愛,從而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種堅強不屈的性格。

出身於名流世家的她,不僅才華橫溢,個性上行事瀟洒不羈,抗擊孫恩時尤似男子。氣質上有「神情散朗」、「林下風氣」。

詩人沒有因家庭遭受的重大變故而向生活低頭,相反是看透這世界萬物的本源,使詩人堅定而主動的融入自然,感受自然。

謝道韞

軒轅

雅緻名門詠絮才,

王郎錯配未曾哀。

殺賊護子當何懼,

林下之風款款來。

本文寫作者:軒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