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的營造者

  自公元366年,樂僔和尚在莫高窟開鑿第一個洞窟至今,在敦煌這片土地上,經歷了朝代更迭,繁榮衰敗。無數不知名的工匠、畫師,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營造了敦煌石窟,這份舉世矚目的文化藝術寶庫。

  《石窟藝術的創造者》潘絜茲1954年

  一個石窟從始建到完成,大體經過整修崖面、鑿窟、繪製壁畫塑像、修造並裝飾窟檐或殿堂等一系列的營造程序。

  莫高窟的營造者主要是由窟主、施主、工匠三方面組成的。工匠在窟主或施主的僱傭下從事洞窟的營造活動,依其分工,分爲劈巖鑿窟的“良工”和繪製塑畫的“巧匠”兩部分。

  工匠安裝佛頭五代莫高窟72

  石窟營造工程一開始就有比較細緻的職業分工。參與石窟營造的工匠主要有五種:石匠、泥匠、木匠、塑匠和畫匠。

  從文獻和各時代的藝術風格上分析,主要有四個原因促使這些良工巧匠來到敦煌:

  隨着佛教傳播,從西域而來;

  跟隨移民實邊時被貶的官員大戶而來*;

  隨着不同時期到敦煌上任的官吏而來;

  吐蕃、西夏、元代幾個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到達此地的少數民族畫師。

  *移民實邊是指從內地把大批人口充實邊境,加強邊防力量開發邊郡的人口遷移。

  壁畫上的勞動者

  作爲戈壁灘上的一方綠洲,迢迢絲路上的關隘重鎮,敦煌擁有發達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唐朝時,敦煌糧食不但能夠自給,還成爲邊疆軍糧的儲備基地。

  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敦煌壁畫中出現了約八十幅農作圖,我們從專家的統計和文章中擷取部分,透過壁畫來一窺當時社會的勞動者。

  雨中耕作盛唐莫高窟23北壁

  天上烏雲密佈,電閃雷鳴,雨下如注。農夫頭戴席帽,正在耕地。另一農夫上着半臂衫,下穿犢鼻褲,肩挑麥束行進。邊上有一家三口席地在田間餐飲。

  農耕收穫五代榆林窟20南壁

  農夫戴席帽,着齊膝襴衫、小口褲,手持鐮刀正在割麥。一農夫手持木杴在揚場,農婦梳髮髻,上襦下裙,手持長把芨芨草掃帚在掃場。

  肉坊晚唐莫高窟85窟頂東坡

  坊內架子上用鉤子掛滿了待售的肉,桌子上下也擺滿了肉,顯得貨色豐富。門前設兩張肉案,一張放着一隻已宰殺的整羊,另一張放着肉塊,主人正操刀割肉。案下一隻狗正啃着扔下的骨頭,另一隻狗則翹首仰望,等待着主人的恩賜。

  良醫授藥晚唐莫高窟9西壁

  患者在病坊內,一旁有親人扶持,一旁有醫工送藥。

  敦煌石窟的守護者

  莫高窟正在老去,時間是莫高窟壁畫長久保存的頭號天敵。

  常書鴻先生在臨摹壁畫

  人爲破壞也對莫高窟壁畫產生不可逆的影響,進入洞窟觀看壁畫,有限的空間內二氧化碳和人身上所帶的溼氣會迅速增多,這將加快壁畫的氧化剝落。

  敦煌守護者在修復壁畫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學者樊錦詩曾慨嘆:莫高窟老化消失的趨勢,只能延緩,無法逆轉。

  爲了有效延緩洞窟的老化,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正在抓緊和時間賽跑,利用一些先進手段,如實時監測溫度、溼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氣滲透率等應用來檢測洞窟內微環境,以合理控制遊客承載量,一旦監控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超標,洞窟將立刻關閉。

  “數字敦煌”項目採集莫高窟61窟

  上世紀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發起現代技術保護莫高窟的“數字敦煌”項目,迄今已27年。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經完成了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120個洞窟的攝影採集、40個洞窟的圖像處理,以及120個洞窟的全景漫遊和20尊彩塑的三維重建。

  “數字敦煌”(www.e-dunhuang.com)項目意義重大,它既可以留存敦煌的文明,又能緩解旅遊帶給洞窟保護的壓力。關注敦煌石窟藝術的愛好者們,可以登錄網址,更清晰地看到3D洞窟實景。

  “數字敦煌”網站3D遊覽莫高窟61窟

  從敦煌石窟的營造者,到壁畫上的勞動者,再到後來石窟的守護者。敦煌這座絲綢之路上的綠洲小鎮,因爲歷代人的辛勤付出,使敦煌文化得以保存,生生不息,煥發光彩。

  溫馨提示:ART藝術共賞轉載發佈內容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繫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我們希望在資源共享的同時,與您共同維護互聯網的良好生態,謝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