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繪畫與壁畫

不止富麗堂皇或莊嚴肅穆的

神佛肖像

走近敦煌石窟的某些角落就會發現

『可愛』、『有趣』

也是敦煌真實的一部分

在用今人的眼光

欣賞這些『萌萌噠』畫面的同時

讓我們一起去了解

它們誕生的來龍去脈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唐宋時期的「嬰兒車」

- 解讀 -

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

不斷與傳統的倫理觀念相融合

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倫理觀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思想

敦煌石窟壁畫中

也出現了依《父母恩重經》

而繪製的《父母恩重經變》

其中莫高窟第156窟前室東壁門北壁畫中

出現了看起來很現代化的嬰兒車

造型與我們現代生活中的童車極為相似

這種兒童車,在唐代被稱為「欄車」

欄車相擁

是古代兒童幼年生活的一個真實細節

壁畫雖然本意是強調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

卻也使我們長了知識

唐宋時期,嬰兒車就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了

白邊T恤小短裙

菩薩也能接地氣

- 解讀 -

稍加留意敦煌石窟壁畫中的服飾圖像

就會發現古人的服飾

並非影視劇中那樣「中規中矩」

而是散發著濃郁的現代氣息

瓜州縣東千佛洞第2窟坐西向東

中心塔柱東向面龕內存清塑3尊

南北向面各畫菩提樹觀音立像一幅

這兩幅觀音像表現密教中

觀音「甘露施餓鬼」、「七寶施貧兒」的內容

專家認為從風格來看

儘管菩薩依傍的樹、雲靄形象

是敦煌傳統的漢地樣式

但從菩薩像中的楔形葉冠

冠兩側的小花、輪狀耳璫、臂釧

微閉的眼形、貼體短裙以及掌心施色等來看

透露出了古印度婆羅門教時期的文化特徵

一千多年前的

「一次性牙刷」

- 解讀 -

《彌勒下生經》里說

生於婆羅門家庭的彌勒,拜釋迦牟尼為師

後彌勒下生人間,在龍華樹下得道成佛

國王、王妃、太子、大臣等隨彌勒剃度出家

在敦煌石窟壁畫《彌勒經變》中

就出現了反映剃度出家的畫面

畫面中一個剃度後的僧人祼露上身

脖間圍巾,右手執「嚼齒木」凈齒

佛教將凈齒用的器物稱為齒木

主要用楊樹、柳樹、槐樹等樹枝做成

凈齒於每日早晨、飯後進行

用時一端放入口中慢慢嚼成纖維狀、絨絮狀

然後用之揩刷牙齒

由於佛陀教化

諸比丘遂將晨嚼齒木作為日常行為規範

在敦煌壁畫中也就有了凈齒的畫面出現

可見此種凈齒風俗很可能

伴隨著佛法的東漸、僧人的西來

逐漸傳到敦煌乃至中原地區

小小齒木雖不起眼

卻也是中國與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見證

我的格子裙

時尚最時尚

- 解讀 -

格子紋的最早使用者,並非現代人

壁畫中這位輕啟朱唇的美女供養人

所著外衣的紋飾除了格子還是格子

因為年代久遠,壁畫顏色有所脫落

現在看到的服飾圖案只有土紅色方格

已看不到當初的艷麗色彩了

不過,現存的這身服飾的局部

也足以反映當時的流行款式和設計水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