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逐鹿中原往往喻指爭奪天下,從字面上來看,鹿是一種動物,指狩獵對象,中原本意是黃河中下游一帶,後來泛指中國。整體來看,這個成語是指在中原大地上展開狩獵,爭奪獵物,後來引申爲羣雄並起,爭奪天下。從史料上來,這句話首先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公元前203年,楚漢之戰第四個年頭,韓信進行了一系列的北伐戰爭,滅魏、代、趙、燕以及齊國,隨後殲滅龍且20萬大軍,聲望一時間天下無二。韓信挾功要求劉邦封他爲齊王,並授予齊國之地,雖然劉邦一萬個不願意,卻沒辦法,只得忍痛答應。當時韓信身邊有個叫蒯通的謀士,他認爲韓信已經是除了楚、漢之外的第三方勢力,可以影響天下的歸屬。

  因此,蒯通向韓信建議自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並分析其中得失利弊,可是韓信猶豫不決,直到最後也沒有答應。西漢建立後,劉邦顧忌異姓諸侯王的龐大勢力,開始逐漸剪除其勢力。韓信被降爲淮陰侯,並軟禁在京城長安,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呂后和蕭何騙進未央宮給殺了。臨死前,韓信悲憤地說,“悔不該沒聽蒯通之計,以致如今死在婦人之手。”

  劉邦聽到後,立即下令捉拿蒯通,讓劉邦沒想到的是,蒯通不僅沒有逃跑,還理直氣壯地站在他面前說:當時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之時,山東六國大亂,一時諸侯並起。這種情況猶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有本事的人都會來追逐,我那時只知道韓信,並不瞭解陛下。再說,當時爭奪天下的人那麼多,難道你想把不投靠你的人都殺掉嗎?

  關於這段對話,《史記·淮陰侯列傳》有記載,“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爲陛下所爲者甚衆,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劉邦聽後,無言以對,就放了蒯通。

  那麼,爲什麼把秦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比如成“秦失其鹿”,而不是其他的動物?這主要與當時的狩獵活動有關。王公貴族打獵,鹿是最常見的一種捕殺動物,象徵着利益得失,久而久之,“鹿”便代表了政權,逐鹿也就是成了爭奪天下。

  參考文獻:《史記·淮陰侯列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