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式引發觀眾反思每道菜背後的道德問題。

源於清朝宮廷的滿漢全席,珍饈美饌包羅萬有,惟部分食材逐漸絕種,現代人難以品嘗到正宗的108道菜式。為打開人們對「新食物」的想像,「港產」食物設計師譚君妍與臺灣生物藝術家顧廣毅,將魚翅、人參等食物傳統文化,結合現代生物科技及食品生產技術,重塑出新滿漢全席。二人精選出6道菜式,由基因提煉而成的「史前人腦果凍」,到極具食安爭議的「瘋牛症分子料理」,均以裝置藝術形式呈現,引發觀眾反思每道菜背後的道德問題,探討人類的未來食物之路。

源於清朝宮廷的滿漢全席,珍饈美饌包羅萬有。資料圖片

食物設計不僅侷限於烹飪料理,還會以食物作為藝術媒介,切入不同社會議題。對本地食物設計師譚君妍而言,拆解食品製造的環節,轉化成一個又一個的設計,尤具趣味性。這種意念亦使她與臺灣生物藝術家顧廣毅一拍即合,共同創作出多個裝置藝術作品,讓大眾與食物重新接軌,重新想像未來食物系統。

本月初二人將滿漢全席帶回香港重新演繹,並於今屆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中首次展出。走進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多個藝術裝置率先帶來視覺衝擊,穿過展廳再打開一塊黑簾,環境幽暗的房間中央,擺放着紅色圓桌及六張椅子,被紅色射燈照射着,充滿神祕感。

本地食物設計師譚君妍及臺灣生物藝術家顧廣毅,聯手創作新滿漢全席。

「圓桌上擺着的6道菜式,全都用上稀有的珍貴食材」,顧廣毅介紹說。有別於傳統的餐桌轉盤,他們設計的桌子只有下面那槐木板可被轉動。轉到眼前的第一道菜,是一個內含腦子的果凍。

將活猴開腦再淋上熱油,是滿漢全席的經典菜式,惟因食法極不人道,故已被禁食。為重塑這道菜式,顧廣毅想到從史前人類尼安德特人的腦子中提取DNA,再結合現代猴子的基因,以合成生物學技術培養出全新的腦子。他笑說:「這道菜以腦子果凍呈現出來,感覺比較容易(被觀眾)接受。」

芝士主要以牛奶、羊奶等製成,而譚君妍就以豬奶造出芝士。網上圖片

這名生物藝術家,本身在臺灣當牙醫,卻選擇棄醫從藝,遠赴荷蘭進修社會設計碩士,專於用生物科技創造未來食物,顧廣毅認為,「用藝術反思生物學,又將生物科技與藝術結合,通過設計改變社會,這就是生物藝術。」

新滿漢全席的「超級混種魚翅」正是生物藝術的體現,由他重組鯊魚鰭的細胞組織而製成,「我結合世界上最大的鯊魚品種,創造出超巨形魚翅,希望用人工養出更厲害的品種,同時保持基因多樣性。」他過去亦曾以此技術製作「未來虎鞭」,經過長時間的中醫食療研究,結合生物藝術及替代材質,並用3D打印出來,獲得歐美及臺灣藝術機構青睞,早前亦在具領導地位的林茲電子藝術節中展出。

構思創作第三道菜時,顧廣毅更妙想天開到月球種植人參,以取代在北美及東亞愈趨稀有的野生人參,「在天文運算下,在月球的一年等於地球的一個月,換言之,在月球更易種出千年人參」,故他將月球人參設計成湯水,作為未來食物的體驗。

雞、豬及牛是人類經常食用家禽肉,卻較少人思考與這些動物的關係。現居於荷蘭的譚君妍,留學期間在當地的「食物沙漠」中,尤感食物的力量,啟發她專於研究農產品及牛製品的生產系統,繼而創作出一系列食物設計作品,包括以家畜為主打的三道滿漢全席菜式。

譚君妍認為,獲選為新滿漢全席的食材,已代表食材的獨特性,只需以烤焗的簡單烹飪方式,便可帶出公雞數量稀少,「在食品生產系統中,農夫會用科技篩走雄性小雞,不將其孵化,這間接令公雞數量不斷減少,令食材變得更少有。」

芝士是歐洲餐飲上不可或缺的奶類製品,主要以牛奶、羊奶等製成,有多少人又想過豬奶都可造出芝士?譚君妍想過亦都親自做過,「其實豬奶的營養價值媲美牛奶,只是未有擠豬奶機器,令豬奶生產變得不合乎經濟效益。」故她想到以「不可行的農業製品」為主題,將一顆顆圓形豬奶芝士串起,冀帶領觀眾思考農業生產的便利,如何建構出人類對家禽的道德觀念。

最後一道菜是超越食物安全想像的「瘋牛症分子料理」,譚君妍解釋,人們對瘋牛症都畏而遠之,丟棄患病母牛的大腦和脊髓,使她萌生以此食材造成一道新菜式的念頭,「在這情況下,乾淨健康的牛腦和骨髓頓成稀有成分,食用這些部位更顯珍貴。」她特別以「攪珠」形式來呈現出賭運氣的意味,「想大家反思食物安全的定義。」

新滿漢全席對二人來說只是一個起點,下一步需延續創作概念。將食物設計作品從荷蘭帶回香港及臺灣,他們不時要解釋何謂食物設計、生物藝術,顧廣毅坦言,「這創作領域在亞洲少見,所以要花點時間去解釋本身的定義。這作品除了是生物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也連結了東方食物文化與西方科技。」

不同國家有各自的飲食文化,譚君妍認為,要使國際觀眾都有相同的理解,過程極具挑戰,「我倆不是廚師,只想通過食物這媒介,回應食物生產、消耗及處理等社會議題。」二人正計畫讓觀眾真正品嘗到這6道菜,「要怎麼煮、怎麼食,這方面還有待研究,也想集思廣益。我們亦已設計好侍應的服裝,希望遲些大派用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