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聖玄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自通之法

  《雜阿含經卷三十七》裏,佛陀對前來問法的鞞紐多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說“自通之法”。

  什麼是自通之法呢?佛陀解釋道:

  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

  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

  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

  我尚不喜爲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

  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

  我尚不喜人加麁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

  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

  當我作這樣的思惟,便會本着“推己及人”的心,欣喜地自願持守戒律。

  所以佛陀教導了一般居家信衆所受持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包括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和不飲酒。飲酒會讓人心智昏聵,甚至在混沌中犯下前四戒。

  佛還鼓勵大衆受持“八關齋戒”,以一日一夜爲期,過上接近了出家人的生活。

  對於發心出家的人,佛陀則制定了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尼戒來教導剛剛出家的善信,經過在寺院裏多年的考察,則可以受持比丘戒、比丘尼戒,成爲真正的僧團一份子。

  而不論是出家在家,發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信衆都可以受持菩薩戒。

  慈悲的本質

  在大乘菩薩戒中,以“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來統攝全部的戒律:一切惡無不斷,是攝律儀戒。一切善無不修,是攝善法戒。一切衆生無不度,是攝衆生戒。

  這就不僅僅是防非止惡層面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勤勇地憐念衆生,以一切善法來饒益衆生。

  北宋的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發現黃州鄂州一代的許多人家貧窮,養不活孩子,只好剛誕下嬰兒就將他放在水盆中溺死。

  “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閉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嚶良久乃死。”

  東坡心生惻隱:“俗謂小兒病爲無辜,此真可謂無辜矣。”寫信給故友鄂州太守朱壽昌,來制定法度,轉變這種殘忍的風氣。

  可是民衆家貧,還是養不起孩子,這可怎麼辦呢?

  他倡建了一個慈善功德會,來號召當地富庶的士紳,每年捐十千錢來資助貧寒人家,並邀請當地士人古耕道來保管錢物,購買米布絹絮,安國寺的方丈繼連和尚來記錄物資的出入,每當聽說有人家要生小孩,就趕緊聯繫,將這筆善款及時地送到這戶人家。

  蘇東坡怡然自得地說:“若歲活得百個小兒,亦閒居一樂事也。吾雖貧,亦當出十千。”

  後來,東坡寓居陽羨,他的學生邵民瞻爲他物色了一個好的房宅,東坡傾囊相購。

  有一天他晚上散步時,在附近村子裏,遇見一位老婦人哭泣不止:“我家祖傳的房子,就被這個不孝子給賣掉了,現在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在這茅草屋裏容身……”

  東坡聽到這哭聲,心下愴然,便問那位老婦人,家住何方。交談之下,原來正是他所買的那間房宅。

  他憐憫老人無家可歸,當下取來房契焚燬,將房子贈送給她,第二天找來賣房的青年,將老母親迎回舊宅。

  蘇東坡在臨終前,自信地對孩子們說:“吾生無惡,死必不墜。”可謂是對“自通之法”的生動詮釋。

  “自通之法”與孔子所言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心理學所說的“同理心”頗有相通之處,換位思考的善良不僅爲人雪中送炭,更是對自己心靈最有力的滋潤,這便是戒律對生命天性的解放。

  戒律並非是對人性的束縛,而是出於對自己和衆生趨利避害的本能,心生慈悲,對自身行爲做出智慧的選擇。

  慈悲的本質並不是追求一己命運的福報與順境,亦不是一種“高情商”、“好修養”所能道盡,而是根植於溫柔的自通之心。

  智慧的溫度

  有的人會說,一切皆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哪裏有什麼善惡呢?有哪裏來的衆生呢?

  豈不聞《中觀論頌》裏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正是因爲一切法空的規律,才使得因緣果報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你我衆生相互依存。

  所謂空者,就是說,一切法沒有恆常存在之相,也沒有獨立存在之相,而是藉助於種種條件暫時地、互相依賴地存在,而因緣果報、他人和環境就是種種的條件,正因爲有種種條件,我們不能隨心所欲地主宰萬事萬物地運行軌跡。

  空,是對萬事萬物獨立、恆常性的否認,因緣果報的“夢幻泡影”之相,如朝露轉瞬即逝,如閃電脆弱單薄,但並不是“一無所有”。

  唐代的百丈禪師每次在升座說法時,常有一老人來此聽法。

  有一天百丈禪師問他:“汝是何人?”

  老人說,“我不是人,在五百世以前,迦葉佛的時代,我曾在此山修行,當時有人向我請教因果之理,我錯答於他,所以五百世中,墮入野狐之身。”

  百丈禪師欲爲他解去繫縛,便請老人講述這段往事。

  老人說:“當時的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當時我回答他說,‘不落因果’,誤導了後學。”

  百丈禪師便請老人再舉此問。

  老人便問百丈禪師:“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

  百丈禪師乾脆利落地回答他:“不昧因果。”

  老人豁然開朗,得脫野狐身化去。

  大解脫者,必有真溫情矣!

  如何不昧因果?但見因果本性空寂,但幻象宛然,明明白白,不欺於心。

  正如有園頭僧問梁山觀禪師:“家賊難防時如何?”

  梁山禪師雲:“識得不爲冤。”

  本文爲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