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 Lance Ng

原出處 Medium

Google+將很快停止服務,這是谷歌正在關閉的幾項服務中的第一項。巨頭終於栽跟頭了嗎?

今天早上我收到谷歌的郵件,告知我Google+將於2019年4月2日起永久關閉服務。相關新聞已經鋪天蓋地,但許多讀者沒有意識到的是,即將關停的服務非僅止於Google+。

Google Inbox(谷歌收件箱, 一款替代Gmail的郵箱app)將在2019年3月底關閉。2019年10月,Google Hangouts(谷歌環聊)將爲G Suite(谷歌智能辦公套件)的用戶們關閉服務,最終沒有指明之後的用戶版本何時上線。Google Play Music預計將於今年或明年關閉,並與YouTube Music合併。

因隱私問題日益嚴重所產生的第一個受害者

不過,讓我們先聚焦Google+,看看到底哪裏出了問題。在官方博客上,谷歌爲此關停之舉給出了兩項理由:低使用率和安全問題。

“Google+用戶版目前使用率和參與度很低:90%用戶的訪問時長不足5秒……” “……用戶們不再訪問我們的服務器,因爲擔心數據隱私方面的問題,擔心有些領域開發者握有過寬的訪問權限,還有其他政策制定得不夠嚴格的地方……我們回顧發現,很難繼續開發和維護Google+服務器及其相關用戶控件。”

-谷歌官方博客,2018年10月8日

這5秒的使用時長,可能是用戶使用谷歌賬戶登錄第三方應用造成的。如今許多移動端app的註冊界面接合了Facebook或谷歌的登錄功能。一鍵註冊讓新用戶們得到即刻的滿足,也使app發行者們更輕鬆地獲取註冊信息。

至於安全問題,這麼說吧:有一回我爲了給某客戶團隊開發移動端app,從Apple系統的手機改用了Android。當我意識到有多少app正要求用戶許可通訊錄、電話、通知和短信數據的訪問權限時,我果斷用回了iPhone。

谷歌可能是因用戶逐漸關注隱私而受害的第一個科技巨頭。公平地講,它也在解決主流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及其其它app的問題,但我推測,Google+的使用率跌到如此低的地步,已不值得爲了這樣的使用率來解決它的API問題。

Google+爲什麼以失敗告終?

社交媒體與app經營都要求羣聚效應。若無羣聚效應,將很難創造收入並實現規模經濟。產品開發的歷程中,病毒式傳播總有一個“引爆點”。是什麼造就這個引爆點呢?Malcolm Gladwell在其暢銷書《引爆點》(The Tipping Point)中這樣說,“有個包裝信息的簡單方法,在恰當的情勢之下,可使其難以抵抗。你要做的就是去找到它。”

Google+於2011年推出。谷歌公司認爲,通過和谷歌其他產品捆綁在一起,Google+可以實現需要的羣聚效應。“……那時谷歌認爲社交便是未來,前任CEO Larry Page將所有的員工福利都拴在了Google+的成功上面。結果是,員工們將Google+強行植入其他每一個谷歌產品中,不論有沒有意義。”

—— 《4月2日Google+停止服務,將清除所有用戶數據》,Ars Technica ,2019年2月1日

強迫用戶接受某些功能的做法,從沒奏效過。微軟嘗試過 Yammer 和 Skype,但並沒有什麼效果。喫了那麼大的虧,現在它又在嘗試LinkedIn了。

當今每一個蓬勃發展的主要社交媒體都有一些在早期吸引用戶的差異化因素。Facebook有“戳一下”(poke)功能及常春藤聯盟的專屬優勢,YouTube是共享免費視頻的先驅,Twitter提倡簡短的發聲——每條推文不超過140字,Instagram最初是純粹的圖片分享,Snapchat自動銷燬的快照包容撒野的樂趣。

Google+的原始版本感覺卻像是Pinterest和Flipboard的結合體。

G suite受到Office365的進攻

正當谷歌退回爲商業用戶開發G Suite,它的競爭對手微軟正快速追趕。過去幾年內Office 365已迅速得到市場份額,而G Suite已停滯不前。

在世界範圍內,56.3%的企業使用Office 365,與之相對,24.8%使用G Suite。在EMEA市場(歐洲、中東、非洲),Office 365更爲普及——2016年市場份額爲51%,2018年上升至65%。G Suite僅佔19%。

谷歌的社交媒體遊戲終結了嗎?

未來三至五年,西方社交媒體生態系統中的玩家將重新洗牌。Facebook剛剛宣佈將合併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和Instagram的技術平臺。微軟仍在努力將LinkedIn整合入Office 365和Dynamics(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是他們爲兩年前270億美元的收購價格所尋找的正當理由)。

科技巨頭們忙得如此焦頭爛額,Slack、Signal和Telegram等即將推出的app或許可獲得崛起的時機。現在可能難以想象沒有微軟、谷歌或Facebook的世界,但不要忘了,在歷史上大公司的經營壽命很少能持續超過20年,特別是在現代科技領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