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到一條熱搜,是說LED燈對眼睛有永久傷害!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普通人需要警惕或買防藍光眼鏡

嗎?

本文1900字 用時4小時 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目錄:

1. 報告說了什麼?

▎ 警惕哪種LED燈?

▎ 藍光、LED為什麼流行?

▎ 對環境的影響

▎ 我是怎麼做的?

2. 應該如何應對?

▎ 買防藍光眼鏡?

▎ 家庭照明

▎ 睡前不要玩手機

▎ 孩子千萬小心

▎ 吃什麼能夠防護?

以下信息僅為科普,不應視為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

1.報告說了什麼?

其實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怕不是在危言聳聽吧?

接著我去查了一下原始報告,發現還真的是法國政府資助的官方機構——法國國家食品安全和環境勞工局公布的一項報告。

每日郵報的報道

ANSES官網簡報

嚴格來說,這也不是他們第一次對這個話題出報告了,早在2010年就出過一份詳細的資料來提醒LED燈的危害。

這一次他們更新了相關的證據,發布了足足400頁的報告,進一步表示藍光會對眼睛帶來危害,導致視力的下降,同時還會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造成不可逆的視覺喪失,甚至是誘發失明。

作者:顧中一,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清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微博2018十大影響力健康醫療大V,人民日報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八年三甲醫院營養師經驗,頭條號簽約作者,所著科普圖書已銷售十餘萬冊。

手機會有危害嗎?

整體來說,日常生活中的藍光並不值得大家特別的警惕,很多其它的因素更會影響眼睛的健康,比如陽光……

只是說,畢竟很多事情它是一個長期的影響,就像該機構主要是建議限制特別是像手電筒,汽車的前燈以及部分裝置的藍光,它們的風險是比較高的。

另外,照明色溫應當低於3000K,警惕夜晚里哪怕光量比較小的藍光,它們還是可能影響睡眠節律,導致失眠。

像是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背光雖然也有一定的藍光,但是整體危害不大。

只是青少年和兒童因為晶狀體發育不完善,藍光更容易作用於視網膜,所以需要格外警惕,特別是某些特定敏感人群可能會因此帶來頭痛、視疲勞等風險,更要小心。

藍光、LED為什麼流行?

藍光波長在450到495納米,屬於可見光的一種(平時的高能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大約是380到530納米)。

關鍵是LED燈相比於白熾燈和鹵素燈亮度更高更節能,所以就比較流行。

我當年買車的時候也認真對比過配置,一般都是認為LED等比鹵素大燈高級,亮度高。

而這份報告則提醒大家注意這種級別的亮度的危害,甚至他們還強調了光線對環境的影響。

對環境影響

目前大多數光線對環境影響的研究是基於夜間的霓虹燈之類的數據,而不是LED燈,所以相關科學證據並不充足。

但大體上還是認為夜間照明會對動植物物種多樣性會帶來影響,甚至會導致死亡率增加,所以還是要限制光污染的。

半個月前我去了趟澳門,接待的官員也表示很遺憾,澳門作為一個不夜城製造了大量的光污染。

所以我也覺得大家還是應當重視這一點。

說了這麼多,到底應該怎麼做?

2. 應該如何應對?

買防藍光眼鏡?

很多人可能想到買防藍光眼鏡,防藍光的手機膜,包括手機也有護眼模式之類的。

在這次的報告中明確寫出了對於普通的民眾來說,佩戴護目鏡、使用特定的屏幕、過濾功能的眼鏡等等,並不能證明會對視網膜有保護效果......

我個人做某些措施純粹是覺得它們不會給我增加什麼負擔。

不過藍光對視網膜的影響存在著各種變數,很多的規律還沒有摸清,包括他們也認為相關的標準也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制定。

所以從科學角度來說,目前還是認為沒有必要去買防藍光眼鏡的!

家庭照明

家庭照明,可以考慮買暖白色的led照明燈。

睡覺前不要玩手機

建議在睡覺前減少LED的使用,比如少玩手機,遠離電子屏幕等等。

孩子千萬小心

再提醒一次,藍光對視網膜有害可是確定的,小朋友真的要格外小心,因為他們的晶狀體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

另外特殊的工作人員也要小心,所處的環境可能接觸過量的藍光。

所以如果可能的話記得限制孩子使用屏幕的時間,多帶她們戶外運動吧!~

▎ 吃什麼能夠防護?

目前有關藍光對視網膜損傷的機理,主要認為和細胞氧化應激反應有關。

而在體外實驗中,顯示越橘和越橘提取物對於led藍光的導致的視網膜光感受器細胞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同時也有實驗顯示,葉黃素對於藍光誘導的大鼠的視網膜損傷也有保護作用。

甚至對於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也有一些複合型抗氧化、葉黃素為主的補充劑配方顯示有預防作用。

所以,理論上多吃一些黃色的蔬果、玉米還是很有好處的。

更多有關營養與健康的問題,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營養師顧中一】

參考資料:

[1] dailymail.co.uk/health/

[2]anses.fr/fr?

[3]ncbi.nlm.nih.gov/pubmed

[4]bmccomplementalternmed.biomedcentral.com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