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總結一下。

學習+思考=更新認知

前面聊了溝通的天花板,認知的天花板,專業的天花板,還有這裡說的學習的天花板。這四塊天花板,歸納到一起是一塊天花板,學習,溝通,專業,認知可以看作一塊天花板的四個角。

核心就是更新認知。

學習+溝通+專業+思考+實踐=認知更新

用加減號說明,比較清晰明瞭,數學符號是描述精確的語言。



關於學習,其實也沒有什麼天花板,職場天花板,是一個職場心理名詞,是自己給自己製造的一個心理障礙。

就像一個籠子,每個人都生活在籠子中,這個籠子就是你的日常生活軌跡,上班,下班,三點一線,週末休閑休息下,這就是你的籠子。厭倦了,出去跑一圈兒,走幾天,旅遊下,回來了,可能有所改變,也可能跟原來一個樣子。

肉體逃不出這個籠子,只有心理上可以更新,這就是認知更新。

學習+思考=認知更新

下面說學習。



先看第一塊天花板

人類是自然的孩子,應該跟隨自然的節奏成長,這是正常認知。

學習的天花板是什麼呢?

學習的天花板從學習時代就開始形成了,無論這是一塊什麼樣的板子,從一開始就形成了。

如何形成的?就是一種灌輸的學習思維,不是由興趣引導,而是由被動學習,習慣被動學習,被動學習十幾年,忽然間,大學畢業了,學習了些什麼,為什麼學習這些,不太清楚。就像走到一個地方,不知道是哪,更不知道為什麼到這裡,由此引起對走路的厭倦:為什麼要走路,我要去哪,產生迷茫,厭倦,抵觸。

這種迷茫厭倦抵觸造成的結果就是不再喜歡學習,灌輸造成心理折磨,引起心理厭倦。這就是第一塊天花板

學習本來就是認知行為,這種認知行為把認知帶進來死衚衕。這是學習的誤區,也是認知的悖論。

很多人,畢業幾年,不喜歡學習,不喜歡閱讀,就是這種誤區和悖論的後遺症。這種後遺症把人的好奇心給折騰沒了。

重新啟動這種好奇心,要經過一兩年,幾年的散漫,療傷,發現自己的無知,發現自己為什麼走那段路,清晰明白以後,又重新上路。

這就是:學習+思考=更新認知。



第二塊天花板

那些專家,學者,教授們,不少專家,學者,教授們,沒有遇到第一塊天花板,貌似沒有遇到,成為了專家學者教授。

第二塊天花板在等待他們。

這些人,僥倖的發現了學習的興趣,沿著這條路繼續前行。多年以後,發現自己說話,發表言論要遭到輿論的聲討,懵逼了,成為叫獸了,磚家了。

這是一部分,一小部分,真正的專家,真正的學者,真正的教授,還是非常受人尊重的。

這些專家教授如何變成磚家叫獸的,把自己好端端的名聲給糟蹋了。為什麼呢?

就是脫離了思考,脫離了常識維度的思考。


第零塊天花板

人為什麼要學習?

有時候寫字就像尿尿,突然之間,尿意全無。這是需要喝水了。

人為什麼要學習,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不好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