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1634.jpg

紀錄日期:2016年8月3日

站別:三等

站體:平面車站、跨站式站房

月臺:二座島式月臺

 

楊梅舊稱楊梅壢,「壢」指的是臺地間的河谷低地,這裡有社子溪、荖坑溪等溪流形成的谷地,又種植了許多楊梅樹,所以來此開墾的先民便稱呼此處為「楊梅壢」。1893年劉銘傳鐵路在現在的楊梅交流道東邊設了「頭重溪」站,是楊梅第一代車站。這條鐵路大致上沿著現在的臺一線走,下一站便是老湖口,位於現在的老湖口天主堂。到了1899年日本人將鐵路改線,廢止頭重溪站,在現在的大華街設立了「楊梅壢停車場」,是楊梅的第二代車站,並用臺灣檜木蓋了一棟木造站房。大華街一帶是楊梅早期熱鬧的地方,當地人稱呼這裡為「老街」。1920年車站隨著地名改為「楊梅驛」,1929年日本人再將平鎮到山崎(現在的新豐)之間的鐵路改線,於是車站往北遷移到現址,是第三代車站。車站遷移過來之後大成路這裡也熱鬧了起來,當地人便稱呼這裡為「新街」。第二代車站的檜木站房並沒有拆毀,而是拆遷到集集重新組合變成集集車站的新站房。集集車站的站房一直使用到1999年921地震時部分損毀,之後又用原建材原地重修。到了2008年,楊梅站跨站式站房正式動工,2010年啟用,成為第四代站房。可惜的是為了建造連通前後站的大城地下道,第三代站房於2011年拆除。

 

DSC_1591.jpg

DSC_1595.jpg

楊梅車站是跨站式站房,車站以黃色系為主要色調。遮棚是有弧度的Y字形,樑柱和汙水管用圓形黃色沖孔板包覆,上頭有楊梅兩字和臺鐵局徽,底部還有小火車圖案,整體設計很特別。站內兩座島式月臺,兩正線兩側線提供列車待避和通過。1A月臺外側另有兩股,停放了工程車和貨列車廂,另外還有一個給工程車使用的小月臺。楊梅站的站場跨越老坑溪,所以有一部分的月臺以橋樑的形式跨越溪流。

 

DSC_1613.jpg

大廳在三樓,一大面落地玻璃讓車站看起來很明亮。跨站式站房連通前後站,走廊的一側有商店,還擺了幾臺夾娃娃機。天花板挖了一塊長橢圓形,頂部以格子板鋪在鋼架上。楊梅車站每天進出也有一萬人,只比埔心少一點,但走道的寬度明顯比埔心站寬,如果加上招商空間會更寬敞。和埔心站比起來,楊梅站的設計感強烈,空間比較寬敞,外觀上也有加分的效果。

 

DSC_1628.jpg

從四樓大廳外有樓梯可以直接下到前後站,前站一樓以前是舊站的圓環和站房空間,舊站拆掉以後這裡成為一片綠地,還有一些綠色的造型棚架提供遮蔭。前站入口處有一棟民宅擋著,所以出入口和後站比起來小了一些。後站通往金德路,出口樓梯跨越大成地下道兩端,讓旅客不用出站以後再過一次馬路,是很貼心的設計。車站內外都可以看到方框加上圓管的造型牆,除了減少水泥地使用,也能加強通風和採光,看起來美觀大方。

 

DSC_1640.jpg

這次到楊梅站來頂著大太陽拍照,熱到不想喫東西,索性點了一碗芒果冰消消暑。楊梅是個老車站,站前的新街仍保留了一些巴洛克風格的房子和迴廊,如果沿著大成路走到舊街,應該可以看到許多老房子,也能順道造訪第二代車站遺址,更能貼近認識楊梅這塊土地。當然,這會成為我下次拍攝楊梅的目標。

 

 

 

DSC_1594.jpg

楊梅站北上是埔心站,南下是富岡站。

 

 

DSC_1585.jpg

楊梅站往埔心站方向,雙軌。

 

 

DSC_1605.jpg

楊梅站往富岡站方向,匯成雙軌的地方比較遠。

 

 

DSC_1592.jpg

左側第一月臺,右側第二月臺,上方為跨站式站房。

 

 

DSC_1595.jpg

DSC_1601.jpg

這個沖孔版的設計很不錯,值得讚許。

 

 

DSC_1598.jpg

DSC_1600.jpg

停放在1A月臺外側的工程車和貨列,工程車旁還有小月臺。

 

 

DSC_1606.jpg

從另一側拍攝楊梅車站站場。

 

 

DSC_1607.jpg

牆面上的方框圓孔造型很特別,也兼顧通風和採光。

 

 

DSC_1584.jpg

楊梅站月臺跨越老坑溪,是社子溪的上游。

 

 

DSC_1610.jpg

兩座月臺入口之間的候車室。

 

 

DSC_1611.jpg

DSC_1612.jpg

剪票出口和剪票入口。

 

 

DSC_1613.jpg

連通前後站的通道有商店也有遊戲機,屋頂造型特殊,加強車站的設計感。

 

 

DSC_1626.jpg

楊梅站兩個售票窗口,三臺自動售票機,另有兩個備用空間。

 

 

DSC_1614.jpg

右側第二月臺,左側第一月臺。

 

 

DSC_1616.jpg

後站出口,樓梯可以通往馬路另一側。

 

 

DSC_1617.jpg

後站出入口旁有個小廣場。

 

 

DSC_1618.jpg

後站出口位於大城地下道旁。

 

 

DSC_1619.jpg

金德路,這一區有一些住宅,不若前站熱鬧。

 

 

DSC_1620.jpg

後站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設計。

 

 

DSC_1621.jpg

後站大廳,如果不想爬四樓可以改搭電梯。

 

 

DSC_1627.jpg

通往前站出口的樓梯。

 

 

DSC_1629.jpg

行李房位於一樓,和站房不相連,旁邊似乎是舊道班房。

 

 

DSC_1630.jpg

第三代車站舊址,目前是草地一片,左方還有一座時鐘。

 

 

DSC_1633.jpg

舊站遺址和新站大樓。

 

 

DSC_1634.jpg

前站出入口被民宅遮擋,看起來小了一點。

 

 

DSC_1642.jpg

DSC_1644.jpg

車站西方大約50公尺處還有貨運月臺遺跡,不知道這棟紅色建築是不是臺鐵的?

 

 

DSC_1639.jpg

前站大成路街景。

 

 

DSC_1637.jpg

DSC_1638.jpg

DSC_1640.jpg

DSC_1641.jpg

大成路上還有許多巴洛克風格建築。

 

 

DSC_1645.jpg

與大成路平行的大模街。

 

 

DSC_1647.jpg

部分老屋的山牆被招牌遮擋,看不到它們美麗的圖案。

 

 

DSC_1649.jpg

行李房和道班房遺世獨立的樣子。

 

 

DSC_1650.jpg

通往站房的樓梯有四層樓高。

 

 

DSC_1652.jpg

一牆之隔的老房子,看起來岌岌可危。

 

 

DSC_1653.jpg

月臺加長墊高的痕跡。

 

 

DSC_1655.jpg

區間車停靠第二月臺。

 

 

DSC_1659.jpg

第一月臺區間車待避自強號列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