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玩微博,很多法律方面的專家學者言語很精闢,文章很有水平,我如饑似渴不停的加關注,從一開始的幾個到後面的幾十個最後變成幾百個!我不停的刷不停的刷不停的刷,直到筋疲力盡,也沒有看完所有專家和學者的發言和文章。最後我不得不放棄微博,

有朋友推薦微信公共號,說更專業更小眾更適合閱讀,於是我開始轉戰微信公共號,一開始我關注了幾個微博上比較活躍的法律實務專家,和微博一樣,我關注的公共號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幾個到後來十幾個現在有幾十個。每天推送的時評和論文有近百篇,我知道我已經讀不完了,很累很累的感覺。我不得不尋找更專業更精細的學習殿堂,

於是我盯上了知乎,我開始關注在知乎上比較傑出的能及時輸出乾貨的法律人、心理學專家、資本市場工作者。結局是和微博微信一樣,我知乎關注的大牛越來越多,最後我刷到我手軟,實在是刷不動了。

現實中我也一樣,我買了很多書,幾乎看不完,同時在看的書有十幾本,有很多匆匆一瞥,有很多壓根沒時間看,每天被知識壓的透不過起來,我該怎麼辦?


以前我們身在一個信息荒蕪的世界,而現在又處於一個信息過載的世界。

哪個更好呢?有人說信息越多,講道理的人越多越不知道該信哪個,還不如沒信息的時候。這是不對的,因為邏輯很簡單,做選擇題比做解答題簡單,當信息過載超過一定的閾值,正確答案一定混在裡面。

而當你收穫了包含正確答案在內的的無數信息,卻被嚴重幹擾不知道該信什麼的時候,那一定是你沒有進行有效思考。


書呀!我感覺看微博,微信知乎看到的都是系統性結論性的東西(只能是個骨架),只有靜下心來看書才能完整的知道整個細節。雖然很多東西知道個骨架也就行了,但自己從事的事業什麼的還是要專研到細微吧。

當下的關鍵是缺少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聲音。

分析一下:既然信息已經過剩,什麼類型的信息纔有真正的需求?

由於傳播技術的普及和進步,現在的發聲主體(也就是內容製作主體),數量可能是以前的幾百萬倍、幾千萬倍,大量的個人自媒體、政府自媒體、企業自媒體,生產的信息「內容」是傳統時代的不可計數倍,現在,最缺的是反而超脫於自媒體、政府企業各自立場、社交媒體平臺的、獨立第三方立場的媒體,最缺的是有公信力的、有質量的事實信息。

中大長期研究傳播領域的張志安院長統計過,中國各級政府的自媒體數量40萬到50萬左右。這是非常可喜的變化,對政府來說,有了跟公眾溝通非常好的渠道。這種聲音多了,就意味著媒體生態的聲音更豐富了。但是,政府自媒體的聲音一定也有自己的侷限,人家會覺得這是政府自己的聲音,從它角度發出的聲音必然有自己的立場和侷限,只要是知識層次高一點的公眾,都會認識到這個問題。

有明確立場的政府自媒體,當然是鮮明地宣傳自己的觀點,這不奇怪,但是,社交媒體也不是完全「無辜單純」的,西方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也就是人在新媒體生態中的「繭房化」、智能推送的欺騙性,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政治家渾水摸魚可利用的利器,比如特朗普當選,已經有報道選舉期間大量社交媒體上有目的的智能化推送,甚至是向精準目標推送有誘導性質的假新聞,起了很大作用,包括英國的脫歐,有報道也指出一些政治傳播機構利用大數據、利用推送的真真假假信息,有效地影響了很多選民。

就一個城市的傳播而言,正因為這些豐富多元的自媒體和大型平臺「各說各話」,所以,我們依然、甚至更需要有人以採訪、探尋、思考和觀察為主業,通過團隊的高效合作,通過紮實的數據和資料積累,對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的各種問題、各種成就、各種故事,進行認真深入的挖掘,這纔是「深入分析」,這纔是「透徹說理」,這是一個健康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報道」與「觀察」,這纔是機構媒體應該起到的作用,他就應該是城市裡的意見領袖和傳播高地,而不是一個熱鬧的「廣場舞」。

機構媒體可以做快閃、漫畫、H5、抖音類短視頻,我不反對用這樣的手段,但是,機構媒體的核心定位和核心能力一定不是在這些東西上,而是你要真的能夠深入分析挖掘出很多我們城市管理中,無論是相關部委,還是相關公司、普通老百姓都講不出的、或者是他們分析不出來的東西,這纔是高質量的調查報告、有說服力的評論,這就是隻有機構媒體纔能夠提供的「乾貨」。

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其實現在有見識的政府官員也已經意識到這種變化,他們也深感自己大量的辛苦的工作並沒有得到老百姓的理解支持,他們也深感普通政務信息的傳播缺乏更有效的效果。最近有新聞說浙江長興,也就是現在做區縣融媒體的行業標杆,要求當地各級政府切實減少政務信息的發布量。澎湃報道說,鄉長們聞之「如釋重負」,終於從每天的六七條政務信息編審中解放出來,終於有時間認認真真辦理公務了。這就是目前「信息過剩」的一個縮影,大家其實都迫切看到了,正因為發布渠道多了,我們需要的是更高質量的資訊、而不是雜亂的信息海洋。

德外5號:謝奕:融媒體究竟融什麼?當下機構媒體面臨的七個重大誤區|德外薦讀?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你這個叫消化不良。

這個內容你吸收了,要消化要輸出。消化輸出之後內容才真正內化成你的東西。那你的層次,你的等級提高之後。自然就不會去關注比你層次更低的內容。

把內容比喻成車。當你擁有賓士,寶馬,奧迪,保時捷的時候。你只會去關注勞斯萊斯,賓利,法拉利。而不會去關注吉利,大眾,豐田。


這是一個無用信息泛濫,有用信息匱乏的時代。所以,找最精華的東西,或是可以幫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那些書來讀。
關注賬號的目的是降低信息刪選成本,所以你得精簡關注號,比如我自己天天上知乎,我才關注了6個人,在自己感興趣的每個領域精選1-2個賬戶來關注。

學督工寫答案,混成大V,還不是美滋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