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園地名源自清朝年間,有人在此地種植菸草〈閩語稱菸為芬或薰〉,故稱「芬園」,初作「芬園新莊」。

但當時所種植菸草,可能並非一般人常抽香菸的菸草,而是鴉片煙,也就是罌粟〈或稱阿芙蓉或合敷融〉。

  至於「芬園」此一地名最早源自何時?根據洪敏麟先生的考證研究指出:「按道光年間尚無芬園聚落地,地名之發生當在其後。

光緒十年〈一八八四〉法人之役,南北禁港,商船杜絕,雅〈鴉〉片不至,於是嘉、彰各屬多有種者。

  芬園地名當發生於此時」因此,「芬園」之得名,應是近一百一十餘年來的事情。

  芬園全鄉行政區外型頗似為注音符號的ㄏ字,西面有八卦臺地盤亙通過,山坡地佔本鄉全部面積的40%,

西南角的松子嶺,標高海拔 153.2 公尺,為芬園鄉丘陵地中地勢的最高處,整個八卦臺地地勢在芬園境內為西南高、東北低的走向。

  芬園鄉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氣溫以7月為最高,1月最低,全年平均最高溫為28°C,平均最低溫為19.4°C,年均溫約為23°C,氣候溫和怡人,

而全臺的經濟重鎮之一的臺中盆地西南側則經過本鄉東側,流經盆地內的烏溪隘寮溪貓羅溪所形成的沖積平原為芬園鄉最重要的農耕地。

  另八卦山風景區之縣一三九號道路,則為本鄉之景觀軸線。由發展主軸及景觀主軸間之山坡地可做為休閒式觀光果園,

以盛產米粉荔枝鳳梨,號稱「芬園三寶」,是一個很典型的農業鄉鎮。

  鳳梨俗稱【菠蘿】、【露兜子】、【番梨】、或【王梨】,原產於熱帶南美洲,分佈於以赤道為中心南北緯30度間。

16世紀傳至印度、馬來半島、中國、爪哇、菲律賓,後傳入臺灣,臺灣鳳梨產業真正開始發展始於日據時代,引進英種進行經濟栽培。

  43選用的鳳梨品種為俗稱2號仔的開英種,就是常聽見的土鳳梨,圓筒形,果皮黃色、粗糙,果肉淡黃色,偏酸,但味道十足。

產期:正常產期中部約7-8月;南部、東部約6-8月;經調節後中部約4-6月;南部約2-5月。

  當43來到這裡接觸了一位80歲的老農,種植的品種有土鳳梨、金鑽鳳梨、西瓜鳳梨,堅持不灑農藥、除草劑、殺蟲劑,

辛苦的挺過食安風暴,及農藥殘留的疑慮,秉著友善土地,默默耕耘的純樸風格,於是43便以這位老農的堅持及純樸,

為他開發了專屬於他的果醬:桂花鳳梨,友善土地的旺梨、存樸的桂花香,來代表老農一生的善良與純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