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或許就是這麼叫的,但後來範圍越來越大,總覺得漳泉代表性不足,便逐步以閩南代替了。

閩南二字的出現很早,早在韓愈貶為潮州刺史時,他便以「閩南」稱謂潮州,當時尚無具體的閩南概念,無非是借用福建之南的涵義而已。

甚至到了宋代,閩南的用法,更是令人詫異,竟然是所有福建籍人都可以使用的福建代稱,那大概是流行於文人雅士的一種文字遊戲,如嶺南、廣南、越南一樣的代稱或雅稱。

而直到清代,閩南一詞纔算是被真正定義到今日的閩南地界並得以廣泛出現在各類奏章和遊記中。

這種變化,正是源於閩南人的四處遷徙及政區的擴大化。

從鄭成功時代開始,鄭軍驅逐荷蘭佔有臺灣,並招攬無數漳泉百姓前往墾荒,從而在臺灣再造一個漳泉。

清朝上自皇帝,下至將校無不與鄭軍來往周旋,故而常以閩南代指鄭軍的地盤和勢力,或許正是加入了臺灣的因素,將漳泉和臺灣都納入閩南的地界。

至雍正朝,閩南的區劃也相應發生了變化,朝廷在泉州基礎上新增了永春州,在漳州基礎上分出龍巖州,因政區的擴大,清朝在福建的道署也發生了變化,漳泉正式分離各有別屬,泉州一脈為興泉永道,漳州一脈為汀漳龍道。

而自古以來漳泉永龍四個州府機構本來就是同一文化圈的載體,必然需要以一個代稱專指,於是康熙時代盛行的閩南一詞便繼續風行,一直流傳到永春州和龍巖州在民國時期的取消。

時至近現代,文史學者在研究福建和廣東文化時,發現漳泉和潮汕、臺灣、海南、雷州乃至海外不同的方言區竟然有著諸多相似的文化現象,於是又繼續拾起閩南的稱號用以命名這些地區共同的文化標誌:閩南文化,因漳泉乃閩南文化的發源地,故而因之延續使用。

這大概是閩南被重點使用的原因吧,至少目前看來,漳泉還不是未能完全包含的,也算是約定俗成的一種叫法吧。

(更多閩南文化,請關注圭海四記,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鳥爛和爛鳥是同個意思嗎


最早叫漳泉廈,後來叫泉漳廈,再後來叫泉廈漳,現在叫廈漳泉。潮汕地區還把揭陽搞沒了。


雖然作為閩南人,不過這個我也不懂,反正流傳下來叫閩南就閩南咯,反正同一種文化語言(雖然腔調有些差別,基本交流無礙)。


因為有閩南可以叫,就這麼簡單,還能把廈門含進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