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一腔」並非只是閩南語的特色,更是中國方言的普遍現象。

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便是地理條件的約束,「一鄉一腔」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一山一腔」。

接下來,我們從中國到地方,一層一層簡單的論述這個論點。

第一,中國漢語方言的分佈與中國地形

(圖為中國漢語方言分佈圖)

(圖為漢語方言與中國地形比較圖)

其實,我們從方言分佈圖上可以看出,中國漢語方言的地盤與漢代的疆界是比較相像的,這大體上也符合漢語與漢民族一脈相承的歷史關係,而其中的最大分佈及人口最大者自然是官話,過去的朝代官方用語。

然而,細分的次方言,則是因地形而存在的,如晉語,介於太行山和蒙古高原之間,明確的地理隔離讓晉語區別於官話。除此之外,其他的次方言便都分佈在中國東南丘陵地區,因山與上的區隔,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方言區。

如以武夷山和雁盪山為界,形成了贛語、吳語和閩語,以南嶺為界,形成了湘語和粵語,閩粵贛三區交界則是客家話,這種因地形和省界形成的次方言,彼此之間的隔閡甚至大於與官話的差異,顯然這是明顯的地理因素影響。

第二,蜀道難,閩道更難,閩語的次方言受地形影響更大

(圖為福建方言分佈圖)

(圖為福建方言與福建地形比較圖)

福建內部方言可簡單分為七大類,吳語和贛語便不再局部列出,這其中方言其實也基本上沿著福建境內的山脈走勢分佈。如福州以洞宮山、鷲峯山與閩北區隔,以戴雲山與莆仙和閩南隔離,閩南則以玳瑁山和客家分離。

顯然福建的方言依然脫離了行政區劃的阻礙,更多的是以大山阻隔為界,其中唯一比較難以用地形解釋的是莆仙,這個地方在海路上是與閩南和閩東相通的,可以理解為二種方言的混合。

第三,閩南境內山水之隔形成廈漳泉龍

(圖為閩南區劃圖)

(圖為閩南地形與主要閩南語次方言)

閩南話在閩南當地,主要分廈漳泉三種次方言,除了行政區的不同外,其實仍然受地形影響極大。泉州話主要分佈於泉州平原,涉及市區、晉江、石獅、惠安和南安部分地區;漳州化則主要分佈於漳州平原,涉及市區、龍海、長泰和南靖等地;而廈門則以九龍江下游北岸及廈門島周遭,原則上與漳州平原更接近,故廈門話偏漳成份大一些。

除此以外,還有漳浦話、詔安話、永春話等人數較少的次方言,無一不是以山水相隔。

以上,「一山一腔」或「一鄉一腔」正是基於多山多水,交通不暢才導致了不同方言的差異,只是閩南地區把這種問題放大到了極致,這也是因為該地區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做得更出色的緣故。


全世界所有的方言都是一鄉一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