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紅樓,感觸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不由想起這句話: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異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一進紅樓,首先見到的就是蔡元培先生的半身雕像。在這裡立他的像,意味著他與紅樓、與五四運動的深厚淵源。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的山陰縣。

蔡元培先生天生穎慧,年少有成。1884年16歲時考取了秀才,1889年21歲中舉人,1892年24歲時,經殿試中進士,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

他一生進步、一生革命。最為難得的是,在人生的進階中,他每次都能跟上歷史的節奏,踩準時代的鼓點:

甲午戰爭爆發後,他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後來走向革命。

1904年,他在上海組織建立了光復會。1905年,同盟會成立,光復會併入,孫中山委任蔡元培為同盟會上海分會負責人。

1907年5月,蔡元培前往德國柏林,入萊比錫大學聽課和研究心理學、美學、哲學諸學科。在德4年,編著了《中國倫理學史》等一批學術書籍。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7月,蔡元培因不願與袁世凱政府合作而辭職。1913年,46歲的蔡元培赴法國從事學術研究,在留歐的三年時間裡,又編撰了不少哲學美學著作。

1915年6月,他與李石曾、吳玉章等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在法國提倡勤工儉學,以此組織幫助更多華人到歐洲求學,後來的周恩來、鄧小平等均是通過這個組織幫助順利到法國學習的。

1916年,范源濂擔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他與蔡元培是肝膽相照的老朋友,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總長的時候,邀請范源濂擔任教育部次長。

范源濂擔任教育總長後,於8月26日致電還在歐洲的蔡元培,請其回國擔任北大校長。

蔡元培之前的北京大學,是以「老」和「腐」而臭名遠揚的。

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的許德珩說:「當時的北大,不是大,而是老,是腐。」校風更是糟糕透頂。當時北京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名詞叫「兩院一堂」,是指國會眾議院、國會參議院和北京大學,這三家提供了北京八大胡同最受歡迎的、最重要的顧客。

而且貴族子弟居多,北京大學學生一向桀驁不馴,學校教務部門管不了學生,時任教育總長的汪大燮一度產生了停辦北京大學正科的念頭。

蔡元培考慮到北大「聲名狼藉」,對他是否出任北大校長有點猶豫不決。其後,經過與教育總長范源濂和教育部專門司司長沈步洲的多次討論,蔡元培方才決定出任北大校長。

他認為,北大雖然風紀敗壞,名聲不好,但是「改良之策,亦未嘗不可一試」。於是,1916年11月,蔡元培與吳玉章一起乘船由馬賽回國,抵達上海。

1916年12月26日,大總統黎元洪頒發任命狀,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京大學任職,發布了就職通告;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發表著名的就職演說,要求北大學生抱定「求學的宗旨」,拋棄「做官發財的思想」,「砥礪德行」「敬愛師友」。

一個新的北京大學開始出現在世人面前。

對於北京大學的革新,與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興起,蔡元培先生居功至偉:

他改革北京大學,使一個「官僚養成所」面目一新,變成當時中國新文化的中心。

蔡元培是研究倫理學的,從道德開始改變北大。1918 年1月19日,蔡元培發起組織北大進德會,在為進德會撰寫的《旨趣書》中,蔡元培批評了當時教育界人士道德修養墮落的問題,他說:

鄙人歸國以後,先至江、浙各省,見夫教育、實業各界,凡嶄然現頭角者,幾無不以嫖、賭為應酬之具,心竊傷之。比抵北京,此風尤甚。

同年5月28日,蔡元培提倡的北大進德會正式成立,蔡元培在會上強調說:

德者,積極進行之事;而本會條件,皆消極之事,非即以是為德,乃謂入德者當有此戒律。

一個月之後,蔡元培將進德會的入會必要條件,明確強調為三條:「不嫖,不賭,不納妾」。這三條都指向個人道德的生活修養問題。

蔡元培在北大組織進德會,反映了他對大學師生道德修養的高度重視。在他看來,大學師生應該充當社會的道德楷模,由此塑造良好的校風。

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辦學方針,實行「教授治校」制度,招徠大批優秀學者。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之後,第一件工作就是聘請有真才實學的學者擔任北大教授。他聘人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能否「以真正之國粹,喚起青年之精神」。 此種人選,在當時自然首推在上海主持《新青年》雜誌的陳獨秀。

蔡元培與陳獨秀早在清朝末年就已認識。當時,陳獨秀在蕪湖辦白話報,合作人都因為困苦和危險離開,唯獨陳獨秀在那裡又支持了好幾個月,這種毅力給蔡元培留下極佳印象。

1916年底,蔡元培到北京,訪問國立醫學專門學校校長湯爾和,詢問北大情形。湯爾和說:「文科學長如未定,可請陳仲甫君。陳君現改名獨秀,主編《新青年》雜誌,確可為青年的指導者。」蔡元培翻閱了得自湯爾和處的《新青年》雜誌後,決定聘請陳獨秀。

陳獨秀不負蔡元培厚望,到北大任教後,以《新青年》為陣地,很快讓北京大學發展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中心。

此後,蔡元培先後延聘李大釗、胡適、錢玄同、梁漱溟、徐悲鴻等人到北大任教。

胡適從美國回國時,並未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但蔡元培為了讓胡適進入北大,不惜幫其偽造學歷。

他關愛學生,鼓勵學生,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蔡元培校長鼓勵學生依照興趣組織各類學會,培養校內的學術研究空氣。經過兩年的努力,北京大學的學生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建立。

1918年歲末,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二年級學生傅斯年,英國文學門二年級學生羅家倫,哲學門二年級學生顧頡剛,以及楊振聲、徐彥之、康白情、俞平伯等人,在北京大學紅樓圖書館,在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錢玄同、李大釗等師長的直接指導與幫助下,發起成立了北京大學第一個學生社團——「新潮社」。

1919年1月,《新潮》雜誌正式創刊。這些職員構成了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就在這間辦公室,新潮社才子們連夜寫下數千條標語口號。

羅家倫五四運動中,親筆起草了印刷傳單中的白話宣言(文言篇由許德珩起草)《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了「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並在5月26日的《每周評論》上,第一次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沿用至今。

上文已述,蔡元培得知內幕消息後,第一時間跟他的學生們通報信息,直接促成「五四運動」的具體行動。

五四運動爆發後,政府大規模逮捕學生,蔡元培多方奔走營救。5月8日,蔡元培為抗議政府鎮壓,他提交了辭呈,並於9日離京。

在辭職聲明中,蔡元培說:

我倦矣!「殺君馬者道旁兒」」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北京大學校長之職,已正式辭去。其他向有關係之各學校,各集會,自五月九日起,一切脫離關係。特此聲明,惟知我者諒之。

蔡元培辭職引發更大抗議浪潮。5月13日,北京各大專學校校長向政府齊上辭呈,支持蔡元培。社會各界發起挽留蔡校長的行動。

「挽蔡鬥爭」成為五四運動中的一個重要風向標,最後於9月取得勝利。

蔡元培主張「學術救國」,並不贊同學生們直接參加政治,認為這不利於北京大學的發展。但當五四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聲勢浩大、磅礴萬鈞的愛國運動時,他順應時代潮流提出:「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這個新口號的提出,充分彰顯了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與時俱進的愛國精神。

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鬥的偉大傳統。(《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五四運動是我民族之「非常之大事」;此大事之有,則非待蔡元培先生來北大不可;此大事之成,亦非蔡元培先生參與不可。回首百年,蔡元培先生可謂以非常之人成非常之事,為我民族立非常之功了。偉哉,蔡校長!

參考文獻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蕭超然:《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馬建標:《權利與媒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