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一名叫作 Elizabeth Bwalya Mwewa 的女性,在社交媒體公開自己的「罪行」。

  「調包 5000 名嬰兒,只爲好玩」

  Elizabeth Bwalya Mwewa宣稱,自己曾經是一名護士。

  她表示,自己此前曾在贊比亞大學教學醫院(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產科病房工作,擔任助產士。

  在產科的 12 年裏,她曾經多次在孕婦及家屬均不知情的情況下,隨意交換了接近 5000 名新生兒。

  Elizabeth Bwalya Mwewa 宣稱自己此前工作過的贊比亞大學教學醫院

  (圖源:lusakatimes.com)

  也就是說,可能有近 5000 對夫婦,養育着自己的非親生孩子。

  而她這麼做的原因,竟然只是「爲了好玩」(I used to swap babies at UTH for fun)

  事實上,在此前的十幾年時間,她一直隱瞞着這這件事。

  而現在,她之所以選擇公開罪行,理由是她「發現自己得了晚期癌症」。

  這是她的臨終懺悔。

  懺悔目的並非幫助曾經被她調換的夫婦,而是爲了自己「祈求得到上帝的原諒,不要讓自己死後下地獄」。

  當事人 Elizabeth Bwalya Mwewa

  (圖源:lusakatimes.com)

  「我希望在上帝和所有受到此事影響的人面前,坦誠我的罪過,特別是那些在我工作期間,曾經在這家醫院生下孩子的孕婦。」

  她在社交媒體上對網友喊話:

  「如果你是 1983~1995 年期間在這家醫院出生,那麼你的父母很可能並非親生……」

  「仔細看看你家中的兄弟姐妹吧。如果你發現其他人都是淺膚色,只有你是深色皮膚……那麼,你可能就是那個被我調換的孩子……我真的很抱歉。」

  「在接受 DNA 檢測後,我已經讓一些原本彼此忠誠的伴侶離婚了……我已經讓很多母親養育了自己非親生的孩子,我不想爲此去地獄……」

  當地官方迴應:登記名單查無此人

  這件事情傳播甚廣,已經驚動贊比亞官方。

  目前,贊比亞護理委員會(The General Nursing Council of Zambia, GNH)對這件事情進行了初步審查。

  他們發現,登記在案的助產士名單中沒有發現 Elizabeth Bwalya Mwewa 這個名字。

  lusakatimes.com 截圖

  贊比亞護理委員會發言人 Thom Yung'ana 對外表示,將對此事進行充分調查,以驗證其真實性,並呼籲大衆保持冷靜。

  因此,許多人推斷,這可能只是當事人爲了報復社會,而發表的不負責任的言論。

  儘管此事很可能是烏龍一場,但當事人選用這種措辭造成公衆慌亂,足以見得「保障新生兒身份準確性」在醫院工作中的重要性。

  醫院是怎麼避免抱錯孩子的?

  某三甲醫院產科醫生告訴丁香園,目前我國醫院已經有完善的操作規範流程,抱錯孩子事件發生的機率「基本不可能」。

  新生兒出生後,醫護人員會第一時間給新生兒按手指印、腳印,作爲身份的識別依據。並給新生兒佩戴腕帶,標明產婦名稱、出生日期、嬰兒等相關信息。

  護士手裏拿着新生兒的油墨腳印(圖蟲創意)

  之後,嬰兒始終放在產婦身邊看護。

  直至嬰兒及產婦出院,嬰兒始終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除非嬰兒患病需要轉到重症監護室(PICU)——這是我國醫院產房和幾十年前「母嬰隔離管理」方式最大的不同。

  此外,從產婦發動分娩到順利出院過程中,每名嬰兒都配有固定護士負責。即使要交換嬰兒,也必需經由雙方負責護士交接確認,不存在私自調換的可能性。

  2013 年 9 月,國家衛健委發佈《加強產科安全管理十項規定》,要求醫療機構建立新生兒身份識別、交接制度和流程。

  新生兒交接時,須由交接雙方醫護人員和家屬簽字確認。新生兒檢查、治療需離開原病區的,必須有家屬陪同。醫療機構應當加強產科、新生兒科等關鍵區安全防範能力建設,並建立嚴格的 24 小時監控和管理。

  2014 年,國家衛健委發佈《醫療機構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試行)》,要求新生兒住院期間需佩戴身份識別腕帶、新生兒出入病房應當對接送人員身份和出入時間進行登記、新生兒出入院應當對陪護家屬身份進行驗證等。

  這些措施都意在避免新生兒被錯領或拐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