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中階官員最新一輪的貿易談判結束,不見明顯突破。路透評論指出,癥結在於華府要求北京徹底調整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而這種要求中國政府不僅辦不到,也不太可能想嘗試。

本週美中貿易談判因高階官員都未參與,各界原本就不抱期望。美國總統川普在接受路透專訪時,也淡化對談判結果的期待。美、中互課一百六十億美元關稅如期在廿三日啟動,雙方貿易糾紛懸而未解,不久勢必還有進一步行動。

妨礙美中貿易戰休兵談和的最大路障,似乎是美方要求中國進行結構性的改變。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官員已把川普政府的要求分成三大類:百分之卅至百分之四十與擴大採購美國貨有關,另外百分之卅至百分之四十要求開放市場,其餘百分之廿至百分之四十則觸及產業政策,像是對科技公司的補貼,以及讓美國數據公司在中國的營運不綁手綁腳。前兩類要求是可行的;至於第三類,許多要求根本是免談。

路透評論指出,中國現行發展策略是用國家資源,推動經濟朝價值鏈上端移動,要求北京當局撤銷這種策略的可能性極低。美國若再獅子大開口,甚至可能要求北京剋制政府藉控制銀行體系、把資本導向當局偏好的產業與公司。這也許不是件壞事,官僚卻須付出代價。然而若中國大陸開出的市場開放和擴大進口讓步條件不夠強,即使川普願意接受,長期而言也難贏得美國選民的心。

美國許多民選官員、官僚和企業主管對北京的產業政策愈來愈反感,從川普政府取消供應商出貨禁令、讓中國電信設備大廠中興通訊(ZTE)恢復營運的協議激起共和、民主兩黨國會議員同聲反對,即可見一斑。意味美國各界對中國產業政策的不滿已根深柢固。這將使促成美中貿易戰休兵的努力更費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