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軍550萬軍隊對蘇聯展開突襲,蘇德戰爭正式爆發。關於描寫該場戰爭經過和結果的資料早已是汗牛充棟,在此我們不重複和贅述。值得後人注意的是這場戰爭不是蘇聯與德國的單獨較量,在它們背後還有諸如義大利、羅馬尼亞、英國和美國這樣的支持者和協助者。如果僅從戰爭資源的角度來分析的話,沒有羅馬尼亞給予石油援助的德國能否與沒有英美軍援的蘇聯一較高下呢?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幾乎全部的石油資源都來自羅馬尼亞,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楚德國與羅馬尼亞是怎麼勾搭到一起的。一戰期間羅馬尼亞與德國分屬不同陣營,一度被德國打到亡國,本來二者之間應該勢同水火才對,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經濟危機卻改變了這種狀況。作為協約國龍頭老大的英美對羅馬尼亞的經濟創傷熟視無睹,而蘇聯則趁機對羅馬尼亞提出領土要求。

德國的工業能力在全歐首屈一指,尤其希特勒上臺之後在經濟領域取得的成就絲毫不亞於美國羅斯福新政,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的重工業、軍工業、汽車業和化工業以火箭速度飆升。可惜石油的短缺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掛在德國人的頭頂常常讓精英階層夜不能寐。魯爾工業區盛產煤炭,但缺少鐵礦,這也是普法戰爭期間普魯士執意割走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原因之一。而比鐵礦更讓德國人苦惱的則是石油,因為除極少數國家之外歐洲基本不產油,德國全年的產油量只有區區50萬噸。

五十萬噸的產量對一個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來說連塞牙縫都不夠,英美海權國家可以憑藉龐大的海上力量從海外和殖民地獲取原油,但德國這樣的陸權國家做不到。當時遍觀全歐唯有蘇聯和羅馬尼亞石油儲量還算豐富,尤其羅馬尼亞不僅號稱歐洲油箱,而且管道四通發達,所以在戰前不僅德國,英法也是搶奪羅馬尼亞石油的主力。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已經表現出愈加強烈的擴張勢頭,對此英法並非全然不知,他們在海外石油源源不斷的情況下還去爭奪羅馬尼亞石油就是為了癱瘓德國的戰爭機器。

二戰爆發前羅馬尼亞的石油,大部分被英法美資本控制。在這一點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說的最為露骨:「只要德國持續油荒,它就會變成一隻沒有動力的野獸,哪裡還有什麼戰爭威脅?」但德國顯然不會坐以待斃,英國首相話音剛落,德國就對波蘭實施致命一擊,而在這場戰爭當中英法的表現也讓羅馬尼亞大為恐懼。作為軍事盟友的英法對德宣戰之後竟然坐看波蘭淪陷,這不能不讓羅馬尼亞考慮自己的後路。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和羅馬尼亞的關係開始升溫,而德軍與蘇聯瓜分波蘭之後沒有繼續東進,反而調頭攻入法國,恰在此時蘇聯強佔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比拉亞。然而蘇聯的胃口顯然不止於此,當斯大林又向羅馬尼亞的北布科維納提出主權要求時,德國放出話來不惜武力捍衛羅馬尼亞。為逼迫蘇聯退後,德國趕忙與維希法國講和並抽出兵力調往羅馬尼亞,至此羅馬尼亞正式加入軸心國。

蘇德戰爭期間羅馬尼亞不僅派出軍隊協同德軍作戰,而且全力支持德國石油消耗。納粹最瘋狂的時期石油年消耗量達到2000萬噸,自身生產只有50萬噸,算上羅馬尼亞提供的1400萬噸,石油赤字還有500萬噸。閃擊戰的核心就在於飛機和裝甲部隊的突襲,沒有石油這些武器統統都是廢鐵。為了拿下蘇聯,德軍統帥部計劃三個月打到莫斯科一線並佔領高加索油田,可惜推進到一半就油料耗盡。此後雙方互有勝負,德軍緊衣縮食在存儲了半年石油之後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果在蘇軍抵抗之下又一次石油耗盡。從這一點說斯大林格勒之所以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軍的石油儲備耗盡,雙方陷入消耗戰是一大因素。

而就英美給予的軍援來說,長期以來其重要性都沒有得到蘇聯方面的客觀評價。在蘇聯的官方公佈中,英美的軍事援助只佔蘇軍總消耗的4%,而真實的數字遠不止此。僅在開戰的前半年,蘇軍就已經損失了20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將近18000架飛機和300萬軍隊,這對此前遭受過大清洗的蘇軍來說無疑於滅頂之災。在德軍的狂飆突進中,蘇聯的工農業產區相繼淪陷,多達45%的人口、63%的煤、57%的有色金屬、58%的鋼、71%的鐵和42%的電力落入德軍之手。但對普通蘇聯人來說最要命的還是糧食不足,西部農業區被佔領之後剩下的蘇聯人迎來的是大饑荒。

戰爭爆發幾天後斯大林親自向英美求援,儘管英國和美國的援助更多的是出於利用蘇聯遏止納粹的目的,但截止戰爭結束,它們已經向蘇聯交付了超過1700萬噸,近98億美元的物資。當時的美元可比現在的美元值錢多了,英美的卡車、燃油、坦克、飛機、炸藥、機牀以及牛奶、雞蛋、小麥成批成批地從伊朗、北冰洋和太平洋三個方向輸入蘇聯。而且很多工業品的質量也比蘇聯自產的高出一大截,比如被蘇軍用國產Б-78勾兌的航空油。

蘇聯是個缺鋁的國家,斯大林曾說:「給我們高射炮和鋁,我們就能再撐三四年。」這話是蘇聯空軍被德國基本打殘的時候說的,而鋁是製造飛機的重要材料,戰爭期間援蘇的飛機至少佔到飛機總數的15%至20%甚至更高。至於鋁則幾乎完全依賴外援,否則不僅飛機不能升空,就連T-34坦克都無法開動,因為發動機也需要鋁。綜合以上信息可知,無論羅馬尼亞的石油還是來自英美的軍援都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那麼假設除去羅馬尼亞和英美,蘇德戰場的形勢究竟如何呢?

很遺憾,這種假設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假設沒有羅馬尼亞的石油,德軍不可能侵蘇。試想一下,如果回到1941年之前蘇德之間還沒有爆發戰爭,英美固然不會對蘇聯給予援助,但希特勒絕不會在坦克開不動的情況下向蘇聯挑戰。


關於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在二戰時期是不是炮灰,答案就是不是炮灰。那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點。

第一點,在戰場上的作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主要是在參加了蘇聯的衛國戰爭起到了作用,在一九四一年的紅鬍子計劃中,羅馬尼亞參加了南方集團吧羣的作戰,在圍攻蘇聯的海港要塞敖德薩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使得紅色帝國的陸軍無法有效的反擊,只能退守克李木要塞。在一九四二年的藍色的南線行動方式中,羅馬尼亞派出了兩個強大的集團軍參加對蘇作戰,匈牙利人也參加了戰爭,並且派出了一個雞團裙參戰。保護了德軍的側翼。在一九四三年最大的水櫃大會戰中,匈牙利也派出了幾個師參加搏殺。表現出了超出凡人的勇氣,在紅色帝國的陸軍面前各種走位,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在一九四五年的匈牙利圍城戰中,匈牙利軍隊和德軍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始終沒有投降,展現了無比的勇。

第二點,從經濟角度看,德國伐董二次世界的搏殺,其中關鍵的要素就是石油資源,當時德軍本土是無法生產石油的,只能夠通過煤炭鏈子石油,所以為了保持自己空前巨大的石油資源,必須依靠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油田,尤其是羅馬尼亞的巨型油田。在一九四一年的紅鬍子計劃中,德國陸軍自己能支撐三個月的燃料支撐,如果沒有羅馬尼亞的油田,可能都無法支撐第二年的戰局。在一九四二年的攻勢作戰中,德軍就是為了石油資源,開始衝擊高加索的石油區,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這時候的羅馬尼亞從經濟角度看,就更為重要,他支撐了德國的戰爭車輪。


歷史上但凡在老大之間穿梭的小弟國家結局都不是很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纔是王道。二戰中充當德國僕從國的有義大利、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和芬蘭。

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軍隊參與了對德軍進攻蘇聯的作戰。實際上,在對蘇軍作戰的過程中,德軍指揮層就已經與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軍隊之間發生了摩擦。羅馬尼亞軍隊在進攻頓河和伏爾加河的過程中,就損失了羅軍全部陸軍力量的三分之二,這其中大部分是羅軍的精銳部隊。至1943年初,羅軍在蘇聯戰場上損失近40萬人,但是羅軍的巨大損失並沒有得到德軍指揮層的同情,充其量就是德軍的炮灰部隊。蘇軍在力量得以恢復,進入反攻之後,德軍高層完全喪失了對羅馬尼亞軍隊的信心和信任,一方面,羅馬尼亞軍隊認為德軍應該對前線的失敗負主要責任,另一方面德軍根本不會正視羅軍,在德軍撤退的過程中,羅軍去掩護德軍撤退,但在武器供給、後勤保障方面,德軍卻給予羅軍差別化的待遇,並且四處刁難,羅軍充滿了沮喪的失敗主義情緒,賊船好上,下船不易,納粹德國還在經濟上控制包括羅馬尼亞在內的僕從國。羅馬尼亞大量的石油被出口到德國,但是並沒有換得德國允諾的真金白銀,而是大量的工業和金屬半成品,因而羅馬尼亞會在經濟上更加依賴德國,而德國就容易控制僕從國。

羅馬尼亞在1944年9月就與蘇聯方面簽訂了停戰協定,其後羅馬尼亞一直由蘇軍佔領。匈牙利也在1945年初與蘇聯、美國簽訂了停戰協定。戰後同盟國為了制定對僕從國的和約,舉行了包括倫敦會議、莫斯科會議在內的一系列會議,擬定了對僕從國的和約。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在戰後賠償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講到東線戰場,人們印象中往往是蘇德之間金戈鐵馬的鋼鐵碰撞,記住的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朱可夫等叱吒風雲的名將,而忽略了在漫漫東線特別是南部戰線,還有約50個師的僕從國軍隊與德軍並肩作戰,他們來自羅馬尼亞、義大利、匈牙利、芬蘭、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等國,其表現和作用是蘇德戰場上無法迴避同時也是頗具爭議的話題。國內外一般多傾向於將他們歸納成炮灰,認為他們戰鬥力悲催、裝備低劣、士氣低落、指揮呆板,常常一觸即潰,是蘇德戰場上無足輕重的龍套。

以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為例,其實他們是東線不可或缺的盟軍。不可或缺,並不是說戰鬥力強到缺了就不行,而是指沒有這些盟軍,德國的南方集團軍羣不大可能推進到頓河河曲和高加索。德國發起「巴巴羅薩」行動,全面進攻蘇聯,由北至南三個戰略方向共集中了550萬兵力,其中芬蘭、羅馬尼亞、匈牙利軍隊約87萬,隨後義大利、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等國也派出了軍隊。尤其在地域廣闊的烏克蘭和高加索作戰的南方集團軍羣,其編成內有大量的羅、匈、意等國軍隊。

面對蘇軍愈來愈強有力的抵抗和反攻,南方集團軍羣的39個師兵力過度伸展,越來越漫長的側翼被力量不斷增強的蘇軍突破包抄的危險日益增大,而廣大佔領區由於蘇軍和遊擊隊的活躍,也需要大量兵力維持治安保護補給線。多線作戰並且遭受越來越嚴重傷亡的德國不可能填補所有這些窟窿,於是希特勒一而再地要求各軸心盟國派遣更多的軍隊到東線,參加這場他竭力渲染為挽救歐洲文明的十字軍式戰爭。雖然不堪重負,但各國卻不敢違逆,只能不斷加碼,從規模上,羅馬尼亞無疑是東線第二大軸心國軍隊,第3、第4兩個集團軍轄27個師,總兵力達38.2萬。匈牙利也從1941年的喀爾巴阡集羣(約相當於一個軍,4.44萬人)增加到一個集團軍(第2集團軍),20.9萬人。這並非霍爾蒂的本意,只是生怕在與羅馬尼亞人的邀功爭賞比賽中落後。同樣地義大利也將其遠徵軍從一個軍(6.2萬)增加到一個集團軍(第8集團軍),20萬人。

在德軍一路向東的狂飆突進中,各盟國軍隊或是掩護側翼,或是在德軍裝甲集團之後掃蕩清除包圍圈的敵軍,同時擔當佔領軍,清剿遊擊隊和保護補給線。值得指出的是:在南翼黑海沿岸,羅馬尼亞軍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與德國第11集團軍一起渡過普魯特河收復了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後,又越過德涅斯特河沿黑海推進,並且獨力進行了敖德薩圍城戰,裝備不足缺乏攻堅能力的羅軍在付出重大傷亡後迫使剩餘蘇軍從海路撤退,從而把敖德薩及周圍地區納入了羅馬尼亞的佔領區(稱為德涅斯特河東岸總督區)。

在完成收復失地而且有所拓展後,這場皮洛士式的勝利使得羅馬尼亞國內反對繼續隨德軍東進的呼聲高漲,但上船容易下船難,羅軍只能繼續以更大的兵力配合德軍,指望徹底擊敗蘇聯,以求不被斯大林秋後算賬。在克里米亞戰役裏,除了協助德軍圍攻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兩個羅馬尼亞摩托化團和幾個德國摩托化連共同編成格羅戴克摩托化旅,向中部穿插,在主官德國的格羅戴克上校負傷後,羅馬尼亞的科爾內上校接過指揮權,一路突進到刻赤以南,完成了對蘇軍重兵集羣的包圍,一舉殲滅16.2萬(大部俘虜)。在向高加索挺進的德軍右翼是羅馬尼亞騎兵軍,在掃除了亞速海沿岸敵軍後攻佔了阿納帕,使克里米亞的羅、德軍隊可以通過海峽進入高加索。隨著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高加索戰線的軸心國軍隊只能撤出,以免退路被切斷。1944年4月,在蘇軍的重兵集團攻擊下,連接克里米亞的彼列科普地峽失守,克里米亞的軸心軍面臨絕境,羅馬尼亞軍隊又一次被要求充當後衛,掩護德軍撤往唯一可以從海路撤退的塞瓦斯托波爾,最終,羅馬尼亞海軍和空軍運輸機趕在蘇軍殺到之前把42190名羅軍(總共64172人)和上萬德軍安全撤出了克里米亞,稱得上是一次小型「敦刻爾克撤退」。

希特勒(前排右)和羅馬尼亞首相安東內斯庫(左一)

匈牙利軍隊對德國東線的投入和貢獻要比羅馬尼亞小得多,但考慮到對蘇聯並沒有領土訴求以及國力的相對弱小,依然不可小視。蘇德戰爭打響後,匈牙利藉口東部地區遭到蘇聯轟炸機襲擊對蘇宣戰,隨即喀爾巴阡集羣(轄兩個小型軍第8軍和機動軍)於1941年6月29日攻入烏克蘭,7月7日,機動軍到達德涅斯特河,喀爾巴阡集羣一分為二,第8軍留在烏克蘭充當佔領軍,而貝拉·米克洛什少將的機動軍跟隨德國第17集團軍以及第1裝甲集羣推進,直面蘇軍西南方面軍,匈牙利輕騎兵和摩托化營克服泥濘的道路,相繼攻佔了一系列城鎮。轉向東北進攻後,該部負責防禦120英里長的第聶伯河橋頭堡陣地近一個半月。到1942年11月被召回匈牙利,機動軍已行軍1100英里,傷亡近三千人,損失了大部分裝甲車輛。在羅馬尼亞派出兩個集團軍協助德國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後,本意想把有生力量留在特蘭西瓦尼亞對付羅馬尼亞的霍爾蒂,只能硬著頭皮拼湊了第2集團軍,去保衛頓河中游地區,掩護德軍的北翼。


這兩個難兄難弟怎麼說呢?他們都是希特勒帝國的小馬仔,更深入點,我們發現這兩個小馬仔私人之間還有著大家仇。什麼家仇呢?兩小馬仔碰巧是隔壁鄰居,在院子牆角什麼的存在房產上的糾紛,這種涉及尊嚴的問題結果很嚴重。

一寸江山一寸血,雖然羅馬尼亞和匈牙利都聽老大德國的,但是老大也知道安排他們上戰場不容易啊,不能安排兩國軍人在一起作戰,會產生內訌的。因此,這兩國有點特殊,但是既然德國都帶上他們一起玩了,說明雖然有矛盾,但是德國安排好部署,在整體戰略上還是有好處的。

好處之一,就是炮灰啊。首先,我們要明白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為什麼要出兵?很顯然,有出於利益出兵,比如羅馬尼亞仇視蘇聯,想從對蘇戰爭中獲利,但是這隻能是小理由。但是更重要的原因還不是這個,在德國的烈火烹油般的軍勢面前,你不出兵也得出兵,不然德國就接管你,照樣徵兵出戰。

出兵了,炮灰那是逃不掉的。從古自今的戰爭中,僕從國的軍隊或者說雜牌軍,在很多戰役中是不能取得與宗主國正規軍的待遇的。這不是說因此德國的軍隊戰爭壓力小,一些硬仗、血仗還需要德國正規軍去直面的,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去打德國還不放心呢,兩國只能是戰略上的配合部署。配合不是替補,一些前期的人肉消耗戰都會派這些僕從國的軍隊去送命,德軍撤退的時候也會讓這些僕從國的軍隊去做後衛部隊,這些其實就是純炮灰的料。

如何評價他們在戰爭中的作用?打仗能力是沒法跟有軍人傳統的德國部隊相提並論的,但是在補充戰爭人力消耗、維持佔領區治安、當掩護撤退的棄子這些方面還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例子

1942年底蘇軍重創了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羅軍最好的部隊基本在這次戰役中一掃而空,沒等匈牙利人幸災樂禍的情緒結束,1943年1月的沃羅涅日戰役中,匈第二集團軍和配合作戰的德軍遭到巨大損失,這一損失甚至遠超過1942年8月匈軍在頓河一線的傷亡,匈牙利總參謀部終於放棄了在蘇聯贏得戰爭的希望,就在這一年裡,匈軍得德國方面的允許,從蘇聯撤退了它的殘兵敗將。

二戰時,羅馬尼亞排出了第三和第四兩個集團軍參加東線作戰,加入德國南方集團軍羣在隨德軍越過邊境的過程中表現還可以,後來獨力攻擊敖德薩的時候開始掉鏈子了,屢攻不克,後來還是蘇聯人主動放棄才得手。第三集團軍被配屬給德國的第11集團軍指揮,跟著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亞半島除了次風頭。但曼帥始終對羅馬尼亞軍隊的戰鬥力表示不放心。此戰之後,第三和第四集團軍被調到斯大林格勒外圍,負責保衛第六集團軍側翼,在蘇軍的攻擊下近乎全軍覆滅。此後,羅馬尼亞軍隊在南線戰場更多地以打醬油成分出現,隨著德軍參加過克里米亞半島防禦戰、第聶伯河防禦戰。退回羅馬尼亞後,在雅西戰役中來了次大崩潰,讓德國人叫苦不迭。

(歡迎關注「子屠龍」頭條號)


從總體而言,在結果上,他們成了炮灰,但具體在軍事行動中,他們不是當炮灰使用的。

在軍事上,他們作為僕從國軍隊配合德國軍隊作戰,主要承擔掩護德軍側翼和維護佔領區治安的任務。如眾所周知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蘇軍就是突破了羅馬尼亞軍隊值守的側翼掩護陣地包圍了德軍,一般情況下,德軍不會把攻堅與後衛這樣的硬仗交給僕從國軍隊去完成。當然羅馬尼亞軍隊在黑海沿岸的獨立作戰中有過相當出色的表現,這是極為個別的例外。

其次,羅馬尼亞對德國最不可或缺的是他的石油,其境內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是二戰中德國唯一能夠獲得石油供給的地方,自然價值非同小可。羅馬尼亞在國土防空作戰與地面戰中給美蘇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即使後期他們主動選擇離開軸心國陣營改換門庭,在具體的戰鬥過程中也不乏美蘇軍人向這個昔日的敵人新來的夥伴開火的例子,顯然,戰爭末期短暫的投誠不足以洗白前面長期的污點。從一個側面也顯現出羅馬尼亞軍隊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無能。


當然是炮灰。俄羅斯以斯拉夫人的家長自居,霸道野蠻,家裡人早就不滿意,只好跟著外人找機會發泄一下對家長的不滿情緒。不過家長就是家長,一耳光過去,打的小兄弟們撞天昏,有苦難言。


我看了關於二戰1944年的一部電影。裡面抵抗蘇軍進攻的就是穿著德國軍裝而不是德國人的人。頑強的在跟蘇聯人打仗的畫面深刻的留在了我的腦海里的同時改變了我對這些僕國軍隊的戰鬥力的看法。


二戰的時候,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起到了很小的作用,說他們是炮灰也不為過,多多少少讓前蘇聯認清了只有堅決的用戰爭回應纔是出路,當時,兩國從財力物力都不足以支持那場戰爭,說他們兩國是炮灰也不過。


匈牙利不太瞭解,但羅馬尼亞軍隊愛叛變,反覆無常給人們印象深刻,二戰時當德國人強大時軍隊整體投靠德國甘願當炮灰。當德國快戰敗時又整體投靠蘇聯打德國。當齊奧塞斯庫遇危機時,又是軍隊的的叛變給了齊奧塞斯庫致命的一擊。此國的軍隊是世界上最不靠譜的軍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