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相信很多人都在書本上聽到過這個名字,但是瞭解這裡的朋友相信不太多,而劉公島這裡在近代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很多的榮辱都來自這個小島之上,老豬今年也實地探訪了這裡,並在這裡追憶了歷史,親手觸摸在至今留存的彈痕,好了,下面咱講講發生在這裡的古今故事。

咱先說下劉公島的地理位置,它在山東威海市的東面,是一個四面環海不與陸地相連的島嶼,軍事位置十分重要,在最早以前它並不叫做劉公島,元代叫劉島。改成劉公島的名字大約是在明代,而且還有喜聞樂見的一個傳說:故事大概是一條商船行至這個海域的時候遇上了大風大浪,幾乎被摧毀,他們被急流簇擁到這個一個不知名的島上,此時天氣寒冷,他們缺衣少食,馬上就快掛了,然而在漆黑的島嶼的某處他們看到了一處火光,他們興奮的沖向哪裡,結果發現了一座房屋,他們敲開門後,一個老者出現在他們眼前,他們把遭遇講述了一遍,求老翁能施捨一些茶飯,老頭愉快的答應了,並招呼老婆子給他們燒火造飯,然而眾人只見老太太只拿出了一碗米,在眾人不解的檔口,飯菜好了,奇怪的是這一碗米蒸出的的米飯足足夠這一船的人食用,飯比,船長問老頭尊姓大名,想著以後一定前來報答這救命之恩,老翁道:「此為劉家島,老朽姓劉。說罷又送了一些事物給他們並送他們走回商船上休息,次日天亮,他們去登門拜謝,結果怎麼也找不到昨晚的房屋了,訪遍全島也找不到昨晚的那對老夫妻了,眾人驚醒道,我們是遇到神仙了。爾後,為了感謝這位劉姓的老神仙,眾人集資在島上修建了一座劉公廟,爾後這個廟成為了附近出海的人一個保護神,自此這個島也被改叫為劉公島了。直到沿用至今。

而近代發生這劉公島最悲壯的現實,便是中日甲午海戰,在清代的時候,劉公島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了北洋海軍的軍事基地,並在島上修築了大量的炮臺,以作為海防之用,但是由於指揮不得當,在加上諸多因素的疊加,致使北洋海軍在這裡全軍覆沒,提督丁汝昌在劉公島的提督府自殺報國,而今天這個海軍公所依舊屹立在劉公島之上,成為了中日甲午戰爭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中,有大量的文物,殘骸,向人們訴說著發生在這裡的慘烈。

如今在劉公島之上,樹立了一座豐碑,以紀念那些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為國捐軀的人們,同時這些歷史遺跡也在訴說著日本當年欠下中國人民的累累罪行!


山東威海的劉公島是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座海島,不大的海島上有好幾層非常清晰、有跡可循的歷史文化層。

(威海灣、劉公島舊影)

最初讓這座海島揚名的,就是近代籌建北洋海軍時,劉公島被選作了北洋海軍的駐泊基地,每年的夏秋季節,北洋海軍軍艦雲集劉公島附近海域停泊,劉公島上建有北洋海軍提督公館、機器局、水師學堂、屯煤廠、鐵碼頭、炮臺等大量軍事設施,是北洋海軍的核心指揮基地。至今在劉公島上,還能找到大量這些建築遺存。1895年,劉公島及附近海域成為甲午戰爭戰場,北洋海軍進行了英勇的劉公島保衛戰,最終在這座海島上覆沒,這一歷史又給劉公島增添了一份壯烈的色彩。

(英國殖民統治時代,停泊在劉公島海域的英國軍艦)

1895年甲午戰爭後,劉公島和威海衛一起被日本軍隊佔領了三年時間,而後即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國皇家海軍在遠東北部海域的重要駐泊基地。英國海軍的中國艦隊每年夏季來到劉公島「避暑」,利用島上原有的北洋海軍軍事建築,英軍又進行改造、擴建、新建,形成了今天劉公島上獨特的英租建築羣落,其中最顯眼的莫過於鐵碼頭附近的蒸餾塔建築。

(劉公島上的東北海軍司令部建築,後被汪偽華北要港司令部使用)

1930年,國民政府收回威海和劉公島,劉公島此後一度成為張學良東北海軍的基地,「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海軍司令部和相關機構移駐劉公島,就此形成了劉公島上獨特的民國海軍歷史文化。不僅如此,到了1938年威海、劉公島被日軍佔領,又淪為汪精衛偽國民政府統治後,劉公島成為汪精衛偽海軍的華北要港,期間爆發了著名了偽海軍起義事件。一批偽海軍官兵殺死日本輔導官,駕駛艦船逃離劉公島,後加入八路軍,抗戰勝利後又參加了東北剿匪(小說《林海雪原》的故事原型)、加入華東海軍等事件,形成了獨特的紅色海軍文化。

除了這些之外,外人乃至威海本地人,還對劉公島的一層歷史充滿興趣,即劉公島蒙著神祕面紗的一段往事。那就是劉公島為什麼叫劉公島。

現代有段子手稱是所謂東漢末年王室逃難於此云云,純屬腦洞打開的胡謅。翻檢史籍,劉公島名稱的由來大致有三個主要的說法。

一是源自於《文登縣誌》等史籍,稱這座海島是威海劉氏的「別業」,故而得名。

另一個說法是說古代島上有劉氏夫婦,經常援救遇難船隻,因而大家稱為劉公島,還在海島上建設劉公廟。

(劉公島上的龍王廟)

第三個說法同樣見於一些史料筆記,稱元代大運河修通之間,南方向大都的水運採取海運,船隻繞過山東角後,今天的劉公島一帶海域被作為天然的避風錨地(相近的另一處在今天威海東山賓館附近,即著名的碼頭街海域)。這座無名小島上後來出現了一座龍王廟,大眾稱為龍宮島,後來因為方言「龍」「劉」相近,久而久之,被誤記為劉公島。而島上的劉公古廟中供奉的劉公、劉母,實際上是龍公、龍母。


劉公島風景區位於市區之東的威海灣中。劉公島僅有3.1平方公里的面積,卻享有盛名。因為這裡是北洋水師的誕生地,甲午戰爭的古戰場。

清政府於公元1888年設北洋海軍,由於劉公島地處要衝,北洋海軍提督署便設在此。提督署面積1萬平方米,背山面海,坐北向南,圍以長垣,佈局嚴謹。全部建築為清式攀架木磚結構,雕樑畫棟,檐牙高琢,長廊曲折。提督署西北200米,有水師提督丁汝昌的府邸,舊稱"丁公府"。即洞天"是劉公島最好的寫照。

劉公島的主峯叫旗頂山,海拔153米,海島四周岩石裸露,島上峯巒疊翠,景色優美,空氣清新,素有"海上桃源"之稱。"千里絕塵埃,此間即洞天"是劉公島最好的寫照。沿環山路繞島而行,不僅可以參觀各景點,還可飽覽海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劉公島是1988年國務院公佈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膠東半島海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灣內,東西長4.1公里,南北最寬處1.5公里,面積3.1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53.5米,距威海市區2.1海里。劉公島人文景觀豐富獨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戰國遺址,又有清朝北洋海軍提督署、水師學堂、古炮臺、丁汝昌寓所、鐵碼頭等文物古蹟,還有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歐式建築和近幾年修復興建的劉公廟、甲午海戰館等新景觀。

氣候特點

劉公島自然風光優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譽。島上峯巒疊起,植物茂密,遠望松濤翠柏,鬱鬱蔥蔥;近觀鹿羣結隊,鳥語花香,森林覆蓋率達85%。島上地勢北高南低,北坡海蝕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南坡海灘綿延,水清沙潔。島上氣候宜人,具有春冷、夏涼、秋暖、冬溫和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的特點,全年平均氣溫12℃左右,是避暑、度假、療養的理想之地。1999年,國家建設部授予劉公島風景區「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全年進島遊客達130多萬人。劉公島風景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年均溫度12.6°C。由於受海洋影響,夏季氣溫較內陸低,平均溫度24°C。降水量940—1073.7毫米,是威海市市最濕潤的地區。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自然資源

劉公島風景區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現有木本植物400多個種和變種,有草本植物1000餘種,在景觀上比較突出的有黑松、赤松、落葉松、山杜鵑等。有古樹名木225株,如漢柏、唐榆和銀杏等。劉公島風景區現有林地約35萬畝,其中國有山林11.2萬畝,1992年,劉公島風景區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經近幾年的封山育林和加快推進實施荒山綠化工程,景區森林覆蓋率已達68%。

人文歷史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劉公島風景區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鉅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臺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


東漢末年,漢少帝之子劉民夫婦避難島上,扶危濟困,廣施善行,人稱劉公劉母,劉公島因此得名。劉公劉母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美德千古傳頌、萬世流芳。

公元238年有一艘南方商船在劉公島海上行駛,突然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船民頓時迷失了方向。正當他們絕望之際,一天夜裡,他們看到遠處有一火光在閃動,於時,船民奮力向火光劃去,到了近前才發現是一位老人手舉著火把在為他們引航,到了島上後,又有一位慈祥的老婦人做了許多喫的為他們充饑,船民得救後感激地詢問兩老的姓名,老人微笑著回答說「姓劉」。此後民間流傳了許許多多關於劉氏夫婦搭救遇險船民的故事,受到人們的敬仰。

二位老人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在島上中部的陽坡處修建了一座祠廟,並塑造了劉公劉母像,從此以後,南來北往的船隻只要經過劉公島,都要進廟祈禱,祈求兩位老人保佑他們海上平安。


百度一下更全面一些,包括圖片。再看看網友們的旅遊攻略。我們威海這裡民風淳樸,過來旅遊沒有各種坑,可放心。嗯,大天鵝近期回威海了,可以去天鵝湖或煙墩角觀賞天鵝,如果喜歡攝影的話,是個不錯的選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