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並非只為爭逐財富,而是活得更加精彩。」——郭鶴年

· 世界華人週刊出品 ·

世界華人週刊專欄作者:顧景言

新聞背後,有你不知道的世界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君以草芥對我,我必仇寇報之。」

這句話,一直得到很多中國人的認可。士為知己者死,但是如果被輕賤羞辱,那就只能割袍斷義,老死不相往來。

有一位華人首富,卻對這句話不以為然。

他曾經富可敵國,卻被政府奪去了大量財產;他曾為國家經濟發展立下大功,卻遭到國家元首的猜忌與逼迫,不得不離開自己成長的國度,去異國尋求發展。

但是,當這個迫害他的國家陷入危難之際,他卻不計前嫌毅然出手,拯救國家經濟,成為令政府感激涕零的「大救星」。

他用自己的一生,讓那個辜負他的國家懂得了什麼是「以德報怨」。

他,就是郭鶴年

01

東南亞華人一直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境遇。

他們往往早就加入了所在國的國籍,和中國在法理上已經沒有什麼關係。

在東南亞,他們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積聚了大量財富,本可過上優越體面的「人上人」生活。

但是當地政府和土著居民卻一直把他們視為外人,處處歧視、防範、猜忌。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心理無處不在。

郭鶴年,就尬的「馬來西亞華人」的一員。

1923年,他出生在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新山市,他的父親名字叫郭欽鑒,是一位富有的華商,祖籍中國福建。

郭鶴年是郭欽鑒最小的兒子,從小就受盡了父親的寵愛。

少年郭鶴年英姿煥發

郭欽鑒的公司日進鬥金,但是他並沒有把兒子溺愛成為奢侈浪費的「二世祖」,而是花費大量金錢讓孩子們接受最好的教育。

虎父無犬子。郭鶴年繼承了父親的聰明頭腦,24歲就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公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在20世紀50年代末,郭鶴年精準地預測到,在馬來西亞發展糖業將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為瞭解決原料問題,實現利潤最大化,郭鶴年很有魄力地一舉租借了上萬英畝土地,用來發展甘蔗種植,以此獲得煉糖所需要的原料。

僅僅10年之後,郭鶴年就佔領了馬來西亞80%的糖業市場,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地位也是舉足輕重,被尊稱為「亞洲糖王」。

優秀的企業家不僅給自己創造利潤,還會給社會提供很多就業崗位,拉動國家經濟發展。

對於郭鶴年這種精英人物,政府本應該青眼有加,奈何馬來西亞政府依然擺脫不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

馬來西亞作為郭鶴年的祖國,親手把他逼得遠走他鄉。

02

現如今放眼世界,能把種族歧視明目張膽寫進憲法的,可能也就只有一個奇葩國家,那就是馬來西亞。

該國的憲法上清清楚楚地寫著:"馬來西亞是馬來人的國家。"

華人,即使為這個國家做出了再大的貢獻,也註定是二等公民,在政治上幾乎沒有地位可言。

這種悲哀的境遇,就連郭鶴鳴這種頂級鉅富也一樣逃不過。

他的糖業發展得過於紅火,不僅惹來了同行們的眼紅,還成為了馬來西亞政府眼中的一塊肥肉,而且,貪慾越來越大。

納吉布當上馬來西亞總理之後,這種情況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納吉布的夫人就不是個省油的燈,整日攛掇著納吉布撈錢,據說還收過價值千萬的鑽石。

馬來西亞一直流傳著一個小道消息,納吉布夫人有個孃家親戚看上了郭鶴鳴的糖業,想要巧取豪奪,於是郭鶴年就遭了秧。

不過納吉布對外宣稱的理由非常「政治正確」:糖業利潤如此豐厚,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由郭鶴年一人把持。

納吉布和妻子

於是,在納吉布的籌謀之下,郭鶴年的財產不斷被「國有化」,他苦心經營的糖業就這樣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作為馬來西亞的首富,郭鶴年自問對得起這個國家。

每次,當政府向他求助的時候,他都會慷慨出手,對於社會公益事業也毫不吝嗇。他生於斯長於斯,對這個國家有著深厚的感情。

但是,被他視為祖國的馬來西亞,卻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告訴他:你不過是個外人。

即使你為這個國家做了再多,也沒有用。

03

馬來西亞政府使用了各種手段,壓榨郭鶴年的產業,郭鶴年終於忍受不了了:既然這裡容不下我,那我就回到我該去的地方。

郭鶴年將很多重要投資轉向了他的母國——中國。儘管對於他而言,中國相比於馬來西亞要陌生得多。

在遭受馬來西亞政府迫害之前,他就已經被鄧小平親自接見,中國政府給他提供了種種政策上的支持與便利。

而現在,馬來西亞政府對他的壓榨越來越嚴重,郭鶴年不堪重負,開始把大筆資金投向中國。

在中國,郭鶴年得到的是真正的國民待遇,他的事業也迅速再次騰飛,如同烈火烹油。

香格里拉酒店和金龍魚,也成為大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牌子。

1971年,郭鶴年在新加坡開設了一座酒店,把它命名為「香格里拉」

郭鶴年在中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而逼走他的馬來西亞,境況卻越來越不妙。

納吉布家族的慾望不斷膨脹,把馬來西亞視為自己的私產,大肆貪污腐敗。

尤其是納吉布總理的夫人,為人極其虛榮,很多人都是通過給她贈送天價珠寶來和納吉布總理搞好關係。

專註於撈錢的納吉布,在治理國家經濟上更是一塌糊塗,昏招連出,逼走了不少優秀的企業家,很多精英人士覺得在馬來西亞看不到希望,紛紛移民國外。

善惡終有報,蒼天饒過誰。

2018年5月,納吉布在大選中落敗,不得不離開總理的寶座。

他和他的家族一直以來的貪腐行為,也終於到了清算的一天。納吉布很快就淪為了階下囚。

2018年9月19日,馬來西亞反貪污委員會證實,該國前總理納吉布當日被捕

納吉布雖然得到了應有的報應,但是國家經濟早就被他搞得一團糟,如何迅速發展經濟穩定民心,成了新一屆政府最為焦慮的問題。

04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馬來西亞想要發展經濟,但是沒錢,沒人才,這是個大問題。

必須把那些出走的大企業家們都請回來,給馬來西亞經濟注入資金和力量。而郭鶴年,作為企業家中的領軍人物,自然是政府應該大力延攬的對象。

問題在於,郭鶴年曾經遭受過馬來西亞那麼不公的對待,他真的會回來嗎?

若是尋常人,此時不幸災樂禍已經算是有修養了。

可是,郭鶴年的態度卻讓人大喫一驚。

他接受了新總理馬哈迪的招攬,成為顧問委員會的一員,同時將大量資金用於在馬來西亞的投資。

馬哈迪與郭鶴年相見歡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認為郭鶴年太傻了。一個曾經如此那般壓榨自己的「祖國」,真的值得報效嗎?

以德報怨,固然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但是孔子也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用現在的話來講,郭鶴年這種做法是不是過於「聖母」了?

其實,這正是中國文化裏一直提倡的一種精神:國家有難,則萬裏來歸。

以牙還牙,睚眥必報,這隻適用於人與人之間,並不適用於自己的祖國。

君不見,古往今來,有很多朝堂上被排擠、迫害的士大夫,在家國有難的時候依然毫不猶豫挺身而出。

同樣,郭鶴年把馬來西亞視為自己的祖國,所以,祖國陷入困境,又怎麼能坐視不理呢?

華人的這種家國情懷,早就已經融進了骨血之中。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