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邀請,其次白朮健脾利濕,茯苓淡滲利濕,作用的方式不同,兩種藥物合用會使健脾利水的功效加強,可以直接泡水喝。因這兩種屬於中藥材,所有建議在醫生的囑咐下去服用,中藥材不同其他補品,補品即便是喝了也沒多大副作用。大家都知道是葯三分毒,在藥理上有很多藥材都是相剋的,但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可以在一生的建議下適當的服用,當然茯苓和白朮是去濕的上品。體內有濕氣的人不妨用茯苓和白朮煮水喝,可以有效祛除濕氣。如果是這中情況的人小編可以為你提供兩種食用法,可以剛好的幫助吸收藥效:

1、白朮茯苓湯:

白朮茯苓雞湯材料白朮5克,白茯苓5克,白芍5克,甘草3克,雞翅500克,枸杞10克,四季豆50克。調料精鹽適量,薑片3片,清水12杯。做法1、將雞翅洗凈斬塊備用。2、鍋中加沸水燒沸,下入雞翅焯透,打去浮沫撈出,其他原料洗凈。3、沙煲內加清水煮沸,將各種原料全部放入大火煲至20分鐘,轉至小火煲2小時,撇出浮油,加精鹽調味即可。材料替換用黨參替換白芍,稱為參苓白朮健脾湯。口味變化調味料中增加大棗和蜂蜜,稱為蜜汁茯苓雞湯。

2、煮水喝

白朮可以煮水喝,茯苓則不建議,因為其有效成分為多糖,不溶於水。應該打成粉吞服。茯苓每天可服用10~20g,白朮可以用20g,水的話正常一杯放5-10克白朮就行了這樣效果最佳。

關 注 下 方 圖 中 微 信 ,讓 我 們 一 起 愉 快 的 步 入 養 生 吧 。


白朮和茯苓都屬於是健脾祛濕的好葯的,並且茯苓有安神的作用,但是單純的泡水可能比較弱,因為泡水有效的藥物成分很難泡出來的,建議你的情況還是在脾胃病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可以熬,作用比較好。

一、白朮的功效和作用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祛濕利水、安胎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腹脹、食慾不振、水腫、胎動不安等病症。

  白朮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

  1、調整腸胃功能。當腸胃處於興奮狀態時,白朮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當腸胃處於抑制狀態時,白朮又能使腸胃興奮起來,從而激發腸胃進行正常活動。

  2、抗潰瘍。從白朮中提取出來的一些物質,對十二指腸潰瘍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降低胃液酸度,減少胃酸和蛋白酶的排出量。

  3、保肝。白朮可用於防治四氯化碳導致的肝損害,緩解肝糖原減少喝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生長。

  4、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白朮具有抗疲勞和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還具有增加體重、增強體力的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5、增加造血功能。經實驗證明,白朮在促進紅系造血細胞生成方面有明顯作用,可促進紅細胞造血。

  6、抗衰老。白朮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能避免有害物質對組織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增強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減少氧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害,並且具有延緩老年腎臟衰老的作用。

  除此之外,白朮還具有降血糖、抗凝血、抗腫瘤、抑制子宮收縮和美容的作用,可以說是健康人體的好幫手。

需要注意的是,白朮不宜與青魚、雀肉等搭配食用,否則可能會引起身體不適。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

1.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葯。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癥候,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用於脾虛泄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葯。

 3.用於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痠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4.用於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蔘、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5.抗癌。臨牀常用治療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濕盛、痰飲內停、濕熱壅結者。


白朮性味甘.苦.溫,歸脾.胄經。有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之功。常用於脾胃氣虛,中氣下陷.心脾不足所致的倦怠乏力.食少短氣.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中漏下.胎動不安.陰挺.久痢脫肛.瀉泄瀉及脾虛濕盛之痰飲.水腫,表虛不固之自汗盜汗等,可用於風痰眩暈,中風瘧疾等症。茯苓性昧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有利水滲濕.補中安神之功。常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痰飲.咳嗽,脾虛胃痛.腹痛腹瀉等證。可用於驚悸.健忘.癲癇。二葯共同有以下功能:1.水腫.白朮與茯苓.豬苓.腹皮.檳榔為伍利水消腫。治脾胃虛寒.水濕內停之水腫。白朮.茯苓.生薑.附子.白芍合用治腎陽虛衰.寒水內停之水腫。2.痰飲.白朮.茯苓.桂枝.半夏配伍。治痰飲內停氣化受阻所致胸滿.目眩,心痞嘔吐。3.小便不利.寒濕阻滯膀胱而致小便不利者,用此滲濕利尿,白朮和茯苓.桂枝.豬苓.澤瀉合用。4.健脾補中.白朮.茯苓.黨參.甘草同用於脾胃氣虛而致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者。白朮.茯苓.人蔘.半夏.陳皮配伍,治脾虛氣滯.咳嗽痰多,食少脘痞者。白朮.茯苓.人蔘.香附.砂仁配伍治脾胃虛寒之胃痛腹瀉。


專業醫學團隊解答,請點右上角關注!

這兩味中藥它們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當身體有濕的時候,它們主要作用是祛濕。當身體正常了,它們就停止祛濕,開始發揮健脾的功效了。可見,茯苓和白朮這兩味中藥,不僅可祛濕利濕,還能健脾,有病祛病,沒病養生。另外,各位網友需要知道的是,該法不是對所有的人都有效,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葯是絕對萬能的,非專業人士,最好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另外「白朮和茯苓」用熱水是泡不開的,需要熬纔行,按照常規的熬藥法即可,一日一換。

附:中醫對白朮、茯苓的配伍應用的方解:

白朮、茯苓均為健脾除濕葯。脾喜燥而惡濕,白朮甘以健脾補中,苦溫補脾燥濕,功偏健脾燥濕;益氣生血,和中消滯,固表止汗;茯苓甘以健脾滲利,淡以利濕,健脾補中,功用滲濕而益脾,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白朮以健脾燥濕為主;茯苓以利水滲濕為要。二葯伍用,一燥一滲,運利結合,使水濕除,水濕則有出路而脾氣健,健脾氣而運水濕,為平補平利之劑,濕可除、腫可消、飲可化、諸恙悉除。

【主治】1.脾虛濕盛之四肢睏倦,脾虛不運,痰飲內停,泄瀉,水腫,小便不利,脾虛帶下,水濕為患,飲停心下,振振有聲,頭暈目眩,痞滿吐瀉,食慾不振,以及脾虛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2.美尼爾綜合徵。

【禁忌】內有實熱或舌赤少津者慎用。


白朮茯苓怎麼喝?

白朮是菊科植物。是一味「補氣」中藥材。

性味苦、甘,溫。歸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的功效。

茯苓是多孔菌科寄生植物。是一味「利水滲濕」中藥材。

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的功效。

白朮茯苓,單純泡水渴、是不適合;二味煲水渴是可以的;(記得師傅講過,白朮茯苓煲水、燉人蔘是最好的搭配,因「紅參需然補、但帶濕,利用二味除去紅參之濕,增加健脾之效。」)

白朮茯苓煲水渴,每日或二日一劑,既能利水滲濕,又可健脾補中;

白朮與茯苓的配搭是絕配,除佐利水和健脾效外,還有降低血糖、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元減少……安神……作用。


謝謝邀請。

白朮具有補脾,益胃,燥濕,和中,安胎。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泄瀉,痰飲,水腫,黃疸,濕痹,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的作用。

①《本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②《別錄》: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③《藥性論》:主大風頑痹,多年氣痢,心腹脹痛,破消宿食,開胃,去痰誕,除寒熱,止下泄,主面光悅,駐顏去皯,治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內冷痛,吐瀉不住,及胃氣虛冷痢。

④《唐本草》:利小便。

⑤《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疾,五勞七傷,冷氣腹脹,補腰膝,消痰,治水氣,利小便,止反胃嘔逆,及筋骨弱軟,痃癖氣塊,婦人冷症瘕,溫疾,山嵐瘴氣,除煩長肌。

⑥《醫學啟源》: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熱,四肢睏倦,目不欲開,怠惰嗜臥,不思飲食,止渴,安胎。

⑦《本草衍義補遺》:有汗則止,無汗則發。能消虛痰。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醫學啟源》記載:「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止渴,安胎。」

臨牀應用

⒈歸脾湯(《濟生方》)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忪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或婦人脾虛氣弱,崩中漏下。白朮,茯神(去木),黃芪(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30g,人蔘,木香(不見火)各15g,甘草(炙)7.5g,當歸,遠志各3g.上咀,每用12g,水1.5盞,生薑5片,棗1枚,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方中白朮助人蔘益氣補脾,為臣葯。

⒉白朮散(《外臺祕要》)治嘔吐酸水,結氣築心。白朮、茯苓、厚朴各2.4g,桔皮、人蔘各1.8g,蓽茇1.2g,檳榔仁、大黃格3g,吳茱萸1.2g.水煎,分兩次服。方中白朮配茯苓、人蔘治脾胃虛弱。

⒊白朮調中湯(《宣明論》)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白朮、茯苓、陳皮、澤瀉各15g,乾薑、官桂、藿香各0.3g,甘草30g,縮砂仁0.3g.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方中白朮配茯苓、澤瀉治脾虛濕滯。

實用選方

①治虛弱枯瘦,食而不化:於術(酒浸,九蒸九曬)500克,菟絲子(酒煮吐絲,曬乾)500克,共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綱目拾遺》)

②治脾虛脹滿:白朮100克,橘皮200克。為末,灑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湯送下三十丸。(《全生指迷方》寬中丸)醫學考試網搜索整理

③治痞,消食強胃:枳實(麩炒黃色)50克,白朮100克。上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不拘時候,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蘭室祕藏》積術丸)

④服食滋補,止久泄痢:上好白朮500克,切片,入瓦鍋內,水淹過二寸,文武火煎至一半,傾汁入器內,以渣再煎,如此三次,乃取前後汁同熬成膏,入器中一夜,傾去上面清水,收之。每服二、三匙,蜜湯調下。(《千金良方》白朮膏)

⑤治脾虛泄瀉:白朮50克,芍藥半兩(冬月不用芍藥,加肉豆蔻,泄者炒)。上為末,粥丸。(《丹溪心法》白朮丸)

⑥治小兒久患泄瀉,脾虛不進飲食,或食訖仍前瀉下,米穀不化:白朮一分(米泔浸一時,切,焙乾),半夏一錢半(浸洗七次),丁香半錢(炒)。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糊丸,黍米大。每半歲兒三丸,三五歲兒五、七丸,淡生薑湯下,早晚各一。(《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溫白丸)

⑦治濕瀉暑瀉:白朮、車前子等分,炒為末,白湯下10~15克。(《簡便單方》)

⑧治腸風痔漏、脫肛瀉血、面色萎黃,積年久不瘥:白朮一斤(糯米泔浸三日,細研銼,炒焦為末),乾地黃半斤(凈洗,用碗盛於甑上蒸爛細研)。上相和,如硬,滴酒少許,眾手丸梧桐子大,焙乾。每服十五丸,空心粥飲下,加至二十丸。(《普濟方》香術丸)

⑨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七枚,白朮100克。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耍即當散也。(《金匱要賂)枳術湯)

⑩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大便堅,小便自利者:白朮100克,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50克(炙),生薑75克(切),大棗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金匱要略》白朮附子湯)

⑾治中濕,口噤,不知人:白朮半兩,酒三盞。煎一盞,頓服;不能飲酒,以水代之。日三,夜一。(《三因方》白朮酒)

⑿治忽頭眩暈,經久不差,四體漸羸,食無味,好食黃土:白朮三斤,曲三斤。上二味攙篩酒和,並手捻丸如梧子,暴幹。飲服二十枚,日三。忌桃、李、雀肉等。(《外臺》)

⒀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白朮100克,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50克(炙)。上三味,銼,每15克,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近效方》術附湯)

⒁治自汗不止:白朮末,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⒂治盜汗:白朮200克,分作四份,一份用黃芪同炒,一份用石斛同炒,一份用牡蠣同炒,一份用麩皮同炒。上各微炒黃色,去餘葯。只用白朮,研細。每服二錢,粟米湯調下,盡四兩。(《丹溪心法》)

⒃治老小虛汗:白朮25克,小麥一撮,水煮幹,去麥為末,用黃芪湯下5克。(《全幼心鑒》)

⒄治產後嘔逆不食:白朮五錢,姜六錢。水煎,徐徐溫服。(《婦人良方》)

⒅治婦人血虛肌熱,或脾虛蒸熱,或內熱寒熱:白朮、白茯苓、白芍藥(炒)各5克,甘草(炒)3克,姜、棗,水煎。(《婦人良方》乞力伽散)

⒆治三日瘧:九制於術500克,廣皮400克。熬膏,用飴糖200克收。(《古今良方》)

⒇治四日兩頭瘧,一、二年至三、四年不愈者,或愈而複發,連綿不巳者:於術50克,老薑50克。水煎,發日五更溫服,重者二服。(《綱目拾遺》)

(21)治牙齒逐日長,漸漸脹,開口難為飲食,蓋髓溢所致:只服白朮愈。(《夏子益治奇疾方》)

(22)治兒童流涎:生白朮搗碎,加水和食糖,放鍋上蒸汁,分次口服,每天用15克。(《江蘇中醫》(12):1,1965)[7]

(23)手術後便祕:生白朮60克,生地30克,升麻3克。水煎服。本法對婦科、外科手術後便祕者有效。

(24)梅尼埃病:白朮12克,澤瀉9克,炒薏苡仁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5)白細胞減少症:白朮30克,水煎服。

藥用宜忌

①《本草經集註》:「防風、地榆為之使。」

②《藥品化義》:「凡鬱結氣滯,脹悶積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癰疽多膿,黑瘦人氣實作脹,皆宜忌用。」

宜:脾胃氣虛,不思飲食,倦怠無力,慢性腹瀉,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者宜食;自汗易汗,老小虛汗,以及小兒流涎者宜食。

忌:胃脹腹脹,氣滯飽悶者忌食。

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魚。

陰虛燥渴,氣滯脹悶者忌服。

茯苓的食用方法

【茯苓奶】

食材:茯苓粉、牛奶、蜂蜜;牛奶與茯苓的比例為2:1。

做法:

1、取100克茯苓粉放入碗入,分次加入牛奶攪拌均勻,調成糊狀;

2、先把糊狀的牛奶倒到鍋裏,倒入剩餘的牛奶,混合均勻;

3、開火熬製,一邊加熱一邊攪拌,等到牛奶沸騰了以後再加熱2~3分鐘關火,放入蜂蜜調味就可以了。

【茯苓雞蛋羹】

原料:茯苓10克,雞蛋2個;

做法:雞蛋打散放入茯苓上鍋蒸;

功效:健脾化濕。雞蛋羹中加入茯苓調理脾胃的效果更好。茯苓的加入可以讓雞蛋補而不膩,讓雞蛋滋補的作用得到更大的發揮。

【茯苓糕】-1

組成:大米粉半斤、熟茯苓粉(25克~50克)、10克泡打粉(或5克乾酵母)、綿白糖。

做法:

(1)將綿白糖、熟茯苓粉倒入大米粉中攪勻,加入8兩左右的水,攪勻醒製備用。

(2)把鍋打開,讓鍋上氣。

(3)取模具,在模具的表面均勻地塗抹一層植物油。

(4)在醒制好的米粉中加入泡打粉(或乾酵母)攪勻,灌入模具中蒸熟即可。

功效:健脾。

【茯苓糕】-2

食材:懷山藥2兩、蓮子2兩、芡實2兩、白糖4兩、茯苓粉1兩、糯米粉1斤。

做法:

1、鮮懷山蒸熟切菱形塊,蓮子、芡實燜透備用;

2、將懷山、蓮子、芡實、白糖、茯苓粉、糯米粉放入盆中加水拌勻,再放入表面擦好油的模具中;

3、放入蒸鍋中旺火足氣蒸40分鐘,等涼後脫模即可。

【茯苓豆漿】

食材:黃豆豆漿、茯苓粉。

做法:

1、買來的茯苓粉用乾淨的布包上,用繩栓起來。

2、豆漿放鍋裏,放入用布包好的茯苓布包,熬至開鍋。

3、用篩子過濾出豆漿即可。

用法:早上或中午飯後服用。

功效:利水祛濕。

【茯苓餅】

茯苓夾餅是一個著名的宮廷小喫,主要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同時也是一個延年益壽的小食品,適合秋天經常食用。


白芍、白朮和白茯苓是傳統的潤澤皮膚、美白的藥物,它們與甘草一起還可以延緩衰老。 在中醫理論中,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養血的作用,可以治療面色萎黃、面部色斑、無光澤; 白朮性溫,味甘、苦,有延緩衰老的功效; 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 甘草性平,味甘,有潤膚除臭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所導致的口臭以及皮膚皸裂等。

意見建議:現代的藥理研究也證實了上述各葯的美容作用:白芍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白朮、白茯苓可以增強免疫功能,擴張血管;甘草有免疫調節作用,外用可以防曬,增白消斑,防止皮膚粗糙等,因此不少美白護膚品中都含有甘草提取液。


白朮:味甘、苦,性微溫。補中健胃,化濕安胎。一般用量1.5~3錢。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配黨參、茯苓各3錢,炙甘草1錢,水煎服。每日3次。或配黨參、山藥、茯苓等量,加陳皮適量,研末,每次用開水送服2~3錢,1日2~3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