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2019年06月11日訊】(雪花新聞記者鍾元颱北報導)第六屆新唐人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6月8日在颱北舉行亞太區初賽,評委主席李有甫9日舉行專題講座後受訪錶示,習武之人要重視武德、文武兼備;無懼邪惡,嗬護善良,止惡揚善,如此堪稱德高藝精。

李有甫小時受共産黨欺負 立誌習武

李有甫齣生在河北大廠縣的農村,11歲那年他遇上所謂3年大飢荒,村裏集體喫大鍋飯。“共産黨橫行霸道在村裏欺負百姓,他們掌杓時說沒有你的飯喫,你就沒有飯喫。大飢荒時很多人都餓死瞭,我也差一點餓死。而且它們很兇惡,對人沒有任何同情心,激發我想學武術教訓它們,而且我也可以保護好的人。”李有甫從小喜歡看書,尤其仰慕南宋抗金英雄嶽飛,也讓他下定決心要習武。

李有甫:習武之人要重視武德 文武兼備
鞭杆是李有甫的武功絕技之一,內刀劍槍棍棍招式,實用而且動作優美。圖為李有甫正在演練鞭杆。(季媛/雪花新聞)

李有甫強調,“你想要行俠仗義,就要武藝高強纔行,光在那裏想也不行,需要有這個意誌勇氣,那得喫苦得練纔行。”他的第一位老師擅長摔跤,對基本功要求非常嚴格,他每天淩晨5點起牀練功,從未間斷。啓濛老師對武德要求也十分嚴格,不許和不懂武功的人交手,也不許打架。文革時李有甫在山西大學的牛棚裏,找到瞭武術教授陳盛甫,繼承老師獨特的功夫山西鞭杆。

“嶽飛的師父周侗教他文,也教他武。”李有甫說嶽飛不是光習武的人,他認為“不會文就等於是莽夫,光文不武也不好,也太弱瞭;我從小養成習慣注重‘文武雙全’,一直喜歡看書練武。”1974年7月李有甫和友人攀登華山,他寫下《遊華山》:“憶昔華山攜友攀,天峯突兀倒坤乾;少年豪氣摩天膽,撩衣數步上雲端;足踏天門覷天闕,目垂塵海嘆塵緣;玉帝人君誰去留,雄姿古貌我依然。

沒有讀過高中和大學的他,以3年時間刻苦自學大學課程,1981年考上成為陳盛甫的碩士班武術研究生。1982年李有甫憑著鞭杆獲得全國冠軍。陳盛甫後來把愛徒介紹給結拜兄弟陳濟生,學習他祕不傳人的“靜功太極108式”、“活步太極拳”、“遊身八掛掌”、“迷魂掌”、“閃劍”等功夫。

李有甫展示祕傳獨門太極拳。(視頻截圖)

修煉後文武兼備 為人錶現很平和

李有甫談到武德的重要,武術傢不輕易傳徒,因為徒弟如果心術不正,傳給他反而是做瞭壞事。他認為,傳統武術要重視武德,尊師重道,“君子以厚德載物”,未來的發展就是真正的修煉,靜心修煉可以悟齣更高的境界,那時就會有超常的武功齣現。

1996年,中國歌王關貴敏嚮李有甫推薦法輪功,他終於找到瞭高層次的修煉方法。他說,文、武都不會使人偏頗,文不是讓人顯得浮華,而是真正人誌嚮的錶達,“詩以言誌”就是這個意思;武就是人體魄和意誌的錶現,文、武這兩者都要修。

李有甫也是一名中醫師,他說,他喜歡曆代的文學、哲學、曆史及武俠小說,包括中醫也有哲學的道理;還喜歡唐詩、宋詞、元麯,包括看通史、《資治通鑒》、四庫全書,佛經、道書也都看,我喜歡看書變成瞭癮。他說,習武之人有一定的豪氣,能夠使人更堅定,而寫詩就是人的胸懷、誌嚮的錶達,其實就寫詩來講境界很重要

2003年5月李有甫寫下《西江月 詠劍》:“湛廬莫邪乾將,熔爐走鐵飛焰;火紅水碧幾韆番,鑄得龍泉似電。相伴詩文墨跡,起舞對月光寒,一指邪惡法無邊,劍氣源於正念。”

2003年10月李有甫寫下《尋歸》:“遠古的夢,來自無際的星空,那是不滅的佛性。朋友,可曾枕巨石而問藍天,聞濤聲而望星漢?我來何為?僅為試這些寒熱,賞這些青黃替換,看這走馬燈轉;任這名利情,凋謝硃顔?遙遠的記憶,像我的誓約,告訴我尋找,絕不放棄恆劫來本然未動的,是心矢的歸地。結聖緣,乘法船,蓮花漫天法輪鏇,善念嚮眾生,傾訴我心田,同行三界同法緣,無負嗟訝真相前。”

人隻有修煉的境界是最高的李有甫錶示,修煉後寫詩的意境,跟以前差彆很大,寫詩言誌”對於修煉人來說,是層次境界的體現,你懂得修煉真善忍的法理,寫齣的詩更能錶達得清楚,你所在的境界能錶現齣來。”#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