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說一下四大中誕生最晚的一家銀行,富國銀行(Wells Fargo)。

1852年,富國的前身,美國快線(American Express)在紐約州的水牛城成立,主要為美國中西部到太平洋沿岸的交通提供運輸和金融服務。

1872年,美國西北銀行(Norwest Bank)在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成立。

1905年,美國快線收購內華達銀行,並將之與自己的金融部門合併成立富國銀行(Wells Fargo),總部設立於加利福尼亞舊金山。

1989年,巴菲特開始收購和大量持股富國銀行。

1998年,美國西北銀行收購富國銀行,合併成新的富國銀行。

一般提到被收購,大家可能第一印象是企業經營不善,走投無路而被收購。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經營很好,股東願意出售公司套現,儘管價格高,但是在買家眼裡還是很值。美國西北銀行收購富國銀行就是屬於這種情況。美國西北銀行收購富國銀行之後,反而將自己的名字也改為富國銀行,並且以原富國銀行的總部和經營團隊來經營新的富國銀行。

和一直走在時代尖端的花旗銀行相比,富國銀行的歷史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保守的不能再保守。

直至今天,富國銀行仍然定位於零售銀行,以網點多,遍布社區,營業櫃員多而聞名,既不跑國外,也不玩創新,這樣的銀行又是如何壯大的呢?

強者自有強者的生存之道。

富國銀行一心一意搞零售,任你互聯網思維的大風刮到天上去,我就巋然不動,百年如一日的做好人性化服務。用戶們去別的銀行,可能都被ATM機和網銀的冷冰冰服務取代了,但在富國銀行這裡,你能最方便的找到網點,有最多的櫃員像上帝一樣伺候著你。結果是什麼呢?富國銀行的服務牌打響了,用戶粘性強,單個用戶購買的金融產品最多,價值的挖掘做到了極致。

數百年的金融史上,創新和保守,歷來是硬幣的兩面。當經濟在成長,繁榮,泡沫的時期,創新型銀行通常跑的更快,他們服務於新興行業和市場,有著更高的毛利率,業績飛速成長。

比如1990年代,美國贏得了冷戰的勝利,經濟全球滲透,信息技術革命爆發,創新蓬勃,這個時代站在潮頭的就是花旗銀行。1990年,花旗銀行的股價為18美元,2000年增長至400美元,漲幅高達2122%,高居榜首。相對應的,保守的富國銀行,在那個十年里,股價漲幅僅僅為900%,比花旗要遜色的多。但龜兔賽跑,比的不僅是短時的衝刺,更考驗的是金融業驚濤駭浪下的生存能力。每當經濟泡沫被戳破一次,就有一批跑在前面的先鋒者成為了先烈。美林銀行、雷曼兄弟、巴林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這樣的案例太多了。

2008年的次貸危機,若不是實在是大到不能倒,最後關頭美國政府被逼著擔保注資,花旗銀行也早已一命嗚呼。在這每一次的金融危機中,保守的銀行往往是生存能力最強的銀行,他們可以用近乎白送的價格收購一大批的銀行資產,彎道超車。

富國銀行,就是在這樣的時點,一次次的完成了逆襲,趁機做大。這樣看,富國的經營理念是不是和巴菲特三觀一致?難怪兩個老傢伙如此投緣,彼此吹捧,一個成了「最偉大的投資者」,一個成了「世界上最好的銀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