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亞太地區的科幻災難片中,有一位活躍且身世神秘的大boss。大家猜猜我說的是誰?

不好意思,放錯圖片了。

我說的是哥斯拉。這個大IP在美國2014年的電影里,從日本海域出發,途經夏威夷島後在美國舊金山登陸。

按照與哥斯拉的同一條路線來到美國的,還有十九世紀中期的亞洲人。我在《美國大西土其實是亞洲的鏡像投射?》文中曾提到,歐裔美國人一直抱有對東方的迷戀,而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的亞洲是他們意欲跨過太平洋進行拓展的目的地。

加利福尼亞州就像是啟程前熱身的港口,維繫著整個西部地區在美國的亞洲的形象,代表了這一個遠大且艱難的夢想。

日本畫家繪製的黑船事件,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美國幾乎在西部擴張的同時期就開始了對太平洋的探索。1853年,由佩裏海軍上將指揮的美國戰艦進入江戶(現在的東京),在「友誼」和「商業」的幌子下以武力脅迫德川幕府開放港口。

亞裔美國藝術史學家章家敦(Gordon Chang)最近說道,「舊金山在其接受亞洲文化認同的程度上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1915年,借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風頭,舊金山建立了美國第一座唐人街。這裡很快成為了該市最知名的社區,並作為除金門大橋之外最流行的景點頻頻出現在明信片上。從此,唐人街也成為了西海岸亞裔美國人生活中最持久的刻板印象。

三十年代的舊金山中國城在明信片上的模樣。

如果說舊金山為整個西部貼上了華裔的標籤,那麼加州的另一個中心——洛杉磯則在二十世紀的流行文化中進一步鞏固了這種聯繫。

根據「好萊塢之父」 H. J.惠特利(H.J.Whitley)最近被曾孫女公開的日記里記載,他在1886年度蜜月時站在山頂俯瞰到一中國男子拖著滿車木頭從山谷走來。

他問這名男子在做什麼,對方用口音極強的英語回答說:「I-holly-wood (hauling wood)」(我在拖運木頭)。 惠特利頗為這極具神旨氣氛的畫面感動,並將他在那開發的新城命名為Hollywood。

也許正因好萊塢生來就帶著神秘的東方氣息,亞洲文化一直被視為洛杉磯現代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1927年,劇場之王西得·高曼(Sid Grauman)在好萊塢大道上修建了中國劇院,在上面應用了很多諸如龍和麒麟這類的中國符號。

高曼中國劇院在2013年被TCL集團買下,現已更名為TCL中國劇院。圖片來源:Los Angeles Times。這種偽中國建築既是對正宗中國建築的致敬,也是對好萊塢大道的街景的一種異想天開的補充。

通過在建築環境中鑲嵌亞洲元素來移植東方風情的這一趨勢在1939年舊金山灣的金銀島金門國際博覽會上達到了高潮。這些偽東方場所不僅成為了熱門景點,而且更為美國電影的拍攝提供了絕佳場所。

建於1894年的舊金山金門公園的日本茶園是美國第一個日本花園。圖片來源:San Francisco Tourism Media。
加州聖馬利諾的亨廷頓日本花園。圖片來源:Time Out。園內建有傳統日式屋、禪堂、月亮橋、枯山水花園等,完美模擬了日式園林。2005年的電影《藝伎回憶錄》部分取景來自該園。

美國人對東方的執迷存在著眾多歷史的、哲學的,和宗教等的因素,但到了現代,經濟動機成了最重要的因素。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美國對亞洲戰場的介入為這種向東方西擴提供了真正的可能性。

1945年殼牌石油公司的Pony Express廣告。快馬馳至中國的畫面隱喻了對東方的「西方化」。
1946年大北方鐵路公司在《新聞周刊》雜誌上刊登的廣告,宣傳其將「打開現代中國的大門」。
1946年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的廣告。其聲稱,從美國到亞洲的航線」西北通道「是一條」機會捷徑「。以上圖片皆來源於《Go East, Young Man》。

可是要如何跨越諾大的一汪太平洋呢?於是在1959年,美國設立了兩個很重要的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由於曾經歸屬於俄羅斯,阿拉斯加一直擁有著東方主義的神秘感,而自十九世紀以來,夏威夷被公認為是東西方航線的十字路口。這一陸一海兩地的建州實際上完成了美國向西抵東的地緣政治的擴張。

美國通過東方化自己的西部邊境來讓國民們熟悉、接納東方的文化,現在,美國可以利用已成功東方化的西部來向世界傳播典型的美國文化。這也是流行文化在當代東方主義的重要作用:它能夠更容易地將真正的東方給美國西部化。

美國建築師邁克爾·索金(Michael Sorkin)在首次訪華時將中國描述為「美國建築的濕夢」,他說,「[中國]在我身上喚起了一種殖民幻想,這種幻想肯定襲自[歐裔]幾個世紀的貪得無厭。」

他認為這個正在建造「足以讓洛杉磯或鳳凰城蒙羞的美式超大城市的國家」是一項「大事業」。洛杉磯和鳳凰城都是美國西部的典型的東方化城市,而索金的評論反映了絕大部分美國跨境公司試圖引誘東方使之變得更像美國的心理活動。

邁克爾·索金工作室設計的西安辦公大樓和深圳人行天橋。圖片來自該工作室。這位美國建築師近年活躍於中國各地,最近還受邀參與了雄安新區的城市規劃的投標。

從某種意義上說,被植入了亞洲元素的西部片更是美國流行文化向東方傳播的一把利器。儘管其中一些故事本身取材自亞洲,但它們向全世界觀眾展示的是美國精神。

《奪寶奇兵之魔宮傳奇》劇照。美國考古學家在電影文化中往往是一個牛仔式的冒險家,通常會單槍匹馬路見不平,並在這個過程中俘獲一個美麗女人的芳心。

美國曾先後根據黑澤明電影翻拍了兩部西部片《豪勇七蛟龍》和《荒野大鏢客》並大獲票房。此後,美國與台灣導演李安合作的《卧虎藏龍》也在中國贏得了一片好評。《卧虎藏龍》名義上是一個武俠故事,但是、使用了許多美國西部片里典型的攝影和編劇等電影技術,使其成為一場西式的東方幻想。

黑澤明電影《七武士》,圖片來源:Los Angeles Times。

李安電影《卧虎藏龍》,圖片來源:The Dissolve。

儘管表面上看來美國總在挪用東方故事,但美國東方主義並不是一條單行道。成為導演前的黑澤明自小沉溺於美國西部片,而李安也曾在紐約大學攻讀電影專業,所以這種美國的東方化和亞洲的西方化更像是一場兩廂情願的融合。有趣的是,李安在《卧虎藏龍》完成沒多久後執導了一部新穎的西部片《斷背山》。

李安電影《斷背山》,圖片來源: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

在通過流行文化西化東方的同時,美國也開始對美西地區的東方身份自我欣賞。由基努·里維斯主演的電影《小活佛》講述了一個不丹佛僧前往西雅圖尋找新活佛的跨文化的故事。

電影中,不丹的圖像穿插在西雅圖的場景中,從而使這個美國地區與東方有了靈性的聯繫。而里維斯具有模糊民族特色的長相也無形地合理化了兩地的聯繫。

故事最後,當作為主角的小男孩從尼泊爾帶回僧人的骨灰並把它放在了西雅圖的港口。這個象徵性的行為使東方和美國在最自然的地方——太平洋西北地區(重新)連結了起來。

電影《小活佛》里的基努·里維斯,圖片來源:IMDb。

談迴文章開頭提到的大IP哥斯拉。這個最原始的、體積最大的日本本土怪獸登陸了美國西海岸,大概也是在隱喻太平洋兩岸在戰爭災害和環境問題上唇寒齒亡的關係吧。


參考文獻:

Francaviglia, Richard V. Go East, Young Man: Imagining the American West as the Orient.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2011.

"Holy Moly How Did Hollywood Get Its name」,thefatherofhollywood.com, 2018.

《哥斯拉的隱喻:為什麼總要攻擊日本?》, sohu.com/a/132895802_61, 2017.


取為策選

Curaxuan

審美性/批判性/當代性的藝術思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