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我想談談選擇的權利。

文 | Shadow  胡雯雯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朋友圈花式讚美母愛偉大的時候。但是,除了感謝自己的媽媽,我今天還想說點不一樣的。

 

在現代社會,一位女性爲了達到這份“偉大”,到底隱忍了多少犧牲和艱難?

 

最近在網上熱議的新聞,就讓人細思恐極。



幾天前,一位年輕的母親帶着兩個兒子,出走溺亡。有人直接把這位母親歸入了殺人犯的範疇,還獲得了不少贊同。

 


都說愛孩子是母親的天性,但爲什麼有些母親,卻會選擇親手殺死自己的孩子?難道她們真的天生是魔鬼嗎?十月懷胎並不是件輕鬆的事,如果根本不愛孩子,當初又爲什麼堅持生下來?

 

最近一部高分日劇《坡道上的家》,讓我看到了背後一些鮮少被知曉的答案。

 


故事,從一個震驚日本社會的虐待殺嬰案講起。年輕的媽媽安藤水穗,將出生僅8個月的女兒放入浴缸溺斃。

 

這起案件經過媒體的報道擴散到了全日本,引起了民衆的極大憤怒。

 

他們不敢相信,一個媽媽可以做出如此有悖人倫的事情。一時間議論四起,關於安藤水穗的傳言甚囂塵上:她被描繪成一個愛慕虛榮、性格暴躁、動輒打罵孩子的瘋女人,彷彿她是一切罪惡和不幸的根源。



而安藤水穗的丈夫,在接受女兒死亡這個事實的同時,也一直自責,爲何沒有提前注意到妻子的不同尋常,自責沒能阻止悲劇發生,他這一系列表現收穫了民衆的同情。



被抽中擔任陪審員的裏沙子,也是一名家庭主婦。她本來非常憎惡這個母親,但坐在法庭上的她,卻漸漸接觸到了不爲外人所知的事件另一面:

 

做母親,一開始就不是安藤水穗自己的選擇。在周圍人的議論,婆婆想要“抱孫子”的壓力下,她抵抗不住丈夫的反覆勸說,走上了懷孕生子的道路。


 

孩子出生後需要人照顧。雖然水穗工資比丈夫高,但在世俗常態之下,辭職育兒的只能是她。一夜之間,她就從事業女強人,變成了家庭主婦。

 

強勢的婆婆三天兩頭指責水穗不會照看孩子,讓孩子發育遲緩。

 


看似善良的丈夫,完成生孩子的任務後,就經常夜不歸宿,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孩子哭會影響睡眠,影響工作,我還要賺錢養家呢!


喪偶式育兒的壓力,就這樣理直氣壯地全部壓在水穗一人的肩上。孩子是全家關注的中心,丈夫也是必須伺候的經濟支柱。唯獨她,排在孤立無援的末位。



她抑鬱難過,但得到的迴應只有一句:“別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你怎麼就不行?”這話看似激勵,卻暗含責備:別人都很堅強,你難過,纔是不正常的表現。

 

在繁重的家務和周遭的壓力之中,水穗開始表現得狂躁易怒。可悲的是,丈夫發現了她情緒不正常,卻沒有采取任何干預措施。

 

他所做的,只是逃避問題,避開情緒低落的妻子,轉而投向舊情人的懷抱。



隨着庭審一次次進行,水穗千瘡百孔的生活環境也一點點被揭開。沒錯,動手殺人的的確是她,但背後,是無數雙手將她推向深淵。

 

冰山一角

 

像水穗這樣走向極端的人只是少數,但同樣承擔高壓力的女性卻並非少數,劇中出現的每位女性,都或多或少面臨各種困境。

 

忙到飛起的女法官,請求丈夫請個假帶孩子。得到的答覆是不好請假、不可能。她這才發現,當初說好的“一起帶娃”只是丈夫的一招緩兵之計,他定下這個約定,不過是爲了哄老婆生孩子。




原本覺得自己非常幸福的裏沙子,也被進入哭鬧期的女兒攪得心神不寧。丈夫給出的解決方法簡單粗暴:讓裏沙子放棄陪審員的工作,在家專心帶娃。

 

面臨事業和育兒的選擇題,男性理所當然地可以選擇前者,把後者留給女人。就連日本至高無上的新任皇后雅子,都沒能倖免。

 

彷彿只有經過生育和撫養,女人才贖清了某種原罪,能平起平坐地作爲一個“人”來存在。

 

 

當我們談論生育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生育由一種能力,變成了一種義務。更詭異的是,伴隨這種義務所帶來的風險,卻成了當事人理所當然承擔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孕產婦死亡屬於育齡婦女第二大殺手。每年約有28.7萬名婦女因妊娠和生產併發症而失去生命,其中有99%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就算挺過了生產這一劫,生育給女性身體帶來的影響也幾乎是不可逆的:身材走樣、妊娠紋、脫髮、漏尿、腹直肌分離,子宮臟器下垂……這些生育後遺症中,除了生理上的,還有經常被忽視的產後抑鬱症。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如果一個人不幸患上重病,身邊親友一定會格外關心,想盡一切辦法幫其求醫問藥。

 

但如果把此處的重病二字換成產後抑鬱,恐怕很多人只會拍拍肩膀,勸病人自己“想開點”,“看着孩子的笑臉,就什麼都好了”。如果病情加重,肯定是產婦“太矯情” “情緒管理失敗”,畢竟“別人生完孩子怎麼都沒事啊,一定是你胡思亂想。”



但數據揭露的事實卻恰恰相反:在我國,女性出現產後抑鬱傾向的比例高達50%-70%。50%的產後抑鬱患者,沒有接受任何心理幹預。20%的產後死亡是自殺導致。

 

那些生完孩子完全沒事的,反而成了幸運的“不正常者”。

 

或許有人會反駁,事實如此又怎樣?生育是人類必須完成的使命。要是女人都不肯生孩子了,人類豈不是會絕種?



首先,先不討論“女人全部都不肯生孩子”是不是會發生,因爲許多女性即使知道了分娩的代價,也依然會選擇造人。但按照上述造句邏輯,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問:以馬雲的身家,明明可以爲全國所有貧困人口解決溫飽問題,他卻不肯去做,那中國什麼時候才能富強起來?

 

或者說,你晚上回到家,附近的流浪漢硬要擠進來,並義正辭嚴地質問:“你明明只需要睡一張牀,爲什麼不能騰出一塊地來讓我過夜?要是所有人都這樣,何時能天下寒士俱歡顏?”

 

做公益確實是好事,也的確有人一心撲在扶貧事業上,但他們是自己選擇去做這件事,而不是因爲“有能力”,所以“有義務”。


 

其實,早在我國1992年頒佈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中,第47規定便寫着:“婦女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生育子女的權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在此,我衷心地向每位承擔起生育重任的母親致敬,也希望未來的每一位母親,都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非迫於外界的壓力,而做出綿延生命的選擇。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理解和銘記,也許纔是最好的禮物。

 


坡道上的家

導演: 森垣侑大

主演: 柴崎幸 / 水野美紀 / 伊藤步 / 真島秀和

語言: 日語

首播: 2019-04-27(日本)

集數: 6



來源|南都週刊


END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email protected]。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後臺回覆「小南」試試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