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黃建材 姚曉明) 金秋相聚廈門,共襄佛禪盛會。10月18日至22日,第13屆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秋季展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展出面積11萬平方米,設置國際標準展位6000個,匯聚國內外千家佛教用品行業的品牌企業,涵蓋佛教用品產業各類產品,吸引海內外觀眾超過20萬人次,規模宏大,盛況空前,同時進行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演藝活動。在B區B4T042展館,德化縣靜心堂瓷塑藝術研究所展出了自主研發的立式或坐式的淡彩系列與極彩系列的瓷塑佛像藝術作品,吸引了廣大客商的高度重視與濃烈興緻。

眾所周知,福建德化是聞名遐邇的世界瓷都,是世界最大的白瓷觀音生產基地。自"瓷聖"明朝何朝宗以來,世代傳承、名家輩出、爭奇鬥豔、流光溢彩。郭桂星與愛人林寶珍也不甘示弱地一起創造了一系列珍貴的佛禪瓷塑原創作品。

圖: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右)蒞臨愛徒郭桂星(左)的展館進行指導

圖: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左)在靜心堂展館與客商進行親切交談

郭桂星的師父叫蘇獻忠,瓷都德化唯一百年老字號"蘊玉瓷莊"第四代傳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德化縣現代陶藝家協會主席。有了名師的指導,郭桂星的技藝更上一層樓,承前啟後,推陳出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創作技法,奠定了自己的作品魅力和藝術風格。郭桂星認為,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經過時間的洗鍊,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宗教。佛教信徒們日常供奉佛祖與菩薩所需的吉祥物品,以及生活所需要的佛事用品,也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有了更多的創新需求。在包容性極強的中國,佛教蘊含了許多為人處世的超然之道,佛事與佛事用品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更加精緻多樣的發展進步。瓷塑佛像藝術創作的主要使命,是讓身處浮華喧囂的當今社會的廣大民眾,更進一步感受到佛教的莊嚴肅穆,體驗到深邃凝練的厚重文化。

郭桂星介紹,西方三聖又稱彌陀三尊,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三尊主要的佛菩薩,即教主阿彌陀佛和他的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造像上,三者皆在蓮座上,蓮象徵出淤泥而不染,於一真法界而能應化在十法界;阿彌陀佛居中,觀音菩薩脅侍在左,大勢至菩薩脅侍在右。三者塑像或畫像為修行凈土宗者禮敬的對象。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也叫彌勒菩薩摩訶薩,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所以也叫未來佛。彌勒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裏,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塑像。"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圖:上海無為寺方丈玄洪法師特為靜心堂瓷塑藝術研究所題詞讚賞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地藏菩薩因此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圖:靜心堂展出的精美佛像強烈吸引了各地各類的眾多客商

郭桂星,1983年出生於福建德化城關,2002年畢業於德化陶瓷技術學校,學藝於德化民間百年老字號"蘊玉瓷莊",進修於福建工藝美術學校雕塑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早期擔任德化幾家陶瓷廠的陶瓷樣品設計人員。2005年成立"玉鑫瓷坊",自主設計、研發生產傳統手工白瓷系列產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007 年,郭桂星的原創作品<<敦煌絲音>>獲得福建省現代陶瓷精品賽"銀獎" ,並獲福建省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3年9月2日,德化縣靜心堂瓷塑藝術研究所在寶美工業區正式成立,郭桂星在瓷塑業內有著自己獨特鮮明的作品特色和藝術風格。靜心堂的作品設計理念採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古典工藝元素,用明快隨意的現代設計理念與技巧再行整合,去繁求精,簡潔圓融,更充滿令人驚喜的意境。生產原料以陳年精鍊的中國白瓷泥為主,件件作品都經過手工的精心製作與巧妙修飾,以期達到或突破瓷泥的製作極限。再經窯爐高溫多次燒成,奉行"十窯一寶"的古訓,每個環節都力求盡善盡美,美輪美奐。

郭桂星現為靜心堂瓷塑藝術研究所藝術總監、國家一級高級技師、泉州市工藝美術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郭桂星說,再好的藝術珍品也不能老是束之高閣,要大膽地走出去"結緣四海賓朋、共囊佛禪盛舉",在國家"一帶一路"偉大政策規劃的指引下,重溫海上絲綢之路的旖旎風光,傳播慈悲濟世的佛教文化,傳播包容共榮的中華文化,實現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的美好夢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