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寫給人類全體的讚歌——觀《流浪地球》電影作品有感

——文/韓東陽——

四個月前,聽聞《流浪地球》將要上映的消息,我的第一反應是忐忑與不安,因為在過去的時光中,我們看到了無數讓人唏噓的例子。當然,最為著名的便是那個雄心勃勃的《三體》電影項目,項目高調開啟,到第一輪拍攝結束看起來都很正常,然而隨後的特效製作過程歷經波折最終變得遙遙無期。過去幾年,我一直在自問,什麼時間我們才能看到屬於自己的硬科幻電影呢?明年?後年?五年後?十年後?這似乎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於是,帶著這一小點的期待,抱著給科幻巨擘劉慈欣的第一部成功搬上大熒幕的作品獻上一點鼓勵的目的,我走進了電影院。我沒有預料到,等待我的是,一部註定將載入中國電影史史冊的作品。

在十幾年前,劉慈欣遠不像今天這樣出名,他的傳說、他那令人震撼的作品也許僅僅在科幻鐵粉們間流傳。那時,我還在初中,《三體》第一部仍在《科幻世界》上連載,也就在那時,我進入了劉慈欣營造的這個宏大的世界,也漸漸讀了他的其它作品。自那時起,我就一直有著一個微小的夢想:何時這些宏大的、充滿了理性的,同時又充滿著中國文化氣質的故事可以不再僅僅是文字?何時我們能夠將它們展現在大屏幕上?在那個年代,《長江七號》還未上映,我們的人均GDP只有2200美元,甚至連製作粗糙的軟科幻電影都拿不出來,對於劉慈欣筆下的那個瑰麗磅礴的世界,我們距離太過遙遠了。

13年過去了,世界變了,中國變了,中國電影也變了。13年,我從一個初中生成為了航天工作者,終於等到了這部《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之所以可以載入史冊,是因為郭帆導演的團隊同時完成了下面這些事:營造了被行星發動機推動的地球,創造了一個真正屬於未來的全新宏大世界;在視覺上提供了堪比好萊塢水平的特效;構建了大型國際商業電影一般緊張激烈的敘事;第一次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上,用鏡頭語言表達了我們自己對人類未來的思考。這是一部將上面所有元素都集合在一起的科幻巨作,毫無疑問,在中國電影史上,這是第一次。

劉慈欣的華麗想像,他作品中那些帶有中國特質的文化內核點子,並不容易以電影的方式表達。郭帆導演選取了「流浪地球」這個宏大故事背景下的一個點滴,重新設定了情節,以商業電影常見的「三幕劇」構建矛盾衝突,這也為後面改編劉慈欣作品的團隊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範本。當然,最為難能可貴的是,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知道國人可以將科幻視覺效果完成到何種程度,也為後續的電影工業進步和電影製作管理提供了難得的人才與案例。坦誠地說,如果僅關注視覺效果,我會懷疑這是否是一部國產電影,但電影中無處不在的細節清楚地告訴我,這是只有中國人才能拍出的影片。北京地下城的春節景象,不正反映著當下市井深處的生活?定格的北京東三環國貿、冰層中上海陸家嘴,這是我都曾親眼見過的人類文明成果,就這樣出現在這個未來世界的一瞬。「北京第三交通委」魔性的提醒、 「違規駕駛扣十二分」、「北京看不見星星」、男主由名字「啟」引出的外號「戶口」,這些細節都是中國特色的,這些絕不可能在好萊塢大製作那個文化背景下出現,也正是這些,構成了我們自己的作品的細節,讓我們對這個故事感同身受。

在那遙遠的過去,讀《三體》的時代,我已讀過很多國外經典科幻作品,卻從未像讀《三體》時那樣被觸動。為什麼?因為那些國外的故事來自於不同的文化背景,故事中的生活、故事中的人與我們的生活本身相距太遙遠,以致於我不可能領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東西、也不可能獲得最深刻的共鳴。但是,這些國內科幻作家的文字做到了,我知道,他們寫的是實實在在處於世界上的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他們對於過去、當下、未來的思考是與我們的命運、生活緊緊相連的。這大概就是文化的力量。

電影《流浪地球》就是這樣,第一次在這樣體量的科幻作品中展現了真實的中國故事,不再是好萊塢製作中片面、浮於表面隻言片語,為此,我必須獻上自己的掌聲。

只有同時擁有技術手段和敘事手段,我們才有可能通過電影來表達我們的精神內核。所以必然的是,在只有科幻作品才能涉足的巨大背景下,中國人對人類這個種族延續的思考通過《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第一次展現在熒幕上。「飽和式救援」、前期幾乎一事無成的主角團隊、最後同時亮起的三道離子束、最後的「回家」,這都是中國文化導向的解決方案。我們從不寄希望於有神仙和救世主,有天才可以靈光一閃就解決全部危機;歷史告訴我們,歷史是冥冥之中的必然與些許偶然建立起的,能夠拯救我們自己的只有我們自己而已。「只要我們在當下的時代努力,你說的那個未來就一定會發生」,這是從前的一篇小品文《星野》中的話,也許每個人做的事看起來都太微小,看似沒有意義,但在大的歷史下,這些又都是有意義的,因為正是這些無意義的事,最終構成了歷史的轉折。

《流浪地球》中,在生死存亡的危機下,我們看到了主角們的行動,便由此窺見了全人類的故事。影片中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觀眾們,主角的行動不是唯一的,在鏡頭不及的地方,無數人同樣在努力著,在做著與主角們同樣的事,而其中必然會有一個(或幾個)成功。努力著的這些人,來自不同國家、說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的思考方式,然而都有著同樣的目的,在生死危機下拯救自己、拯救地球。「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似乎虛無縹緲,但這就是中國人為全球危機下的人來選擇的道路,《流浪地球》不是寫給主角們的、不是僅僅寫給中國人的、而是寫給未來人類全體的讚歌。

每每想到這裡,我便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大聖歸來》《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葯神》,再到《流浪地球》,從這些不同類型片的開山之作中,不但看到了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影事業,同時也可以看到「講自己故事」的格局不斷擴大。我們也許就在開始文化輸出的這個節點之上,從遠遠追趕,到可以看到先進的尾巴,再到追趕到身後,下一步不就是超越了么?先是經濟、科技、然後是文化,莫不如此。

未來,對中國電影、對中國人也許都會是全新的時代;未來的世界,更是需要全人類共同創造,《流浪地球》這首中國人寫給未來人類全體的讚歌,只是個起點,遠不是終點。

——2019.2.11 農曆大年初七 於北京航天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