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公司的机油瓶。(图/绿色和平提供)

▲中国石油公司的机油瓶推算已在海上漂流超过11年。(图/绿色和平提供)

记者许展溢/台北报导

绿色和平今(30日)指出美国办公室10月中旬在太平洋垃圾带打捞微塑胶,捞起漂流在海上的大小不一的破损塑胶制品,包括瓶罐、渔网、袋子和牙刷等,其中竟捞到一个由「中国石油公司」的机油瓶,也就是后来改名超过11年的台湾中油所生产,推算这个机油瓶已经在海上漂流超过11年的时间,而以台湾和美国西岸的距离来看,大约漂流12249公里

绿色和平表示,这次打捞作业在太平洋洋流中的微塑胶污染数据远大于洛杉矶、纽约、迈阿密、旧金山等美国主要城市沿海地区,约有11倍之多,更使用五大环流研究中心(5 Gyres)的拖网采集太平洋垃圾带中的微塑胶,共发现508个微塑胶,虽目前很难确定海洋中塑胶污染来源,但从海上尚未破裂完全的废弃塑胶外观判断,可以看出大多还是民众生活常见的生活用品,推断废弃塑胶由陆地流向海洋的可能性居多。

▲▼中国石油公司的机油瓶。(图/绿色和平提供)

▲中国石油公司的机油瓶在海上被打捞。(图/绿色和平提供)

绿色和平指出,可口可乐、联合利华、拜耳,Cloralex(墨西哥),Kao Bleach(新加坡)、娃哈哈、康师傅以及中国石油公司,都是这次捞到废弃塑胶制品上可被辨识的品牌,其中机油瓶上「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清晰可见,但中油在2007年更名为台湾石油,推算该瓶子超过11年了。

绿色和平塑胶专案负责人罗可容说,塑胶长久不衰的特性为大家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对环境和海洋造成永久的破坏,而大部份的塑胶制品并没有回收价值,一旦被淘汰丢弃,就会一直留在环境里,甚至碎裂成微塑胶,危害扩及到整个生态链。

▲▼ 各品牌塑胶瓶被打捞。(图/绿色和平提供)

▲▼各品牌塑胶瓶被打捞。(图/绿色和平提供)

▲▼ 各品牌塑胶瓶被打捞。(图/绿色和平提供)

绿色和平指出,根据统计,每年有1270万吨的塑胶垃圾流入海洋,各国虽已陆续采取实际行动,想办法移除海上垃圾,但减少的数量远远不及增加的数量,而且从大塑胶碎裂成微小塑胶的海洋垃圾更难以清除,数量也难以估算。

绿色和平强调在台湾1年可消耗180亿个塑胶袋、60亿支宝特瓶、30亿根塑胶吸管、15亿杯手摇饮料,以及64万套免洗餐具,目前预计在2030年前全面禁用,但海洋塑胶污染迫在眉睫,政府和企业应加紧脚步,从源头减少生产及使用一次用的塑胶制品,民众则可从自身做起,减少使用一次用塑胶制品,共同减缓海洋污染恶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