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拋開先周時期的遠古方國與部落不談,春秋時期的【晉國】形勢無疑是山西歷史地理問題的華麗開篇,搞清楚【晉國】的古地名與軍事地理,無疑是【山西史地】話題的必然開端(時間起點)。

【表裡山河】最初是一個形容晉國山川形勢的語詞,它也與後來的山西高原相伴,成為形容如今【山西省】山川形勢的代表性語詞之一。私以為,從【表裡山河】入手,是把握【晉國山川形勢】的絕妙「鎖鑰」,下面寒鯤就從【表裡山河】的含義出發,分析一波【晉國】的山川形勢。

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註:晉國外河而內山。——杜預

考鏡源流,從杜預注的理解出發,【表裡山河】的本義,其實並不是山脈與河流互為表裡,因為兩周秦漢時期古人語境中的單字「河」,其實是黃河的專用稱呼。所以,《左傳》裏的這句【表裡山河】,本義就是:黃河環繞在外,內部多有山嶽

【河水】往往是指【黃河】,「水」這個字纔是一個和我們今天所用的「江、河」相當的詞,比如我們今天說【汾河】,周秦漢古人則會說【汾水】,我們今天說的【某河某江】,在周秦漢人語境中統統都是【某水】。

隨著【江】【河】逐漸取代了【水】,【表裡山河】的用法其實也發生了變化。不僅【河】與【山】一樣不再特指,而且【河】也未必僅僅「在外」,甚至用字的順序都可以從【表裡山河】變成【山河表裡】、【表裡河山】。私以為,【山河】與【表裡】既能組合成原本的【外圍是河流、內裏是山嶽】,也可以解釋成【內裏是河流、外圍是山嶽】,更可以解釋成【山嶽與河流互為表裡,層層環抱】。也就是說,【表裡山河】的使用範圍更加靈活化了。

重樓傑觀屹相望,表裡河山自一方。——北宋·陳師道 《和寇十一晚登白門》【徐州】

山河表裡潼關路——元·張養浩 《山坡羊·潼關懷古》【潼關】

奠安宇宙,愛資天京之雄;表裡山河,永系苞桑之固。——太平天國·劉盛培《建天京於金陵論》【南京】

接下來,寒鯤就圍繞【表裡山河】的含義,為各位讀者朋友解析一下春秋時期【晉國】的表裡山河之勢。

【晉國】在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稱霸河汾之地、涑水流域乃至中條山以南之世,便形成了一個以如今的晉南地區(臨汾+運城)平川地區為核心的晉國腹地,這片區域是一個以晉都「諸絳」所在地區(今翼城、曲沃、侯馬)為核心的,以一層層山河天然屏障包裹起來的地域。

子犯(狐偃)的表裡山河之論便發生在晉獻公之後不久的晉文公決定打城濮之戰前(公元前632年),而且,晉國剛剛在四年前通過幫助周王平定王子帶(甘昭公)之亂而獲得了原本屬於周王室的「南陽之地」,也即南太行南麓,今濟源、溫縣一帶。那麼,狐偃所論【表裡山河】,按照當時的語境,是指:晉國以黃河為外界(河津到孟津之間的河段),內部包括南部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南部呂梁山、絳山等山嶽

如果按照後來衍生出來的【山河互為表裡】來理解晉國的【表裡山河】,我們就需要以晉都為中心,從不同方向分別切入,來理解晉國的【表裡山河】:

西北方與東北方分別為呂梁山脈南部與太嶽山脈,通行不易,雖有小路通行,卻也並非當時之幹道。另外,我們需要注意秦晉之間的河運,由渭水、西河、汾水、澮水組成的一條河道,在秦晉之間的歷史中,曾經扮演過救濟糧食的航道,巧合的是,韓、趙、魏、荀等在晉國後期「喧卿奪主」的四家均有采邑分佈於這條航道上,韓的初封地韓原、趙的重要封地耿邑、魏的出封地魏邑、荀的初封地荀邑都在這條航道上。

由此可見,以如今的晉南地區為核心區域的晉國,基本上由如下四圈戰略帶包裹:

基本上,晉國的卿家采邑都被分封在外三層戰略帶上,就像西周初年的分封諸侯一樣,卿家們起初被晉侯用來鎮邊拓土,一邊開發一邊守衛。然而,歷史重演,晉侯還是步了周天子的後塵,雖然眾卿家的采邑與山川環抱之勢大體上擋住了外敵的入侵,但山川環抱之勢也被眾卿家所利用。眾卿家在山川之勢的基礎上,配合一套套體制改革與一次次權力鬥爭,反過來瓜分了晉國的權柄,這是表裡山河之勢晉國君權興衰的關係。

那麼,晉國的表裡山河之勢在晉國乃至三晉的對外爭衡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我們又如何結合春秋戰國的歷史來看晉國的表裡山河呢?歡迎關注【寒硯筆記】,獲得【山西史地】系列文章的推送,敬請期待2333


擴展閱讀:

寒鯤:山西史地: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構?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相關Live:

山西古蹟深度遊系統化攻略?

www.zhihu.com
圖標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