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抛开先周时期的远古方国与部落不谈,春秋时期的【晋国】形势无疑是山西历史地理问题的华丽开篇,搞清楚【晋国】的古地名与军事地理,无疑是【山西史地】话题的必然开端(时间起点)。

【表里山河】最初是一个形容晋国山川形势的语词,它也与后来的山西高原相伴,成为形容如今【山西省】山川形势的代表性语词之一。私以为,从【表里山河】入手,是把握【晋国山川形势】的绝妙「锁钥」,下面寒鲲就从【表里山河】的含义出发,分析一波【晋国】的山川形势。

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杜预

考镜源流,从杜预注的理解出发,【表里山河】的本义,其实并不是山脉与河流互为表里,因为两周秦汉时期古人语境中的单字「河」,其实是黄河的专用称呼。所以,《左传》里的这句【表里山河】,本义就是:黄河环绕在外,内部多有山岳

【河水】往往是指【黄河】,「水」这个字才是一个和我们今天所用的「江、河」相当的词,比如我们今天说【汾河】,周秦汉古人则会说【汾水】,我们今天说的【某河某江】,在周秦汉人语境中统统都是【某水】。

随著【江】【河】逐渐取代了【水】,【表里山河】的用法其实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河】与【山】一样不再特指,而且【河】也未必仅仅「在外」,甚至用字的顺序都可以从【表里山河】变成【山河表里】、【表里河山】。私以为,【山河】与【表里】既能组合成原本的【外围是河流、内里是山岳】,也可以解释成【内里是河流、外围是山岳】,更可以解释成【山岳与河流互为表里,层层环抱】。也就是说,【表里山河】的使用范围更加灵活化了。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河山自一方。——北宋·陈师道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徐州】

山河表里潼关路——元·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潼关】

奠安宇宙,爱资天京之雄;表里山河,永系苞桑之固。——太平天国·刘盛培《建天京于金陵论》【南京】

接下来,寒鲲就围绕【表里山河】的含义,为各位读者朋友解析一下春秋时期【晋国】的表里山河之势。

【晋国】在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称霸河汾之地、涑水流域乃至中条山以南之世,便形成了一个以如今的晋南地区(临汾+运城)平川地区为核心的晋国腹地,这片区域是一个以晋都「诸绛」所在地区(今翼城、曲沃、侯马)为核心的,以一层层山河天然屏障包裹起来的地域。

子犯(狐偃)的表里山河之论便发生在晋献公之后不久的晋文公决定打城濮之战前(公元前632年),而且,晋国刚刚在四年前通过帮助周王平定王子带(甘昭公)之乱而获得了原本属于周王室的「南阳之地」,也即南太行南麓,今济源、温县一带。那么,狐偃所论【表里山河】,按照当时的语境,是指:晋国以黄河为外界(河津到孟津之间的河段),内部包括南部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南部吕梁山、绛山等山岳

如果按照后来衍生出来的【山河互为表里】来理解晋国的【表里山河】,我们就需要以晋都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分别切入,来理解晋国的【表里山河】:

西北方与东北方分别为吕梁山脉南部与太岳山脉,通行不易,虽有小路通行,却也并非当时之干道。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秦晋之间的河运,由渭水、西河、汾水、浍水组成的一条河道,在秦晋之间的历史中,曾经扮演过救济粮食的航道,巧合的是,韩、赵、魏、荀等在晋国后期「喧卿夺主」的四家均有采邑分布于这条航道上,韩的初封地韩原、赵的重要封地耿邑、魏的出封地魏邑、荀的初封地荀邑都在这条航道上。

由此可见,以如今的晋南地区为核心区域的晋国,基本上由如下四圈战略带包裹:

基本上,晋国的卿家采邑都被分封在外三层战略带上,就像西周初年的分封诸侯一样,卿家们起初被晋侯用来镇边拓土,一边开发一边守卫。然而,历史重演,晋侯还是步了周天子的后尘,虽然众卿家的采邑与山川环抱之势大体上挡住了外敌的入侵,但山川环抱之势也被众卿家所利用。众卿家在山川之势的基础上,配合一套套体制改革与一次次权力斗争,反过来瓜分了晋国的权柄,这是表里山河之势晋国君权兴衰的关系。

那么,晋国的表里山河之势在晋国乃至三晋的对外争衡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又如何结合春秋战国的历史来看晋国的表里山河呢?欢迎关注【寒砚笔记】,获得【山西史地】系列文章的推送,敬请期待2333


扩展阅读:

寒鲲:山西史地: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相关Live:

山西古迹深度游系统化攻略?

www.zhihu.com
图标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