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蚂蚁水上漂 (欢迎至原网站继续追踪我的发表唷!)

gatsby  

导演: 巴兹鲁曼(Baz Luhrmann)
编剧: 巴兹鲁曼(Baz Luhrmann) (剧本), 克雷格皮尔斯(Craig Pearce )(剧本), 法兰西斯˙史考特˙费兹杰罗(F. Scott Fitzgerald) (原著)
演员: 李奥纳多狄卡皮欧(Leonardo DiCaprio), 凯莉莫里根(Carey Mulligan), 乔尔艾哲顿(Joel Edgerton), 陶比麦奎尔(Tobey Maguire)

擅长塑造时代氛围的巴兹鲁曼(Baz Luhrmann),继<红磨坊>与<澳大利亚>后,将名作家费兹杰罗名著<大亨小传>改编电影。其打造之20年代初期经济大萧条前纽约繁华堕落的上流社会生活,不仅令观众犹如身历当代风华,其华丽富饶的场景构筑在视觉效果上也令人眩目沉醉。

故事主述是一名不出名的作家Nick Carraway,犹如费兹杰罗自身形象的投射,以倒叙的方式呈现他因忧郁症求助心理治疗时,在治疗师的会谈室中用第三者旁观的角度,回忆起那个让他对纽约大都会从渴望、醉心彻底变成厌恶一切的迷幻经历。

Carraway 1922年来到纽约市。此时的纽约是个股市飞涨、私酒商泛滥、沉迷于爵士乐与美酒享乐的繁华都会。Carraway住在西卵,位在神秘大富豪杰Gatsby那夜夜笙歌的城堡隔壁,那是他所渴慕的一切;而隔了海湾的东卵岸边刚好就是他表妹Daisy与其马球退役选手Buchanan的家。

某天他意外收到Gatsby派对的邀请函,当他既兴奋又期待地赴约时,发现竟然只有他是受邀前来的。如同所有人对Gatsby的好奇,Carraway对于他所耳闻的、Gatsby自述的,以及天天举行的豪华嘉年华派对的真假虚实感到迷惑却又著迷。直到Daisy的朋友透露他才得知原来每天对外开放派对是希望吸引Gatsby等待已久、曾经有过一段情的Daisy前来。而他选择定居在这栋城堡,也是因为这个位置正对著海湾对面Daisy家船坞的绿光,让他可以夜夜看著光思念她。Carraway被他的执著打动,透过他的协助顺利让Daisy和Gatsby见面,而Daisy也再次因为他的绅士以及他现在拥有的富豪生活吸引。但Daisy在强势的老粗丈夫与坚持要拥有她全部的Gatsby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因为她的贪心与软弱不仅害死一个女人(恰好是Buchanan背地里的情妇),破碎一对夫妻,甚至害死了Gatsby。

许多(特别是女性观众)会把这个故事定义为”爱情电影”。但我从作品里感受到的遗憾不是来自深爱不能相守,而是来自被渴慕地位与财富吞噬的悲剧;撼动我的不是他对爱情的专一,而是对内心构筑的华丽未来的执著。我认为,爱情只是在他表浅的意识中,或是故事表面文字上,象征性的符号;但被象征的那个意识底下真正的向往,不是爱情本身,而是浮华的个人成就,或可以说是当代浮泛的美国梦。单方面的爱情之所以令人感动,是因为爱得纯粹、深切,但另一方却不为所动,或是有苦衷无法相守。在Gatsby的故事里并非如此。

在片头,Carraway提到了他父亲总是对他说: “试著看每个人的优点。也因此他总不会去批判任何人,但即使是他也有极限。这段话暗示了这个故事存在著批判,但立场是谁? 在他开头对治疗师吐露”离开纽约时厌恶那里的所有事、所有人…除了Gatsby。”时,就明确地表明了身为主述者的立场了。然而,整个作品的角色定位经改编后却少了足够的力道支持这个立场。电影拍出了Daisy的美丽与娇贵,但把她在原著中的沉迷虚荣修饰得含蓄许多。虽然初登场时那样的慵懒、轻佻态度,以及”黄金女郎”的封号,有带出一些浮华拜金形象。只是这个形象到后来越来越不鲜明,例如中间提到她五年前收到Gatsby的信希望她等到他飞黄腾达的那一天,因此结婚当天曾闹著不愿结婚,但还是在家人安抚下嫁了;以及五年后对Gatsby的旧爱重燃,夜夜远赴他家,甚至希望抛下一切和他私奔,逃离相互欺瞒的婚姻。因此剧情到了中间,想要把”负心”形象套在她身上实在略显不足,直到最后一段,因为她的优柔寡断间接造成了车祸悲剧,又因为她的懦弱不敢为错负起责任间接害死Gatsby,才又让人对于她的自私无情感到寒心。

Gatsby所投注的爱也不是纯粹的爱。他是个单纯的人,单纯在他所追求的美国梦是纯粹的,没有堕入糜烂、失去道德、背叛爱。但就爱情的层面而言,那份对Daisy的执著并非纯粹爱她为人最原始的样貌。Carraway如是说: ”Gatsby相信那盏绿灯,相信它代表极乐未来,虽然这个目标一年又一年地在眼前倒退。未来曾经从我们手中溜走,不过,无所谓—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手臂会伸得更长….总有那么一天……但我们仍奋力向前,即使像逆流的小船,不断被浪推回过去。(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 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It eluded us then, but that’s no matter – 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 And one fine morning –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他所夜夜渴盼的绿光,意识里是对Daisy的投射,潜意识里却是Daisy所象征的那份高贵的出身,那个能够成为他内心所构筑富丽堂皇未来的最后一块拼图—城堡、富豪、与他美丽雍容、出身不凡妻子。这个观点也在Daisy恳求他一同私奔,却被他拒绝的动作可见一般。他在城堡旁的花园里,指著身后的豪宅与里头的盛大派对告诉Daisy他不能没有这些,他要的是Daisy放掉一切一起住进这里,而不是一起离开。于是当有些人认为,Daisy的自私害死Gatsby的时候,我不禁疑惑真正自私的人是谁呢? 也因为如此,我无法因为他所谓的爱而感动,反而觉得对于自己未察觉的层面执著得有些病态—那是对于名利富贵的执著,是充满意识形态的爱。当然这种感觉是相对的,或许在原著里Daisy虚荣贪婪的人格形象更鲜明时,观众下意识选择立场时就会比较倾向挞伐Daisy显而易见的负面观感,而忽略Gatsby内隐于心里其实无不同的情怀。

公寓一场戏是本片的最高潮,三个人互为冲突的个性(Daisy的两面倒、Buchanan的小心眼与尖酸刻薄、Gatsby藏在侵略性之下对出身卑微的自卑)使得箭在弦上的情势更加紧绷。三个人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迫使的循环: 两人的暧昧惹怒Buchanan;Buchanan的尖酸刺激了Gatsby,使他强夺的态度更坚决;Gatsby的过于积极却让对Buchanan还有情的Daisy却步;Daisy的犹豫更强化两个男人的剑拔弩张。最后Buchanan击破这个僵局是因为他揭发了Gatsby极力想洗刷隐藏的贫贱出身。这是Gatsby内心最根本的缺口,努力建立这一切成就、对Daisy的执著,都是为了借由拥有而去填补的缺口。如躁狂般发怒的Gatsby也在Daisy的眼中崩塌了,不论是他看似绅士的品格或是坐拥财富的神秘假象,华丽泡沫被戳破的失序也引发了后续的悲剧。

在眼科招牌底下的车祸悲剧,”上帝之眼”一如往常沉默地观察著人类的争夺、欲望、贪婪、以及最终的死亡,看似放弃了这个世界使之沉沦,却又像是报应般地上演,身为元配的Daisy不知情地意外撞死了Buchanan的情妇,而做他人情妇的女人正想叛离自己的丈夫逃走,误以为来车是情人就失心疯冲上前被撞身亡。只是悲剧总是留给有情却没有权力的人,爱错人死去的情妇,心碎的丈夫,与为爱背黑锅的Gatsby,这些人玩到最后全成了纽约的金权游戏最大的输家—一个人得不到情人眷顾还因此丧生;一个人生活一贫如洗最后连挚爱都失去,悲恸之下手染鲜血错找Gatsby复仇;一个人则花了一辈子拼了命想往上爬,最后却连命都赔上了。游戏里最后能够全身而退的赢家终究是在这个浮华世界里原本就坐享资源、操弄资源的人们。

Gatsby的葬礼只有Carraway一个人到场。只有存有真心才会在对方已经一无所有时仍留下来关心他,而这个世界上还保有”真心”的人,除了已经离去的Gatsby就只剩他了。那些曾经浮光掠影存在Gatsby的人生里,曾经重要或不重要的人,逐水草而居、逐放纵享乐而活的人,即树倒猴孙散。甚至连曾经爱得惊天动地、互许终身的人,为了隐藏自身的罪甚至连最后一眼的垂怜都不愿意给。

如果说改编电影的剧情和核心价值是原著的贡献,那么华丽斑斓的视觉飨宴就是属于巴兹鲁曼独到的眼光。把纽约的纸醉金迷、豪宅里不可思议如嘉年华般的奢华派对、壮阔缤纷的烟火在Gatsby身后展开,以及夹在东西卵之间、如炼狱般的灰烬城,冷冷看著荒诞人性的上帝之眼,将费兹杰罗以文字传达的象征符号用几近奇幻的方式具体呈现在大萤幕,宛如重返20年代美国爵士时代的风华。

到电影圈看更多相关电影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