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祝大家在2019年裏能順順利利,開開心心每一天,下面是本期內容。

  一、歷史文獻。首先,據宋代出版的《方輿勝覽》中《嶽州》一節記載,華容道在巴陵西。從巴陵的行政沿革來看,宋代巴陵縣就在今天的岳陽市區,而岳陽市區的西邊正好就是華容縣。其次,據岳陽市現存最早的地方誌《嶽州府志》(出版於明弘治元年)記載,當年曹操從華容道逃向荊州,曾把馬摔在了一處懸崖上,後人就把此懸崖稱作“倒馬崖”。

  而這個倒馬崖就位於今天華容縣東北方向的桃花山,同時這個地點也與上面提到的“在巴陵西”相吻合。後來各個時期的《華容縣誌》也有記載“倒馬崖”。

  二、學者的實地考察。據有關學者對華容縣倒馬崖的實地考察,此處的實際情況無論是地形還是物產,都與《三國演義》所描寫的華容道相差無幾。比如“地形險峻”“竹木叢生”。另外根據學者們對倒馬崖附近村民的實地採訪可知,此處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知道當年關羽在此義釋曹操的故事。

  且據村子裏的一些老人描述,在上個世紀70年代修路之前,此處一直都有那次故事遺留下來的痕跡。更具可信度的是,在倒馬崖附近有着各式各樣的三國遺址,像倒馬崖山下的關帝廟、望夫山上的娘娘廟、鼎山上的劉備廟等。

  三、曹軍從赤壁撤退的路線。據《三國志》《括地誌》等史書記載,由於曹軍在巴丘染上了瘟疫,加上被孫權打敗,所以曹操當即命令全軍燒掉戰船,乘馬從華容縣返回江陵。從對地理位置的分析來看,曹軍從巴丘乘馬返回江陵,必定會經過華容縣。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華容道剛好位於巴丘到江陵的直線通道上,而且這一路低山丘陵比較多,便於掩護曹軍的騎兵安全通過。最重要的是,走華容道就不必經過長江。

  但關於曹軍撤退路線的選擇策略,尚存在着一個疑問:華容縣在長江以南,江陵在長江以北,曹軍從巴丘走湖北監利縣是不是更爲便捷?

  這個疑問提的很好,但它忽略了一個地理知識。因爲如果走湖北監利縣的話,就必須經過今天的荊江,但荊江自古便是一條冬竭夏流的季節性的河流。曹操撤退之時,正值冬季,荊江無水通航。所以曹操他又何必徒增麻煩,不走各方面條件都更好的華容道呢?

  以上就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文章內容,喜歡的小夥伴們歡迎評論留言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