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引鶴銘入草,雄強逸盪,境界一新"。

蘇黃米蔡,可以說宋四家應該都是開宗立派的大師,都是底蘊深厚,風格迥異,獨具個性的蘇家。而在其中書風最為突出的,最具開拓精神的應該是黃庭堅和米芾了。

黃庭堅在詩歌上是名動一時的江西詩派的開山宗師,他拜在蘇東坡門下,成為「蘇門四學子」之一,與蘇東坡並稱「蘇黃」。但其本身詩歌水平極高,在宋詩的對後世的影響力上甚至超過了蘇東坡。

他自有聰穎,又勤奮好學,對自己的書法要求極高,總是在不斷求新求變,總是不滿意自己的舊作。他49歲之前,心追晉唐,以二王為宗,又沿著蘇東坡的路線走,書法受蘇東坡影響甚多。49歲之後,看了鎮江焦山江心島《瘞鶴銘》摩崖石刻,誤會為右軍所書,於是癡心臨摹,深入其中,不過也算是歪打正著,於書道上大徹大悟,促進了黃庭堅長槍大戟、綿勁遲澀書風的形成。

從客觀上看,黃庭堅與蘇東坡是中國書法史上早於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書風的籠罩而遠溯先唐碑版或者說進行碑帖結合的書家。他們二人互相影響,又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開拓,最終都成為了一代頂級的書法大家。

黃庭堅的草書是「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加上觀察舟楫劃槳,逆流而上,舞蹈中宮緊縮,大開長合,形成獨特結構和用筆。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可以說,黃庭堅是晉唐之後,難得的開宗立派,創新和變革書風,形成自己獨特的強烈的書法藝術魅力的書法大家。其在書法史上崇高的地位,沒有一點是虛的,全都是實打實來的。

最後,黃庭堅是詩壇宗師,書壇北斗,詩書都足以匹配其千秋之名。


黃庭堅為何可以躋身宋四家?全因寫字姿勢與眾不同

唐中葉以後,書道下衰

北宋時的黃伯思在其所著《東觀餘論》中說:「唐中葉以後,書道下衰。」

自唐中期以後,到宋四家,之間無幾位大家。

能稱得上名的,不過楊凝式李西臺而已。

歐陽修則謂:「餘常與君漠(蔡襄)論書,以謂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今屈指可數者,無三四人。」

歐陽修與蔡襄是同時期的人,都要大上蘇軾二三十歲。

故此論中不包含宋四家。

坐姿影響書法發展

為何書道下衰呢?

這個以前說過,是因為唐以前是席地而坐,然後傳入日韓,跟現在日韓一樣的坐姿。

這樣寫字的時候無論是紙平放還是斜放在架子上,都是懸肘作書。

懸肘時,懸空落筆,筆鋒駐挺得力,都有中鋒之力,提按靈活,力道巧妙,體勢變化多姿。

這是妙處

到了唐中期以後,有了高椅配高桌。自然就多枕腕,故而人的肩肘肌肉鬆弛,所以很難有變化巧妙的字了。

楊凝式李西臺,皆是能枕腕,能懸肘的人。

坐姿跟書法水平高低並沒關係,但是確實影響了很多人的書法水平,這是關鍵點。

包括現在,很多人五指執筆,枕腕。

不會三指,懸肘懸腕,肯定是寫不好行草書的,即使是楷書,也少有寫的靈動的。

從宋到明清,單靠枕腕寫字出名的,好像一個手都能數的過來。

這無疑是在姿勢上比宋更放鬆了一些,所以很多肌肉都需要重新練習才能使用,無疑又增加了時間成本。

晉唐的孩子,學字就是懸肘,所以從小打下了習慣。

有人常問,何為古法?

第一先學會懸肘,第二,學晉唐書法。

自然會看出懸肘與不懸肘的區別。

到宋時,出蘇軾外,其餘人都善懸腕,這是偏古法,又能舒其意的。

比較折中,這種方法今人高手多用。

那跟黃庭堅有什麼關係呢?

黃庭堅書法,小字行楷書,在朝野聞名,學其字者頗多,在他的手札中有過提及。

但是黃庭堅在草書的造詣,是宋朝靠前的。

大草宋朝第一,這個毋庸置疑。狂草徽宗第一。

蘇米善行書,蘇善行楷,米善行草,黃庭堅兼得。

為何呢?

黃庭堅就是懸腕,高執筆。

所以草書點畫有靈動之處,有沉著之處。

蘇軾枕腕,故「戈」多重,內秀外枯,為偏鋒。

米芾虛貼紙面,不枕不懸,似枕似懸。

所以行書指力變化豐富,如不運指,細節不到,不運腕,力不到。

黃庭堅就針對這個實際,在執筆方法上,正確地提出了「高執筆,令腕隨己左右」來補救。隨著米芾繼之。經過後來書家在共同的實踐巾,證明並公認了懸腕 作書,是學好書法的必要途徑。

」深得捉筆迴腕,法度甚嚴」

迴腕,有向內,有向下。

向內是何紹基豬蹄法,向下是三指高執筆。自然垂落。

「於左右之體、點畫之間,既能精神不病,要且遒勁兩全」。

此句說的是指腕關係。

點畫精神是手指

遒勁是手腕

這是運筆發力的的效果,有指力腕力。

因為黃庭堅用筆慢,所以楷書行書草書運筆速度差不多。

草書稍快一些。

但是比正經草書節奏要平滑。

所以筆畫輕重變化不多,線條平滑。

也因此少有狂草,多是大草。

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舜欽)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蘇舜欽

這個人書文俱佳

懷素貼前六行,就是蘇舜欽所補。

所以其對草書功力肯定非同尋常,黃庭堅從其得古人筆意。

至於其行楷,早在曹叔之前,對筆法「意」的理解是來自出遊划船。

見船伕搖槳,得其妙。

所謂「盪江筆法」

當然,這些都只是其中的部分因素。

黃庭堅對書法理論的研究,對詩文的研究,均盛極一時。

是蘇門四學士中的佼佼者

有喜參禪,所以書法中有禪意,在文人的意識裏,自高一格

所以黃庭堅脫穎而出,是非常正常不過的了。


黃庭堅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詩人。黃庭堅和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是北宋書法的代表人物。下圖中從左至右分別為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人的作品。

黃庭堅尤其擅長行書和草書。

黃庭堅和蘇軾是亦師亦友的關係,黃庭堅受蘇軾影響頗深。蘇軾調侃黃庭堅的書法為死蛇掛樹,黃庭堅調侃蘇軾的書法為石壓蛤蟆。

黃庭堅行書撇捺相當開張,字形開闊,整體字勢向右上聳肩。

黃庭堅的行書中特別誇張的筆畫除了撇捺,還有一些長橫,有人用長槍大戟來形容黃庭堅的字是一點也不為過,而且受唐代楷書特別是柳公權楷書影響,字的中心的收緊和長筆畫形成了非常強烈的收放開合,疏密對比。

黃庭堅的草書最早期是學宋代人周越的。後來學張旭懷素的狂草。與張旭懷素醉後做狂草不同,黃庭堅不喝酒,用筆相對來說更為從容更加理性但卻跌宕起伏富於變化。

黃庭堅草書用筆在行筆過程中有停筆,停筆過程中有行筆,整體氣息聚散收放,揮灑自如。黃庭堅的書法對後世影響頗大,其熱衷佛老,好修佛參禪,其草書得佛家禪機妙理,開創了中國草書的有一個新的審美範式。

需要指出的是整個宋代書法以"尚意"為特點。蘇軾曾經說過,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宋代書法在唐代楷書嚴謹的法度的束縛下,書法藝術的突破只能在行草書上追求了,其追求的並非沒有法度,而是在法度的基礎上忘掉法度。追求不思自得的自由創作的境界。

黃庭堅受蘇軾影響,其草書也是在這種追求自然而流露出的一種自然、橫縱開合、不被法度所束縛的審美境界。


黃庭堅,北宋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和蔡襄、米芾、蘇東坡並稱為「宋四家」。

他的書法初學宋代的周越,後來受到顏真卿、楊凝式和大字《瘞鶴銘》的影響。

書風大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自成一家,成為開宗立派的書法大師。

黃庭堅的書法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49歲之前,以學習前人書法為主,49歲以後極力創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他對自己要求很高,經常否定自己以前的字,有一次他看到自己以前寫的字,說: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

大師就是大師。

在用筆上,他用筆矯健灑脫,長槍大戟,如漁夫漁夫盪槳,把提、按在筆畫上的運用發揮到極致,對後世影響深遠,也是尚意書風的典型特徵。

結構上,他受《瘞鶴銘》的影響,形成中宮緊密,四周發散的結構特徵,對後世影響深遠,宋徽宗受他影響,獨創了瘦金體。

章法上,他在懷素、張旭上下連帶的基礎上,開創了以字內空間相嵌合的方式,不用相連,就能使整片渾然一體。

黃庭堅作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三個代表人物之一,無論在技法還是在理論上,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你覺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黃庭堅位列宋四家。宋代書法以個性突出的行書光耀書法史。米芾在回答皇帝對同朝書法家的看法時這樣回答,東坡畫字,君謨寫字,魯直勒字,臣刷字。這裡的魯直就是指的黃庭堅。米芾作為書法大家,他的評價當然是很深刻的。一定"勒"字說出了黃字力透紙背的雄厚筆力。黃庭堅在於東坡相互調侃時,說蘇字是石壓蛤莫。東坡則說他的字是死蛇掛樹。雖然是笑談卻也不乏準確。黃庭堅的字在當朝就受到皇帝的喜愛,後世文徵明的大字也深得黃字筆意。

另外,黃庭堅的大草極具影響力,為後世所宗。


謝謝邀請!我是楚秋堂,支持原創就是支持自己。

談一下對黃庭堅書法的淺見吧。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我個人認為,黃庭堅的書法造詣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用筆與結體大開大合,實現了對用筆和結體上的重要突破。

黃庭堅的行楷字,初看時,你不覺得好看,感覺字都歪七豎八,而且結構貌似也不美(其實他的書體結構裡面學問很大)。從黃庭堅流傳至今的行幫手札墨跡看,其撇捺開張、字形扁闊、字勢向右上揚。

(黃山谷名作《砥柱銘卷》)

這樣的大開大合,從當時的歷史背景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為什麼這樣說,我們知道歷史上的宋四家中,蘇、米、蔡,都是正統的二王一脈(其實黃庭堅的字師從蘇東坡),所以蘇米蔡的字無論如何變,都跳不出二王那種行書的風格。當書法的歷史踏進宋代時,中國書法的傳統筆法已經在戰亂之中遺失太多,基本上原來唐代的名家墨跡都很難看到了,世人如何師古法呢?所以,宋人尚意也是出於無奈(不創的話,你拿什麼筆法寫字)。真正的晉唐筆法失傳,變成宋代的書風帶有明顯個人特點(不象晉唐時期,全天下學二王之風),所以從蘇東坡、米芇到黃山谷和蔡襄,都無一寫出了不同的書風來。而黃庭堅,早期跟蘇學字,自然師出一門,後來他自己想獨創一門,這種想法絕不是說想想,你得有真本事呀。細看他的行楷書,你會發現線條多變,氣韻綿長,字很有張力,非常適合往大了寫(要知道,古人都是不寫大字的),結體的這種開合大氣,明顯不同於以往的書風。而且黃山谷的筆法加入了很多隸書中的顫筆,比如他的長橫、長捺,多有很多波折,但非常耐看。在黃庭堅的草書筆法中,他的顫筆法往往隨著筆勢而動,隨著鋒毫的使轉而動,也就是將毛筆的顫筆融入到筆法的流動性中去,這樣就不會讓人覺得有所唐突。並且顫筆法的短處一旦被隱藏,那它的長處此時也就凸現出來,所以黃庭堅的草書筆法多變而靈動,對後世的王鐸、于右任等人都有很大影響。

二是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黃庭堅的草書,可謂是宋代一花獨秀(試問除了蘇東坡有少見的草書作品見世外,宋四家其他人並沒有什麼流傳後世的草書作品)。

(黃山穀草書作品《草書長卷——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卷》)

黃庭堅草書的成熟還得益於其書外功的參悟。除其上述「於燹道舟中,觀長年盪槳,羣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外,他還有一段自道可說明因緣:「餘寓居開元寺夕怡思堂.坐見江山。每於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顛長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上面幾句話的意思是:我和長年從船伕劃槳的動作中悟到我自己的筆法,我曾經在開元寺中的怡思堂坐著觀景,看到江山之美,每在此堂寫草書,慢慢就得到了江山之助。古人,如張長史、懷素等都需要特定的外在因素帶動他們寫出好的草書(張、懷二人需要借酒進入顛狂狀態才能寫好字),而今我自己,不喝酒也能寫出如醉時一般的字來。

這是黃山谷對自己的肯定,同時也體現出他的字追求的是張旭、懷素一樣的大草氣勢,但他因為沒有可師法的東西,完全憑自己的悟情獨創自己的「盪槳筆法」寫出了黃山谷自己的草書氣勢,這是難能可貴之處。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黃庭堅所作《諸上座帖》等佛家經語諸草書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所作《諸上座帖》)

以上就是對黃庭堅書法造詣的一點淺見,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吧!


黃庭堅位列宋四家次席,其書法自然很是了得。

黃庭堅草書的成就,在宋人中是最突出的。他被謫四川入峽時,看到「長年盪漿,羣丁拔掉」,又見到石揚休家藏的《懷素自敘帖》,「縱觀不已,頓覺超異」才悟到了藏真(懷素別號)筆法的三昧,脫去了「俗氣」。其《花氣詩帖》,作草如正書,一變旭、素舊法,達到了極高的成就。

黃庭堅書的特點,在「筆陣」中,猶如嚴陣行軍,步步為營,萬弩張弦,相機齊發。靜的方面,如崗巒起伏,奇 峯爭險;動的方面,如雲岫環山,變化無際。黃庭堅在書法藝術創作上的構思,取得了動靜兩方面矛盾的統一。

黃庭堅對書法的貢獻,除了他的作品外,還體現在兩個方面:

1、宋代,人們廢除了席地作書習慣,黃庭堅針對這個實際,在執筆方法上,正確地提出了「高執筆,令腕隨己左右」。經過書家們的共同實踐,證明並公認了懸腕 作書,是學好書法的必要途徑。

2、啟發後人使用羊毫筆。在古代,包括黃庭堅時代,作書普遍用兔毫。直至清乾隆時,梁同書等才提倡使用純羊毫。但黃庭堅善用雞毫,以其法施之於羊毫,則如手有千鈞之力,舉折枝之勞,無可疑矣。因此黃氏的用筆方法,實為後人使用羊毫,打開了廣闊的道路。

更多 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如果要說宋書「尚意」,那麼宋四家中的黃庭堅可說是最尚意的了。這也是他最顯注的特點及最為世人稱道的地方。

早年欣賞他的書法,第一個感覺就是很「乍眼」,很有些現代作品的氣息(米芾也如此),因而很少關注他,這也許是為什麼正統書法很少提及他的一個原由。

而至於他書法造詣,則肯定是超一流的,即使是劍走偏鋒。

若以蘇、黃、米、蔡以座次排名:蘇東坡無疑是最善理解、最能變通的「大師」排第一;黃庭堅悟性最高,是位最具「創新」精神的學者,排第二;米芾天份非凡,是個專家型的導師排第三;蔡襄最保守,是個諄諄的老學究,因而排第四。

黃庭堅取法傳統忽高忽低,不按常理學習,但從能取法「自然之書」這一點,證明瞭他的悟性是最高的書家。

他的小楷別出機抒、行書最具創新、而草書相對傳統的因素更多一些。

基於以上原因,不能作出太專業分析,只是個人的一些感受而已。

[臨池管窺]歡迎關注 謝謝瀏覽!


黃庭堅是我最喜歡的書法家之一,我尤喜歡他的行書《松風閣》,常常對著這個字貼細細品味良久,在心裡感嘆:他到底是人還是神?怎麼能寫出這麼空前絕後的書法作品。

關於他的生平我不介紹了,這個很容易查找到。

總體來說,黃庭堅是北宋書法大師,他的書法成就極高,為宋四家之一,跟蘇軾齊名。他創作出的現獨一無二的黃庭堅體,為行書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宋人書法尚意,就是說書法要有意境表現,要有書卷氣,要有突出風格和強烈個性,還要有哲理性,表達一種人生況味。

黃庭堅的書法緊緊圍繞以上四點而創作,同時,他又是著名詩人,文學修養極高,寫出的書法極富書卷氣。

以他的重要代表作《松風閣》舉例說明他的書法風格。這幅書法整體氣勢磅礴,氣韻生動,章法自由活潑,結字於平正中求奇崛。在單個的結字中,他的字內宮緊緻、內斂、平靜,而外宮筆勢如平湖出峽,或如寶劍出鞘,呈現出一種發散性的奔放之態和張揚之勢,在一合一開中,盤活了字體的空間結構和疏密關係,節奏感和韻律感呼之欲出,從而激活了作品的整體氣韻。

這個突出風格,是我喜歡他的書法的重要原因。由於他的書法個性太強烈,風格太突出,沒有他那種性情和個性的人,很難學得來,即使勉強學習,也根本寫不出神韻。

因此說,像他這樣的書法大師,我們只學習他對書法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視角就可以了。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書法成就上與蔡襄、蘇軾、米芾合稱「宋四家」。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典型代表人物。

黃庭堅生於北宋初期,國家逐漸安定,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文藝的以興盛,黃庭堅就是在此環境下成長,並於二十三歲時考中三甲進士。黃庭堅幼年喪父,但他事母至孝,著名的二十四孝便有其《滌親溺器》的故事流傳。

談黃庭堅的書法藝術,我們不得不探討一下其風格出處,黃庭堅自雲:「小字莫作癡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大字無過《瘞鶴銘》,官奴作草欺伯英。」可見其對《瘞鶴銘》的推崇,我們從黃的書作中也不難看出《瘞鶴銘》的影子。

除此之外,黃庭堅對二王、顏真卿、柳公權書作都上有所涉獵,這些我們也是可以在他的行楷作品中看出端倪。

黃庭堅的草書風格形成,其自雲:予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據此也知其傳承。

黃庭堅書法的造詣如何,我們通過其作品一一解說。

《松風閣帖》為黃庭堅的行書代表作。縱觀全貼,雖字字獨立,而氣勢連貫、節奏鮮明,抑揚頓挫,急緩有序,收放自如。

《諸上座帖》為黃庭堅的草書代表作。此作氣勢磅礴,筆墨揮灑酣暢淋漓。與懷素草書相比,黃庭堅有意將點畫獨立、字形傾側來與懷素的飛流直下的態勢相區別,形成了黃庭堅獨特的草書特徵。對後世影響頗深,如明代中期祝允明的草書。

同時代音韻學家袁文評曰:字之從水者,篆文作此字,蓋水字也。至隸書不作水字,乃更為三點,亦是水字,然三點之中,最下一點挑起,本無義,乃字之體耳;若不挑起,則似不美觀。本朝獨黃太史三點多不作挑起,其體更道麗,信一代奇書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