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本人供職新中式茶生活倡導品牌品如意沉香茶,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

中國人至少在唐朝,就已經在世界上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進行推廣。唐朝的《封氏聞見記》中就能找到這樣的記載:「中國茶道大行,王宮朝士無不飲者。」

看了之前的答主們的回答,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但具體是起源於中國的哪裡,這個事情上就有了爭議與不同。要解決這個問題,找到背後的答案,我認為要從兩個角度去分析思辨,尋找背後的答案。

哪兩個問題呢?1、茶道在日本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代表人物或地點。2、穿越回歷史,找到這個代表人物與地點,與中國的對應關係。

第一、茶道在日本的起源。

公元805年,日本的最澄禪師就從中國帶回了茶種,並在近江阪本(現在的滋賀縣)日吉神社旁種植,史稱日吉茶園,從此日本開始種植生產茶葉。而這也只是日本種茶的起源,還遠達不到「茶道」之為一種禮儀、文化的高度。

公元1168年和1187年,大約在中國的宋朝時期,著名的榮西禪師兩次到訪中國進行交流。回國時,帶回了大量的茶種和佛經,創立了日本臨濟宗,並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的禮儀,自此,日本的飲茶之風盛行。

再到公元1121年,榮西禪師完成了《喫茶養生記》的初稿,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不過,直到這時,也都還不成其為「茶道」。

那麼,茶道,在日本的起源究竟是什麼時候呢?

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本朝高僧傳》也有類似記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對應的歷史事件為,公元1259年,日本崇福寺的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求學取經,並系統學習寺院裏的茶宴儀式,將中國的茶道具引進日本,並傳播中國的點茶法和茶宴禮儀。

好了,到這裡,我們知道了一個事實——日本人所推崇的「茶道之起」,是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

第二、南浦昭明與中國。

南浦昭明(謚號元通大應國師),於1259-1260年間入宋,先在杭州凈慈寺師從虛堂智愚大師學習佛法,後虛堂奉詔主持徑山寺,南浦昭明也隨他往徑山修學。1267年,南浦昭明在參禪同時,學習了徑山寺的茶禮,做為受法印證,他從虛堂禪師處得到一張檯子,這張檯子先在崇福寺放置,後傳入京都大德寺,大德寺的夢窗國師(1276—1351)首次使用這張檯子點茶,因為檯子的使用是日本點茶禮儀開端的關鍵。

另外,南浦昭明同時還將中國七部茶典一起帶回了日本,其中《茶道軌章》《四諦義章》兩部為後人合併為《茶道經》,現代日本茶道所信奉的和、清、靜、寂四規就來源於其中。

KO。日本茶道的起源,竟然是中國杭州的徑山寺!想必就算很多杭州當地人,都不一定知道這一個事實吧!

這座位於杭州城西北50公里處的寺廟,在佛教界享有盛名。寺內僧眾1700餘人,禪房360間。它與杭州的靈隱寺、凈慈寺,寧波的天童寺、育王寺,並稱為"禪院五山"。

徑山寺內的茶道儀式,從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喫茶到最後的謝茶退堂,總共有多達十多道程序。2011年5月23日,徑山茶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若有不同觀點,請在評論區留言。


對日本茶道感興趣的朋友都知道,「茶禪一味」是日本茶道的最高境地。而這被奉為至寶的四字告誡,與古代我國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宋代高僧圓悟克勤悉心研習茶與禪的聯繫20餘年,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量微妙,總算悟出「茶禪一味」的真理,並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四字。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榮西高僧兩次來到我國參禪,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榮西於1191年寫成《喫茶攝生記》一書,成為日本釋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和敬清寂」被奉為日本茶道的精華。

現在日本聞名的茶道門戶,表千家、裏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等大多與千利休有著深沉的聯繫。日本茶總體上能夠分為抹茶和煎茶,而茶道一詞所指的是來源較早的抹茶道。

日本茶道的中心自然是茶,在茶之外,主人預備的點心生果,主客之間的規則禮儀,茶館的安置,書畫的選鑒,茶具的陶器甚至庭園的園藝一起構成了日本茶道的幾大要素。

日本茶道由「日常茶飯事」的根底上開展起來,演化至今已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明藝術活動,規程儘管十分繁瑣,但經過參與茶會和學習茶禮能夠陶冶性情,培育審美,現在仍然是上流社會子女的必修課之一。

不同的茶道門戶在細節上或有不同風格,但究其中心仍是一脈相承,下面日窗君就從茶道道具開始給我們簡略介紹一下日本茶道。

爐:坐落地板裏的火爐,運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時節。 (爐與風爐不一起運用)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喝茶所用的器皿。

茶筅:圓筒竹刷,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日本茶道流程:

方式上,首要的分為兩部分,這樣的方式被稱作茶事。茶事分為前、後兩席。前席,為客人供給一汁三菜的懷石料理,中心離席稍作歇息之後,進入後席。後席,為客人先後供給濃茶和薄茶。

後席時,待客人入座後,由掌管典禮的茶師按規則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用竹製茶匙按必定動作將茶碗中的茶攪成泡沫狀),然後依次獻給來賓。

客人按規則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此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

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典禮的首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能和練習。 茶道品茶分「輪飲」和「單飲」兩種方式。輪飲是客人輪流品味一碗茶,單飲是來賓每人單獨一碗茶。喝茶完畢,依照習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讚許一番。最終,客人向主人跪拜離別,主人則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還考究遵從「四規」,「七則」。四規指「和、敬、清、寂」, 「和、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具備的精力、情緒和辭儀。「清、寂」則是要求茶館和喝茶庭園應堅持喧囂高雅的環境和氣氛。七則指的是:提早備好茶,提早放好炭,茶館應冬暖夏涼,室內插花堅持自然美,恪守時間,備好雨具,時間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奠定茶道根底的千利休身後,其孫千宗旦的三個孩子開創了流傳至今的「三千家」茶道。即「裏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裏千家為「宗室」、表千家為「宗左」、「武者小路千家」為「宗守」。

「三千家」茶道對茶道工作的承繼和開展起到了巨大的效果。尤其是「裏千家」茶道對茶道的遍及和宏揚正統茶道做出了巨大奉獻、功勞顯赫。現在仍以「國民皆茶」的精力,為日子、文明的繁茶和國際間友來往和國際文明交流做著奉獻。


雖然日本和中國在很久之前是對立的,但現在中國已經寬容大度的接受了一些日本人來中國移民,並且對這些日本人的態度也是比較友好的。我們不難發現,日本和中國還是有一些共同點的,那麼就是在茶道上。

中國以前就有茶道之說,然而日本也是有茶道的。有人認為日本的茶道就來自於中國的古代,尤其是在唐朝的那個時候,但是日本人卻嗤之以鼻,死也不肯承認。然而,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就在之前挖掘唐朝文物的時候,找到了這個逆天文物。結果就證明,日本的茶道確實是起源於中國的唐朝。這件事也被日本人當作是奇恥大辱,究竟是如何呢?我們來瞭解一下,究竟挖掘出了什麼樣的寶貝?

唐朝的寶貝應該是多不勝數的,畢竟大唐盛世我們都從書籍當中瞭解過,大唐的繁盛還有榮華都是我們印象之中的,可真正大唐滅了之後,卻發現有很多的文物都沒有找到,唯一能夠找到的只不過是一些金銀財寶,或者用金銀製成的器皿罷了,並沒有太多的代表性。直到後來挖掘到了唐三彩,唐三彩是象徵唐朝輝煌的一個代表物件。

此外,還有一個物品也特別的重要,那是在76年的時候挖掘出來的。76年四川松藩發生了一次特大型的地震,導致當地的法門寺嚴重的破裂,所以就想要重建法門寺。因為法門寺在當地的影響力是重大的,它在唐朝時候就已經擁有了,也是現如今唐朝的一個遺址。在修復的時候,有一個專家發現,在法門寺的地下竟然還有一個地宮,他們就前往地宮進行考古。

在考古的時候,沒想到竟找到了很多唐朝代表性的文物,也是之前我們一直想找都沒有找到的。這些文物都是唐朝時候的,總共有上千餘件左右,在這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是被稱作逆天文物的,就是一盞玻璃茶盞以及茶托。在那個時候稱作是琉璃,琉璃是一種接近透明的物體製作而成的,和現在的玻璃沒有什麼區別,也就意味著在唐朝時候就已經有這樣的茶具來喝茶了。

然而,日本古時候喝茶用的器皿,和中國唐朝的器皿幾乎是完全一樣的。這也就證明日本的茶道確實是和中國唐朝的茶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也難怪他們怨恨了中國這麼多年,卻得知他們所崇往的茶道,竟然還是來自於中國的唐。因此,才會稱其為奇恥大辱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