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2131字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長期以來,故宮開放區域只佔30%,186萬餘件文物藏品,99%沉睡在庫房。單霽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後,文創花樣不斷翻新,系列彩妝、上元燈會使塵封的歷史散發出魅力。公衆甚至開始期待故宮出“新番”,想看看單霽翔腦子裏還藏了多少種“新玩法”。

  單霽翔感慨,如今北京一下雪,宮中“人比雪還多”。“雪雖然不厚,但是人們可以在裏面盡情歡笑,這就是博物館的責任。”

  作者 | 沈傑羣 蔣肖斌

  現在,很多公開活動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介紹都是“網紅”。但他覺得自己頂多算是“被網紅”,“我就是在故宮博物院裏面看門,每天觀衆有序地走進這座博物館,我們做好服務”。

  這位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把紫禁城打造成了活力四射的生活館。宮牆如舊,但在人們眼裏已有了不同的容貌。故宮變得青春、平易近人,靜態的珍寶成了備受年輕人喜愛的網紅,一小件故宮文創產品都能受到熱捧。

  如今的故宮,使塵封的歷史散發出魅力。公衆甚至開始期待故宮出“新番”,想看看單霽翔腦子裏還藏了多少種“新玩法”。

  單霽翔生於195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單霽翔歷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

  單霽翔當了10年國家文物局局長,他在那期間做過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幫助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清理”佔用宮牆內13個院落的外單位,然後給那些單位找房子、找資金。在最後一家單位搬走後的第二年,單霽翔被任命爲故宮博物院院長。他對此感慨:“人要多做好事,最後好處會落到自己頭上。”

  單霽翔在北京長大,住過四合院,因此很喜歡能接地氣、能望星空的傳統建築,“8年前接到任命的時候非常高興,因爲可以去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看了”。

  2012年,履新故宮博物院院長後,單霽翔花了5個月時間,帶着祕書走遍宮裏的1200座建築、9371間房,踏破20多雙布鞋。

  “故宮是一個有着近600年曆史的古代宮殿建築羣,1925年10月10日成爲一座博物館。故宮的歷代同仁,對於故宮的保護,作了非常艱苦卓絕的努力,使它今天能夠完整保存下來。”單霽翔說。

  但單霽翔也較早敏銳地指出了故宮存在的問題。首先,作爲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羣,長期以來開放區域只佔30%;第二,186萬餘件文物藏品,99%沉睡在庫房;第三,來故宮的觀衆雖然多,但80%都是沿着中軸線目不轉睛地往前走,文化收穫甚微,根本感受不到故宮最“硬核”的魅力。

  2014年,是故宮的關鍵轉折點——開放面積首次過半,達到52%。2017年,開放面積達到76%,“南大庫”開放後,達到80%,靜默多時的宮殿變成展區,有了人氣。例如,面積2800多平方米的午門雁翅樓,成爲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臨時展廳之一,舉辦豐富多彩的異國文物展覽。

  “所有都暴露在觀衆的視野下,你保護不好行嗎?就是要把權利交給社會公衆。”單霽翔說,過去故宮只開放30%的時候,每天由250名員工進行拉網式清查。如今開放80%,變成每日700名員工拉網式清查,每人手持一個接觸器,細緻檢查所有的門窗和犄角旮旯。

  “故宮歷史上有6任院長,我是第六任,每一任院長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每一位院長都沒有好下場。因爲這個地方太複雜,無數的巷道,無數個庭院,進來一個小偷就能把一個院長搞下去。”

  單霽翔笑稱,他進宮第八年,小偷還沒有進來過,但是有今天,沒明天。“平常說做一件事要‘萬無一失’,我知道我們‘一失萬無’。你做9999件事,一件事沒做好,文物損壞了你就必須要下臺,要承擔這個責任。”

  “喚醒”了沉睡的宮殿和文物之後,還要“激活”宮牆內的春節,點亮紫禁城的黑夜。這是送給國內外觀衆的驚喜大禮包。

  單霽翔感嘆,今年很累,“爲了把淡季搞得不‘淡’,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我們舉辦了‘紫禁城裏過大年’的展覽,每天少則6萬人,多則8萬人在淡季走進了故宮博物院,(我們)前所未有地拿出了886件文物藏品(展覽)”。

  春節期間,故宮博物院邀請全國各地150家中華老字號,帶着年貨進紫禁城。單霽翔的好朋友、希臘的駐華大使來買年貨,“兩個手都不夠用”。“來自80個國家的大使雲集故宮,享受中國故事給他們帶來的不一樣的感受”。

  今年除夕,故宮博物院臨時接到“把中軸線亮起來”的任務,於是花了4天進行設計,用8天組裝,前後僅用了12天就完成了一場掀起全網熱議的“上元燈會”。這是故宮第一次大規模夜間開放,紫禁城第一次被真正照亮。125個國家的大使和87家外媒,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報道。

  故宮也要“開口”說故事,而且是年輕人愛聽的故事。單霽翔開始上電視節目,例如,在爆款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上展示《千里江山圖》、各種釉彩大瓶和秦代石鼓。

  2015年故宮展出《清明上河圖》真跡,觀衆排六七個小時的隊才能一睹真容,因此不少人一進宮門就狂奔去看展,由此產生了一個新名詞“故宮跑”。當時單霽翔決定,等最後一個遊客看完展覽,故宮再關門——最後一家人離開的時間是凌晨4點。

  去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故宮推出了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通過巨幅互動長卷、孫羊店沉浸劇場、虹橋球幕影院3個展廳,融合了多種高科技互動藝術,構築出真人與虛擬交織、人在畫中的沉浸體驗。

  單霽翔表示,一座博物館要想向普通觀衆,尤其是年輕人,打開塵封的歷史,解讀經典的文化,就需要用生動的、人們喜聞樂見的“新方法”來加以表達,採取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傳遞出社會正能量。

  單霽翔感慨,如今北京一下雪,宮中“人比雪還多”。“雪雖然不厚,但是人們可以在裏面盡情歡笑,這就是博物館的責任。”

  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的?單霽翔認爲,它必須得到人們的喜愛,“在休閒的時候不是在博物館裏面,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

  2020年,是紫禁城的600歲生日。故宮擁有的1862690件文物,每一件都必須“光彩照人”,這是單霽翔的心願。“要把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