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后悔 决胜13

  • 作者: 方德琳

 3491_B  

最新研究指出,人一生的成就与学校成绩无关,而是取决于中学时期,是否拥有7项关键心理特质,这些特质也与智商无关,每个孩子都能透过学习、探索而来。

「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选择,我不会去念博士。」新闻焦点人物鸡排博士宋耿郎曾经如此感慨。可惜人生没有「倒转」键,不能重来的人生,要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

1258  

中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只逼念书没有探索博士生最后去卖鸡排

如今,站在演讲台上回顾过往,宋耿郎对年轻学子最衷心的建言就是:「适性发展。」他为了不想当兵,逃避就业一路往上读,到头来发现白白浪费好几年时间。

类似鸡排博士的现象,心理医师王浩威称之为「晚熟」,这个现象正在全球快速蔓延,台湾也不例外。晚熟引发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关心。「为什么越来越多青年人不肯接受挑战,只想一路念书,甚至躲在家里啃老?」而另一个大家更关心的问题是,「相对于这些不肯面对真实社会的人,那什么样的人才愿意接受挑战,有勇气克服困难,甚至最后有高成就?」

研究结果发现:一个人可能成为「啃老族」或「高成就」的分水岭,就在中学时期;关键因素也不是成绩好坏,而是中学时期是否有时间去自我探索,发现自己内在的动机。

王浩威说,早在1970年代,就曾经有一份调查追踪所有哈佛医学系毕业生的研究,他们发现,历届成绩排在前五名的学生,几乎都是一般医院的主任或开业医师,成就平平;但后来可以成为美国医学界重要人物的,则看不出成绩与成就的关联性,反而与他们在学校时的社会参与,或社团活跃程度高度相关。

这项研究似乎让人觉得「会玩的学生更有成就」,但为什么会玩的人可以有高成就呢?

教育专家对这个谜题很感兴趣,2002年,美国教育家列文(Dave Levin)和心理学家皮特森(Chris Peterson)合作实验,目的就是要找出可预测未来高成就的能力,以及如何拥有这些能力。

成绩越好将来成就越高?
七大心理能力才是关键可透过学习而来

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有七项心理能力与未来成就高度相关,分别是:热情、自我控制、好奇心、乐观、毅力、感恩、社会智商。而这些特质与聪明才智的关联很薄弱;换言之,智商(IQ)高的人不代表他就比较有毅力、乐观与好奇心……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成就与智商无关,而是与热情、毅力……这些心理素质有关,那是不是天生有这些特质的人就占优势呢?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些心理能力百分之百可以被塑造,是可以透过教育学习而来的。

「这些心理能力都与人的内在动机有关。」王浩威说。「我们称之为自我探索,也是人从依赖迈向自我独立最重要的一步。人要知道自己要什么,决定要了之后,做出承诺,然后去克服困难,这一连串过程就是探索最重要的精神。」

探索,不只让人从依赖走向独立,真正进入大人世界,不至于躲在家里靠父母。同时探索,也能学习到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经验,拥有高成就该具备的心理能力。

在什么都有的丰饶社会,自我探索更加重要。王浩威解释,以前没听过大家谈探索,也不会有啃老族,因为以前的人要脱离贫穷,追求经济的动力很快转换成内在动机,再怎么不情愿,也要为养活自己去工作。现在的人不一样,父母给的经济环境都不差,需要更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动机,才有办法说服自己往前走。

自我探索为何这么重要?
培养带著走的能力才能应付未来变局

就像学习语文、钢琴都有所谓的黄金期,学习自我探索也有关键期。十三岁,青春期阶段,正是最敏感、最有效的时候。青少年会开始思考未来的社会角色,急于寻找自己在社会的定位。

芬兰的「教少学多」让中学生花在课业的时数降低,每天平均约六到八小时,其他时间鼓励青少年去参加活动,去企业实习;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也试图透过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人际关系中深度学习。他们的目的都是要释放时间与空间,让中学生有多元的人际往来,与社会做第一步接触。

国家教育研究院院长柯华葳观察,台湾也正兴起一股培养孩子「带著走的能力」的趋势,像是:解决问题、勇于接受挑战、自动自发承担责任等。这股风潮来自职场转变。「以前只要关起门来用功读书,得到一个学位,优势可以持续很久。现在专业被整并得很快,谁知道五年后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什么?」企业人资已经察觉,只有具备内在动机、充满活力的人,才能面对高度不确定的世界。

「带著走」的能力愈来愈重要,但是这些能力需要家长「放手」,才可以学习,这考验台湾绝大多数的家长,需要彻底改变观念。

编按:本文摘自1113日出刊之《今周刊》882期封面故事「决胜13岁」,同期内容除本文外,并有「人生像马拉松赢在起跑点未必能胜」、「这里,不逼成绩教孩子探索自我」、「培养孩子『带著走』的能力」等系列报导,更多内容请参阅882期《今周刊》。(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资料来源:今周刊882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