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舊唐書

1、舊唐書的修纂

後晉天福元年(941)二月詔修《唐書》,歷4年,至開運二年(945)六月成。凡二百卷。劉昫時為宰相領職監修,故題為劉昫撰,實成於眾人(張昭遠、賈緯,趙熙等)之手。 修撰時間短,為宰相領修,雜抄舊史,史料蕪穢,不復考訂。故其書錯漏、矛盾不少。該書起自高祖武德元年(618),止於哀帝天祐四年(907),凡記載共290年歷史。

2、舊唐書史料之詳實可信

以唐修《國史》為底本,參以武宗前歷朝實錄,及宣宗已來朝野史記。文宗以前十五朝多直接抄自唐國史、實錄。武宗至哀帝部分據徵集之日曆、制敕冊書、諸司吏牘及時人撰述纂成。《五代會要·前代史》「唐高祖至代宗已有紀、傳,德宗以下亦存實錄,武宗至濟陰廢帝(即哀宗)凡六代,唯有武宗實錄一卷,餘皆闕略。」

二、新唐書

1、新唐書之修纂

慶曆四年(1044),宰相賈昌朝建議修《唐書》; 慶曆五年,仁宗下詔開局重修; 嘉祐五年(1060)成書奏呈,歷時17年。書成之日,仁宗下詔雲,舊書不廢與新書並行。

曾公亮《進唐書表》雲:《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衰世之士,氣力卑弱,言淺意陋,不足以起其文,而使明君賢臣,俊功偉烈,與夫昏虐賊亂、禍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惡以動人耳目,誠不可以垂勸戒,示久遠。」

根據趙彥衛《雲麓漫鈔》:本朝修《唐書》,曾魯公提舉,歐陽公分修帝紀,宋祁公修列傳,而志、表乃范鎮、王疇、宋敏求、呂夏卿、劉羲叟分修。

2、新唐書的特色

曾公亮《進唐書表》「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廿二史札記·新書立傳獨詳處》:唐末諸臣各傳,俱比舊書詳數倍。《陔餘叢考》「《新唐書》列傳內所增事蹟較舊書多二千餘條。」

紀:《新唐書》刪去舊書的十分之七,多為誥敕。

傳:新書刪去了舊書的60餘傳,卻增加了300餘傳。又增《公主傳》。

志:增儀衛、選舉、兵志;擴天文志、歷志; 「新志」囊括有唐一代史事。而《舊唐書·地理志》斷至天寶十一載,《經籍志》止於開元時期。

表:《舊唐書》無表,《新唐書》增《宰相表》、《方鎮表》、《宰相世系表》;

3、新書材料的取捨

《陔餘叢考》「凡遇詔誥章疏四六行文者,必盡刪之。」

《新唐書糾謬·序》新書多采小說而不精擇,唐人小說類多虛誕。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二書不分優劣》平心觀之,二書不分優劣,瑕瑜不掩,互有短長。


《舊唐書》和《新唐書》,原名都是《唐書》,是後世朝代依據唐朝史料,整理編撰的官方唐朝歷史。之所以會有新舊之分,是後人為了區分兩個版本而後加上去的。

《舊唐書》是唐朝後的五代十國時期編撰的,成書於五代之後晉,因為五代各個朝代更迭頻繁,導致《舊唐書》的作者幾經更換。一本書換了好幾人來寫,會是啥效果,大家可以腦補一下,難免就會有點亂,畢竟每個人的思路都會有差異。

所以宋朝一統中原後,就著手計劃《新唐書》的編撰。負責人也是挑選的權威人士,分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和寫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宋祁。

相較於《舊唐書》,《新唐書》不再是史料故事的堆砌,而是對忠臣孝子進行了應有的褒揚,對亂臣賊子進行了無情批判。總之,《新唐書》要比《舊唐書》更符合主旋律需求。

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龍之編撰《春秋》,「《春秋》者,賞善罰惡之書。」所以,歐陽修和宋祁主筆的《新唐書》秉承了:「亂臣賊子懼」的精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