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清!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

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間,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走西口」極大地加強了口外邊地與內地的聯繫。

歷史上的「走西口」,亦稱「走口外」,是指山西、陝西等地民眾前往長城以外的內蒙古草原墾荒、經商的移民活動。「走西口」中的「西口」,最早是指黃河渡口。後來「西口」指長城口,由於「走西口」的人群極為龐大而繁雜,對於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目中的「西口」確切所指也並不相同,總而言之,「西口」實際上也泛指秦晉各地至內蒙的各個通道隘口。

及至明清時代,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因地狹人稠,加上天災頻臨,不少下層民眾動蕩離居,四處流移。從自地理環境來看,晉、陝北部為中國傳統上重要的農牧分界線,而口外蒙古地廣人稀,當地人出於各種需要,主動招募內地民人墾種。

當時的清朝政府出於移民實邊等諸多方面的考慮,也逐漸放寬政策,鼓勵放墾蒙地、發展農業。於是,晉、陝民眾遂呼朋引伴,前往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遂導致了清初至民國時期,「走西口」之風愈演愈烈。

所以說,「走西口」並不是指南方人北上做買賣。


謝邀。首先糾正一個概念的錯誤,就是不是所有的南方人到北方做生意都叫走西口。所謂的走西口,是明清時期在河北,山西,山西北部設置的關口,關口以北的地方叫口外。明清時期和蒙古人進行商品貿易,就要在口外幾個定點進行,類似今天和俄羅斯,哈薩克接壤的地方設置外貿口岸一樣。山西的商人要到口外做生意,就得出關口,後來就叫走西口了。走西口後來成為一種泛指,山西,陝西,河北的商人去口外做生意,都叫走西口。這個事情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漢人大量移民到了口外,穩定了邊疆,也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