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的黃巾軍起義,從一開始的時候,張角打著替天行道的幌子開始聚集他的教眾,接著聲勢浩大的舉行了他的起義活動,一時間天下九州有七個州被他的黃巾軍給攪得一塌糊塗。但是我們看歷史的話,會發現如此規模龐大的起義活動,在短時間之內,竟然會被直接給撲滅了。這有人就會問了,是朝廷太強,還是黃巾軍太弱。

其實兩個方面都有吧,我說一下,張角犯的幾個錯誤。

第一,起義的時候太過於倉促。由於張角是通過發展他的教義,使得民眾相信他的言論,最後引導的起義,這就造成了他的教義是面向於大多數人的也就是那些底層老百姓的,這樣他的教廷裡麪人是龍蛇混雜,人一多,就什麼物種都有。本身看得起,一時間是已經確定了,但是由於他派去京城做策反的一個弟子出了事情,然後導致他的起義時間開始了,這就造成了很多地方的起義軍就得不到應該有的一些幫助,比如說糧食的物資的供給,還有就是地點的分配。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在荊州。張角的黃巾軍圍著宛城打了一個月,愣是沒有打下這隻有1000守軍的宛城,最後還讓人給直接突圍了。黃巾軍內部的組織性差。戰鬥力不強的特點,可以說是暴露無遺。整個起義軍內部有一大堆等著混喫混喝的人更是有一批人想利用這次起義只是達到自己能夠賺錢的目的。至於說幫著自己的千秋大業做幻想,或者說是做策劃的話,對不起,我不負責那方面的事。

但是無論怎麼說,張角發動黃巾起義還是做到了突然性,起義軍一開始也是順風順水。但是後來張角就犯了另一項錯誤而正是因為這一項致命的錯誤,使得整個黃巾起義從發起到最後結束一直都被人認為是一次失敗的起義或者說是異常給中華大地帶來災難的起義。

那就是對於起義軍的約束。整個黃巾的百萬大軍,就好像蝗蟲過境一樣,不僅是對於地主大戶的搶奪更是對於底下普通平民老百姓的搶奪達到一種喪心病狂的地步。最後,起義軍就好像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回首整個三國裡面只要跟黃巾軍,染上一點關係的人都會因為這個緣故,被打入權力的冷宮,沒有其他的原因,就是因為平民老百姓太恨這一支軍隊了。

至於說當時的天下諸葛亮,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對那就是所有人心裡都姓劉。即使是後來曹操擁有著天下2/3的土地也不敢去稱王稱帝,更何況是你一個小小的張角呢?在這個節骨眼上,在大漢還沒有倒臺的情況下你去割據一方?你這簡直就是跟袁術沒有兩樣。袁術至少還有後臺,你沒有。

還有就是剿滅黃巾軍起義的這一批人,簡直就是超明星豪華陣容。不僅有曹操,劉備,孫堅這樣三國後期叱詫風雲的人物,更是糾結了董卓,呂布,公孫攢這一批可以說的是能徵善戰的傢伙,更別提那三個可以說是黃巾軍剋星的傢伙。而且大漢王朝的底氣,尚且還在。雖然起義軍席捲了大漢大半的天下,但是作為整個大漢王朝最為精銳的助手,在京師的一批部隊還有駐守在邊關的那幾支軍隊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也正是靠著助手在京師的最精銳的那一隻吧軍打響了攻打起義軍最終的號角。而大漢王朝的皇帝這個時候也腦子比較清醒,下令各個地方可以自己組織軍隊自己進行抵抗正是因為這一道命令,使得整個地方上的武裝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最後幫助大漢王朝躲過了這次危機。

當然,黃巾軍的敗亡是註定的,但是誰也沒想到他的速度會這麼快。其中一條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張角死的太早了。當時朝廷的軍隊與張角對峙,在好像是哪個城市來著?每次官兵攻上城牆,然後。黃巾軍的信眾會抱著必死的決心與他們同歸於盡兒沒死一個人,旁邊的數十個人會呼喊天公高義,這種衣服死戰不休的樣子,使得整個朝廷特別頭疼,可是最後張角死了。死了這個黃巾軍裡面唯一一個懂得打仗,懂得政治的人之後,黃巾軍也就用作鳥獸散。官兵們也如同風捲殘雲一般消滅了最後幾隻殘餘的主要力量之後,黃巾軍起義,也就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之中。


瞭解不多,黃巾起義作為三國的開場曲可以說是轟轟烈烈,其實他的失敗是註定的。在下覺得有幾點:

1.俗話說「名不正言不順」,起義部隊的動機沒有什麼正統的目的性,那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雖然很具有煽動性,但漢王朝最為正統的思想人根深蒂固的。後來的袁術就是死在太著急當皇帝了,何況在當時。2.張角作為早期道教雛形時的首領——太平道(張陵的五斗米道雖被奉為道教創世人,但當時還並存太平道),太平道等最早出自黃老之術,以符水治病救人進行的傳播。雖不能說是邪教,但和以儒家文化為主的漢帝國是格格不入的。現在我們都知道,任何以信仰(不切實際、虛無縹緲的信仰,不管是唯心還是唯物)為團體的政權都是政教合一。如果張角成功那就會變成中東的is,以教義為實際統治國家的法律,註定不會長久。3.中國不管起義時,不管是什麼階層還是什麼目的,最後都必須吸納社會的精英階層。西漢的六國貴族、東漢與西晉的士族、隋唐的關隴集團、五代的藩鎮……張角起義時見官吏就殺,見錢糧就搶,給人感覺就是流寇,沒有一點紀律性可言。4.起義部隊雖然有正規軍,但大多數都是普通底層的百姓,張角的對手沒有一個省油燈。例如:黃埔崇、朱儁、劉虞……孫曹劉都是打工的小弟。

綜上所述張角的黃巾起義必定失敗,作為三國大幕的開場給了我們精彩的文學歷史時代。

P·S:以小組織的規矩代替大家的規矩,不管組織是為有神論還是無神論都可以叫政教合一


中國歷史上沒有一支流民起義軍真正得過天下,黃巾、黃巢、李自成、張獻忠、天平天國...雖然席捲大半中國,甚至攻破京城,逼死過皇帝最後也失敗了。中國曆朝皇權治理天下,依靠的是士族大家、鄉紳宗族的力量,這是幾千年來文化傳承,演變成一定的鄉規民俗和地方治理,一旦有戰亂士族是有軍事動員力的(有名望、有財力),這種地方武裝往往成為攻擊流民武裝的主力,皇權更替、時局動蕩也不能影響這種社會結構。而流民起義的最初願景,往往是為了喫飽飯、割據一方,沒有更高的政治訴求,這種武裝掠奪被平民痛恨,為士族所不齒。黃巾之亂,士族與朝廷同心,各路軍閥和地主武裝聯合討伐,就連最早的劉關張也是借著徵討黃巾的名義,得到財閥的資助而起兵,事後得到朝廷的封賞,這樣的時局下,黃巾怎能不滅。


內部黃巾軍歷史侷限性:

①缺乏統一的中樞指導機構。起義軍各自為戰,未能協調配合;人數雖多並且分散,並且缺乏戰鬥經驗,以致使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②戰術思路過於單一固執,不懂變通。執著於城池的攻守,同敵人打硬仗、拼消耗。瘦死駱駝比馬大,僅僅憑藉黃巾軍一波顯然無法徹底讓漢朝崩潰。

③缺乏制定戰略的人物,雖然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樣振奮人心的口號,但是起義計劃不完善,導致起義戰略和執行脫節。謀臣基本沒有,反觀劉邦、朱元璋的起事,身邊都有一大批的謀士:蕭何,張良,劉基等。

④黃巾起義雖然開始是農民起義,但是在起義後完全背離了剛開始時的宗旨,比當時的官府更瘋狂地殘害農民,失去了農民擁護的基礎,完全化為一股盜匪,得不到廣大人民羣眾的擁護,再加上官府的鎮壓,最終失敗。

外部漢朝原因:

①漢末出現了大批優秀的當時為中央做事的軍事將領:皇甫嵩、曹操、袁術、袁紹、朱儁、盧植,公孫瓚……

②各地豪強地主利用宗族關係,組織地主武裝與起義農民為敵,也增加了黃巾軍的許多困難。因為起義領導大部分為農民,極大的動搖了頑固派的利益,以楊維旭為代表的富人便支持政府,抗壓黃巾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