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

(?--184),鉅鹿(今河北寧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張角早年信奉黃老學說,對在漢代十分流行的讖緯之學也深有研究,對民間醫術 、巫術也很熟悉。

建寧年間(168---172), 他帶著兩個弟弟,首先在災情特別嚴重的翼州一帶開始傳教活動。靈帝熹平年間(172---178),他在大量招收學生 、培養弟子 、吸收徒眾的基礎上,創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為我國道教的早期教派之一,以推翻腐朽沒落的東漢王朝、建立太平社會為己任。 其主要特徵是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以"中黃太一"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太平道的綱領、目標、教義、稱號、教區組織、口號、宗教儀式、活動內容、傳教方式等,皆據《太平經》而來。

他到處散佈"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張角根據《太平經》「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羣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自稱大賢良師,為太平道的總首領;他的兩個弟弟,張梁、張寶則自稱大醫,亦為太平道的首領之一。凡太平道成員及其信徒,若犯有過失,只要跪拜在首領面前,承認錯誤,保證不再犯,便給以寬恕。

張角常持九節杖,在民間傳統醫術的基礎上,加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並以此為掩護,廣泛宣傳《太平經》中關於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學說、觀點,深得窮苦大眾的擁護。張角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傳教義。發展徒眾,「以善道教化天下」。十餘年間,太平道勢力遍佈青、徐 、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徒眾達數十萬人。主要是窮苦農民,也有城鎮手工業者.個別官吏、甚至宦官。張角將教徒劃分為三十六方(教區組織),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渠帥負責。

在此基礎上,張角又按《太平經》中「順五行」的思維方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選定於甲子年甲子日、即靈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舉行大起義。張角還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響亮口號,欲說明按照萬物興衰、按照朝代演變的規律,漢王朝(蒼天)大數已盡,作為土德(土色黃)、黃天的代表,太平道應當取代漢王朝。在二月初,各方首領及信徒便已著手準備。他們用石灰在洛陽的市門及州郡官府牆上書寫「甲子」等標語口號。

一大方的渠帥馬元義首先通知荊州、揚州的信徒數萬人,到鄴(河北臨漳)城集中,準備起義。於是,其分管的信徒們便已開始向鄴城集中。馬元義還多次到京城洛陽約定宦官中常侍封 、徐奉為內應,在三月五日裡應外合,一道起義。

大約在預定起義日期的前十天,即二月十五日前後,太平道的一個信徒、濟南人唐週上書官府告發起義之事。於是,朝廷緊急捕捉馬元義,車裂於洛陽;並緊急動員各種力量,捕捉誅殺張角信徒一千餘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張角及其家人。

張角等發現事已敗露,即用各種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義。起義時,義軍首先將抓獲的貪官殺了祭天。起義時,張角軍皆頭裹黃巾 ( 黃天的象徵 ),時人稱之 「黃巾軍」。起義後,張角依據《太平經》中關於「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後歧行萬物治也」的理論,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自稱地公將軍,其弟張梁自稱「人公將軍」。

起義開始後,羣眾紛紛響應,或入伍為信徒,或送糧送衣,義軍發展很快。義軍攻克城鎮後,往往燒毀官府,殺貪贓官吏,將其財產分給百姓。貪官污吏平時作威作福,一聞義軍到來,便嚇破了膽,如同喪家之犬,多已逃之夭夭。旬日之間,天下震動,京師震動。

但由於黃巾軍的主體是農民,組織不夠嚴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夠 好。他們除了攻打官府外,還普遍攻打豪強、士家及各種有錢人家。於是,豪強、士家都迅速站出來,配合官府義軍。起義約十個月後,黃巾軍主力敗於官府、豪強的聯合。不久,張角也在這期間病死。

太平道

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醞釀時間較早,如以于吉上《太平青領書》算起,則

肇始於東漢順帝時(126~144)。

但當時尚未形成教團。直至東漢建寧、熹平(168~178)年間,鉅鹿(今河北寧晉)

人張角為組織黃巾起義,始創太平道。

東漢後期政治黑暗,豪強兼併,小農破產,加以自然災害頻仍,社會矛盾極其尖銳。

張角順應時勢,據《太平經》「以善道教化天下」之宗旨,開始以「跪拜首過」向神懺

悔的方式佈道,用「符水咒說」為下層民眾治病,備受歡迎,史稱「病者頗愈,百姓信

向之」,但在《後漢書》中,僅稱張角「奉事黃老道」,「以善道教化天下」,並無

「太平道」一詞。在《三國志·張魯傳》注引魏郎中魚豢所撰《典略》中,始有「光和

中,東方有張角,……角為太平道」等語。實際上太平道之名源於《太平經》:「太平

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三國志·

孫堅傳》載:

張角「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潛相連結,自稱黃天泰平。」表明「太平道」又是張角

「潛相連結」起義時的自稱。

太平道以陰陽五行、符籙咒語為根本教法,與《太平經》所謂奉天地、順陰陽五行

而雜以巫術的思想基本吻合。它的傳教方式是:「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

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

其教人「叩頭思過」亦源於《太平經》卷九十七:

「今欲解此過,常以除日於曠野四達道上四面謝。叩頭各五行,先上視天,回下叩

頭於地。」認為人有過失,天必有所明察而施加懲罰,要得到天神寬宥,可在曠野四達

道上叩頭,氣候之神便會將其所請上通於天,下通於地,而得免罪。《太平經》卷九十

二稱:「以丹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將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東面告之,

使其嚴以善酒,如清水已飲,隨思其字,隨病所居而思之,名為還精養形。」卷一百八

又稱:「欲除疾病而大開道者,取訣于丹書吞字也。」太平道認為符是天神的文字,飲

符水則天神的命令入人體中,神使心正自覺,便可除病去疾,與《太平經》所載,如出

一轍。

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王沈《魏書》稱,東漢初平三年(192),青州黃巾軍曾

致書曹操:「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

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觀此文之意,黃巾軍是奉祀

「中黃太乙」神的,這或許也是太平道奉祀的神靈。「太乙」即「太一」。《太平經》

稱:「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乃上從天太一也,朝於中極,

受符而行。」秦漢時期,「太一」被看作在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在《黃帝內經》

《參同契》《老子銘》等與早期道教有關的文獻、碑銘中,亦出現「太一」信仰,並有

「太一」位於中央的觀念。太平道在「太一」信仰上加「中黃」二字,既與「太一」居

中的觀念有關,又與五行土居中,色尚黃,黃為大吉之色的意義相通。

太平道據《太平經》創教,亦據《太平經》組織黃巾起義。史稱張角自號「大賢良

師」,倡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太平」,其所言「大賢」「黃天」

等詞,以及選甲子為起義之年,皆可在《太平經》中找到根據。《太平經》卷九十載:

「治國欲樂安之,不得大賢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平?」《太平經》以奉天地、順五行

為主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運序,漢以火德王,漢運衰,代漢而興

者當為土德,土色黃,故張角自稱「黃天」,以示將承漢祚而王天下。《太平經》卷三

十九又稱:「甲子歲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於是也。……凡物生者,皆以甲為首,

子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該經復有「三五氣和,日月常光明,乃為太平」之語,

可見張角選擇甲子年(184)三月五日作為黃巾起義的日期,顯然是受《太平經》的影響。

張角在創教過程中同時準備武裝起義,十餘年間,徒眾發展至數十萬,遍佈青、徐、

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境。張角以「方」為單位組織教徒,大方萬餘人,小方

六七千人,共建立三十六方,每方設渠帥統領。準備就緒,乃命大方馬元義等調集荊州、

揚州數萬人,北上冀州鄴城,準備在鄴城發動起義。由於叛徒唐周告密,朝廷車裂馬元

義,京城洛陽一千多太平道徒被殺,原定於甲子年三月五日起義被迫提前於二月發難。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八州太平道徒同時俱發,

「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經過十個月的激烈戰鬥,在東漢王朝重兵圍剿下,黃巾主力雖然被殲,但到中平五年

(188),中原地區黃巾餘部再次發動起義,其中青、徐兩州黃巾竟發展至百萬之眾。在

黃巾起義中,大批太平道骨幹多在戰鬥中犧牲,太平道組織無形解體,殘餘的信徒大都

融入五斗米道中。

太平道雖在黃巾起義後瓦解,但對後世仍有相當的影響。

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術數觀念,為後世道教所繼承;後世道士持九節杖、著黃衣、

戴黃冠,用符水、咒語等道術為人治病消災,等等,也都承襲太平道的規制。唐宋時期

的「明教」更尊張角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陝白蓮教起義宣揚「黃天將死,蒼天當生,

大劫在邇,人民有難」的讖語,亦明顯受太平道的影響。

張魯

(?~216)為張陵之孫,五斗米道系師。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國豐

(江蘇豐縣)人。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行其道。衡死,張魯繼為首領。其母好養生,

「有少容」,「兼挾鬼道」,往來益州牧劉焉家。他通過其母跟劉焉家的關係,得

到信任。東漢初平二年(191)劉焉任命他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

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劉焉死,其子劉璋代立,以張魯不

順從他的調遣,盡殺魯母家室。張魯遂割據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

教合一的政權。史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自稱「師君」。

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

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

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

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

舍,置義米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東漢末年,羣雄蜂起,社會動亂,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

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樸胡、袁約等人的支

持。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五斗米道憑藉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

將」),領漢寧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親率十萬大

軍西征漢中,張魯弟張衛以數萬人馬據陽平關堅守,為曹操所破,張魯避走巴中,不久

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邑萬戶。其五子皆封

侯,且與曹操聯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次年,張魯卒,謚原侯,葬於鄴

城(今河北臨漳)東。他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

中原地區。

張魯以《道德經》為該教的主要經典,為便於向其徒宣講《道德經》,乃為之作注,

名《老子想爾注》。提出「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認為「道

精」「分之與萬物,萬物精共一本」;主張君臣民皆須「順道意,知道真」,「行誡守

道」。又認為,「生」是「道之別體」,道人「但歸志於道,唯願長生」。「道設生以

賞善,設死以威惡」。只有「奉道誡」,將「積善成功」和「積精成神」二者結合起來,

才能不死成仙。主張「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來,「道普

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懷慕,則易治矣。

悉如信道,皆仙壽矣」。還抨擊儒家五經「半入邪」,「大偽不可用」;反對淫祀,

認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禱祠」;對宣揚「聖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

非行所臻」的《河》《雒》緯書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誠感天」、通過修行自

臻「仙壽」的觀點。因此他尤其重視道徒的自身修養,倡導誠信,有病則懺悔己過。相

傳他又創塗炭齋等齋醮儀式。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他為「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五斗米教

(天師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關於它的起源,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傳統認為,五斗米教是張陵於公元126-144年(東漢順帝時)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但當代學者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陝西道教2000年》則認為,五斗米教實際上由張修在公元184年(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之前創立於漢中。

據《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概述張角、張修的學說時說:「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雒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則為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