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項面無表情喫檸檬挑戰曾風靡一時。

  許多素人、明星紛紛在網絡上直播喫下巨酸檸檬後,保持面無表情的畫面。

  觀衆彷彿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濃烈的酸味。

  其實如果不想體驗刺激的酸檸檬摧殘,這項挑戰有一個絕佳的作弊技巧。

  喫下一種叫神祕果的果子,再酸的檸檬落入口中都能變成甜的。

  酸掉牙了!

  人類熱衷於嘗試各種食物,酸的又何止檸檬一種。

  剝開一個飽滿多汁的橘子,撲鼻而來卻是刺激的酸味。

  憑着英勇就義的勇氣喫下原本酸澀的果肉,但喫下後竟神奇地嚐出了甜味。

  這樣的場景不是誇張的戲劇效果,而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可能發生。

  酸橘子的酸味依然存在,但你的味蕾卻把酸性物質識別成了甜。

  原因不在於酸橘子具有迷惑性的口味,而是一種神祕果在作怪。

  神祕果最早是西非國家的一種常見水果。

  如今在我國廣東、海南、雲南、臺灣等地也有種植分佈。

  鮮紅的外表和稍微有點硬實的果肉讓神祕果看起來像小番茄。

  雖然長相普通,但它卻有着一項奇妙的效用。

  人們發現,喫了神祕果之後的30~200分鐘內,再喫任何酸的食物都會變味。

  酸味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甜味。

  神祕果

  人們對酸味偶爾也有諸多不滿。

  檸檬淡淡的酸味有淡雅的口感,但一旦酸味劇烈可就成了懲罰或惡作劇手段。

  同樣的西柚、山楂等食物,人們也不太能忍受酸味過濃。

  而甜味卻往往是更受人喜愛的口感,甜甜的西瓜、蛋糕總是接近幸福的感覺。

  網絡上充斥的檸檬精彷彿也是人們棄酸就甜的一種表現。

  於是神祕果把酸味變成甜味的神奇妙用可謂深得人心。

  喫了神祕果之後再嘗檸檬片:味道不錯!

  早在18世紀的西非國家裏,人們就發現了神祕果這奇特的功效。

  他們迷戀神祕果,甚至通常在飯前都得先喫神祕果,才能進食其他食物。

  這在食不果腹的當時,也許增添了一絲充滿幸福感的甜味。

  後來法國探險家來到此地,把神祕果帶到歐洲,它才得以流傳世界各地。

  但雖然享受着神祕果帶來的美味,他們也並不知道爲什麼會出現這神奇的現象。

  神祕果本身有着淡淡的甜味,但這不可能是持續長時間讓酸味變甜的原因。

  它對人類味蕾作用的機制既神祕又神奇,神祕果也得此神祕的名稱。

  直到1968年,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一位日本科學家——粟原堅三教授才敲開神祕果的神祕大門。

  他發現了神祕果中改變味覺的奧祕。

  他從神祕果中分離提取出了一種神祕果蛋白,也叫神祕果素。

  它可以直接作用於味蕾,產生一系列反應。

  這纔是神祕果改變味覺的真正原因。

  但神祕果蛋白是如何讓味蕾做出味覺修改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答。

  雖然沒有明確的依據,但關於神祕果蛋白的作用推論卻時常湧現。

  神祕果蛋白結構圖

  曾經有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爲,神祕果蛋白改變了味覺受體的形狀。

  當神祕果蛋白遇到酸時,它會改變食物與味覺受體接觸部分的形狀。

  改變後的形狀不再與受體結合形成酸性環境,而是轉爲與甜味受體結合。

  於是甜味受體被激活,讓味覺呈現出甜味的環境。

  這也就使人喫下酸味食物時,激活的反而是甜味受體,所以喫出甜味。

  神祕果蛋白與味覺受體結合

  但在2011年,東京大學的小泉綾子等人卻推翻了這個理論。

  她的研究團隊認爲,神祕果蛋白的確會附着於甜味受體,但卻不會改變形狀。

  它只是對於甜味受體更加敏感。

  無論在中性還是酸性條件下,它都能強烈地鎖定在甜味受體上。

  因此依賴於神祕果蛋白在甜味受體上的強勢附着,酸味沒有出現,反而出現甜味。

  味覺受體形態變化

  在這以後,神祕果少了一些神祕的色彩,卻依然引人深思。

  既然已經確定神祕果蛋白的作用,也能提取出來,新的點子又冒了出來。

  撇開神祕果不用,其中的神祕果蛋白豈不是可以用作其他食物的增甜劑?

  這樣一來,不需要讓神祕果佔用寶貴的胃空間,也能把酸味變成甜味。

  酸味變甜,只需要加入提取物試劑

  但是現實卻沒有往這個方向發展。

  距離提取出神祕果蛋白已經半個世紀過去了,市場上並沒有類似甜味劑產品。

  甚至連神祕果的蹤影也不常見。

  原來這個構想早在實踐之初,就已經“胎死腹中”。

  一株神祕果的成熟大概需要四年的時間。

  而大概四顆果子只有一個可以結出神祕果實。

  漫長的成熟時間和如此低的結實率讓神祕果成本激增。

  如果能人爲地提取或合成出核心物質神祕果蛋白,則是省時省力的好方法。

  而且糖類物質被認爲是導致肥胖和相關疾病的主要“兇手”。

  考慮到糖類對人體健康存在威脅,許多人開始實踐戒糖的生活方式。

  這個方法既避免了糖類的攝取,又獲得了同等的甜味體驗。

  於是神祕果蛋白的商業前景瞬間明朗了起來。

  在神祕果蛋白被發現之後沒多久,就有人做出把它用作糖替代劑的嘗試。

  上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羅伯特·哈維的企業家就察覺了這個商機。

  他打算把神祕果蛋白商業化生產,做成無糖的甜味產品。

  哈維懷揣着美好的幻想,然而整個美國食品藥監局(FDA)都在與他作對。

  神祕果作爲食品,經過千百年的食用經驗證明安全。

  但神祕果蛋白的作用機理出現的時間尚短,研究也尚不成熟。

  於是FDA認爲,神祕果蛋白還需要長期的安全性評估纔能夠上市。

  同時,味覺的改變也並不全是好處。

  爲了追求甜味而暫時犧牲了對酸味的品鑑,也可能出現可怕的後果。

  有的毒物學家就曾發出警告,神祕果素也許會間接產生致命的危險。

  如果無法鑑別刺激的酸味,那麼可能有人誤食了腐蝕性的強酸後也渾然不覺。

  當誤食者還沉浸在甜蜜中,戴着甜味面具的強酸已經開始腐蝕食道。

  嚴重受損而不自知,再加上錯過就診時間,最終可能造成死亡。

  於是FDA的裁決使神祕果提取物用作代糖劑的希望破滅。

  同時也有人披露,這其實是傳統糖企業在背後摻了一腳。

  鑑於神祕果蛋白的諸多優點,它的出現可能對糖企業造成嚴重威脅。

  所以壟斷性的糖企對FDA施壓和幹預,對神祕果蛋白的商業化進行打壓。

  如今在美國,神祕果蛋白用作食品添加劑是被明令禁止的。

  而神祕果卻處在邊緣地帶的尷尬位置。

  市場上不乏神祕果水果片、水果粉等產品,卻幾乎沒有直接出售神祕果。

  就在中國,神祕果在市場上也面臨同樣的狀況。

  美國購物平臺上出售的神祕果水果片

  隨着FDA禁令的提出,神祕果也逐漸被人們遺忘,成了一種鮮爲人知的水果。

  稀缺的果實和未知的後果讓神祕果繼續蒙罩着神祕的面紗。

  雖然美國禁止銷售,歐盟也採取不支持的態度。

  但在日本,神祕果蛋白卻被認定爲無害的食品添加劑。

  洛杉磯超市裏的神祕果果乾

  神祕果在人類社會的下場尚且不得而知。

  在安全的前提下,這神奇的功效不失爲一項壯舉。

  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發展進程到了這一步,竟然連本身的味覺也企圖篡改。

  不過如果爲了一時愉悅而把酸味變成甜味,五味(或六味)減少一味,人類到底是在進步還是退步呢?

  *參考資料

  Ui, Michio. “薬學會賞受賞慄原堅三氏の業績 : それは“奇蹟の果物”からはじまった [Kurihara Kenzou Performance Award Pharmaceutical Society said: itis a "miracle fruit"]. Farumashia (The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Japan). 1999, 35 (4): 365.

  Miracle Berry: The Fruit Bannd By The FDA[J]. HeartHomestead.

  Patrick Farrell, Kassie Bracken. A Tiny Fruit ThatTricks the Tongue[J].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5.28.

  Ed Yong. How the miracle fruit changes sour intosweet[J]. Discover, 2011.09.26.

  Koizumi A , Tsuchiya A , Nakajima K I, et al. Human sweet taste receptor mediates acid-induced sweetness ofmiraculi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108(40):16819-1682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