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被動遙感原理(電磁波的長徵)

引子 電磁波的長徵

一束光(電磁波)從發出到被遙感衛星上的感測器捕捉成像經歷了一段光路歷程,如上圖示【又畫得很醜】

太陽輻射出光一方面軍(各波段的電磁波),從太陽出發,經由地球前往遙感衛星,開始一段長徵。光一方面軍由許多兵種(波長)構成,如紫外,可見光,近紅外,中紅外,遠紅外等等兵種,其中以可見光兵種數量最多。

光二方面軍從地表出發(由地表輻射出電磁波),直接前往遙感衛星與光一方面軍會合。該方面軍兵力不如光一方面軍,兵種也比較單一,主要是中紅外和遠紅外兵種。【1】

光一方面軍在前往地表的途中遭到了敵軍的圍追堵截(大氣層的吸收,散射與反射),某些兵種傷亡慘重,如紫外兵種在臭氧的攻擊下全軍覆沒,中紅外也被水汽打得元氣大傷(O3吸收UV,H2O 吸收中紅外),在大氣上層和下層,光一方面軍分別遭受了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的突襲,軍力被打散。殘存的兵力以可見光,近紅外兵種為主,終於到達了地面。【2】

光一方面軍在到達地面後再遭到了不同敵軍(地物)的伏擊(吸收),只有部分軍力得以逃脫(反射),有的連隊四下逃散(漫反射),有的連隊列隊逃脫(鏡面反射),根據敵軍的不同,各兵種殘存軍力也不相同,根據此,我們可以推測出敵軍埋伏是以哪一類兵種為主(光譜特徵)。【3】

逃離地面的光一方面軍頑強地向終點遙感衛星進軍,他們再一次遭遇了敵軍的圍追堵截(大氣層的吸收與散射),但也有部分之前失散的殘部找到了大部隊(散射與大氣的輻射)。終於,光一方面軍到達了終點,與同樣經受了追擊(吸收和散射)的光二方面軍(地熱輻射)勝利會師於遙感衛星感測器上。

後續 遙感圖像的產生,處理與應用

衛星感測器對採集到的各波段電磁波採樣,量化,就得到了我們看到的數字遙感影像。不同遙感平臺,不同感測器有不同的時間,空間,光譜,輻射解析度,與衛星軌道及感測器的構造與性能有關。【4】【5】

衛星將遙感影像發給地面站處理,首先要進行預處理。預處理分為幾何處理輻射處理。【6】經由預處理,遙感圖像的幾何及輻射畸變已基本消除。為更好地實現遙感圖像解譯,要對遙感圖像進一步處理,如圖像對比度增強,圖像濾波,圖像代數等。【7】

在對圖像的解譯過程中,為充分利用空間,光譜解析度不同的遙感影像,我們可以進行圖像融合。為更好地投入應用,我們可以做圖像分類(有監督與無監督)。【8】

總而言之,遙感感測器就像能看到更寬光譜的「天眼」,依賴於地物的光譜特性,在可見光波段分不清的地物,換到近紅外波段,或者做個圖像代數(近紅外/紅)就能分清,這也是遙感較之於普通航拍的主要優勢。如果說地物的光譜特性是地物的指紋,多光譜遙感就是其指紋識別儀。遙感圖像處理就是「擦亮天眼」的過程。

一. 被動遙感物理原理

【1】輻射

圖二 電磁波譜 與 熱輻射

熱輻射的理想情況是黑體輻射,黑體即對所有波段電磁波都全部吸收的理想物體。黑體輻射滿足普朗克定律如下。

即黑體向外輻射各波段電磁波,黑體溫度越高,輻射功率峯值越大,輻射峯值對應電磁波波長越短。對同一物體輻射出的電磁波,有能量越大,波長越短,頻率越高。如下圖二所示。

我們可以看到,溫度為太陽溫度6000K的黑體可以輻射出從紫外線到遠紅外的各波段電磁波,在可見光波段達到輻射峯值。溫度為地表溫度300K左右的黑體可以輻射出中紅外,遠紅外波段電磁波(我們也因此稱該部分波段為熱紅外),在遠紅外波段達到輻射峯值且比太陽輻射峯值小很多。白熾燈溫度比地球略高,輻射峯值在近紅外波段。

圖三 黑體輻射功率-波長曲線

對普朗克定律積分,可得到斯提藩玻爾茲曼定律,即黑體輻射總功率與黑體溫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故太陽的輻射功率遠大於地球。

然而沒有理想的黑體,任何物體都以一定的發射率 0<varepsilon<1 輻射電磁波。有輻射功率W』滿足下式,常見地物發射率如下表。

【2】大氣吸收,散射,反射

圖四 穿透,反射,散射與吸收

在電磁波進入大氣層後,會被吸收,反射,散射,有部分得以穿透大氣層。

如上式所示,任一波長的電磁波的入射量=反射量+吸收量+穿透量

同時也可導出對任一波長的電磁波, 吸收率+穿透率+反射率=1

(1)吸收

由於大氣層中的臭氧,二氧化碳,水汽,氣溶膠等會對特定波段的電磁波吸收率較高,電磁波的大氣穿透率也因波長而異,如下圖四所示。綜合太陽的輻射量和大氣的穿透率,可以得到圖五,紅色那條即是太陽輻射在穿過大氣後的波長強度曲線。我們將能夠大量穿透大氣層的這些波段稱為遙感的「大氣窗口」,包括可見光,近紅外,中紅外波段。

圖五 各波長電磁大氣穿透率曲線
圖六 大氣層外與海平面處的太陽輻射功率-波長曲線

(2)散射

除吸收作用之外,大氣中的顆粒還會造成電磁波的散射,按照顆粒較之電磁波波長的大小可分為瑞利散射(顆粒直徑d<lambda ),米氏散射( dapproxlambda ),均勻散射( d>>lambda )。瑞利散射常在大氣上層發生,對藍光影響顯著(這就是為什麼天是藍的)。米氏散射和均勻散射常在大氣下層發生,在水汽,塵埃等大顆粒上發生散射,更容易影響長波。由於可見光均被散射,故在我們看來就是白茫茫一片,形成了霧。

【3】地面反射

圖七 典型地物的反射率-波長曲線

我們看到一朵花是紅的,是因為它大量吸收了綠光藍光而大量反射了紅光。我們看到一張紙是白色的,是因為它反射了各波段的可見光。將其拓展到整個電磁波譜上,物體也會對某一波段反射的更多,對某一波段反射的較少。各類物體有其特有的波段反射特性曲線,被稱為物體的光譜特徵。正是由於這一點,用多光譜遙感圖像對地物進行精確識別與分類纔有可能實現。如圖七所示,水體在可見光波段有較低的反射率,在紅外波段則是完全不反射,故在RGB圖像上水體較暗,在紅外偽彩色圖像上則是漆黑一片,根據此性質,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在遙感圖像上將水體與陸地區分開。又由於受污染的水體在紅外波段也會反射,我們可以由此性質做水質監測。

如圖八所示,不同種類的植物有著不同的光譜特徵,在可見光波段差別很小,而在近紅外波段差別明顯很多,故我們可以用近紅外波段來區分它們。

圖八 多種植被的反射率-波長曲線

二.遙感平臺與感測器及其解析度

【4】遙感平臺與感測器

圖九 幾大主流遙感平臺及感測器數據匯總

(1)遙感平臺(衛星)

圖十 遙感衛星軌道

遙感衛星軌道較多採用太陽同步軌道(軌道升交點進度速度 approx 地球公轉速度)【由攝動方程可導出軌道傾角約98度】,這樣星下點光照情況可保持基本一致。如下圖所示,主要的遙感衛星的軌道都較為相似。衛星軌道一旦確定,理論地面覆蓋及重訪週期也隨之確定。

圖十一 STK模擬主流遙感衛星軌道示意(近極太陽同步軌道)

(2)遙感感測器

圖十二 遙感感測器類型

主要的感測器類型有Pushbroom(線陣推掃)【圖十二上三】和Whiskbroom(線陣掃描)【圖十二下一】。兩者各有優劣,Pushbroom沿衛星運動方向推掃,機械構造不複雜但光學構造複雜。Whiskbroom隨著衛星向前同時沿軌道徑向搖擺,視域FOV更大,但存在全景畸變。主流遙感平臺中LANDSAT的TM,ETM,MMS都是Whiskbroom,而SPOT的HRG和HRV都是Pushbroom。

圖十三 Whiskbroom,IFOV and Ground Resolution

四類解析度

空間解析度:近似等於與瞬時視域IFOV(對於whiskbroom,在非星下點不完全相等),如圖十三,是採集電磁波的最小地面單元,一般也是遙感圖像的單個像素對應地面大小。

時間解析度:即遙感衛星的重訪週期

光譜解析度:即遙感衛星的波譜通道數,在電磁波譜上如何細分感測器的波譜通道,通道越窄,光譜解析度越高,如圖十四。如高光譜感測器MODIS具有較高的光譜解析度。

圖十四 LANDSAT與SPOT的空間與光譜解析度

輻射解析度:即遙感圖像的量化等級(灰度級數),如圖十五。

圖十五 輻射解析度

關聯:

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與輻射解析度之間是trade-off(此消彼長)的關係。由於感測器接受的電磁波總量一定,要在空間上或光譜(波長)上細分採樣都會導致單位區域或波段輻射量的降低,信噪比也會降低,故進行量化時就很難分出那麼多等級來,亦即導致輻射解析度不高。

由於熱紅外波段輻射總量較其他波段少,故一般該波段圖像空間解析度較低。

主流遙感平臺(LANDSAT,SPOT,IKONOS等)感測器的解析度,掃幅,應用如圖九所示。

注意許多遙感平臺除多光譜感測器外還配有光譜解析度低,空間解析度高的全色相機,由於只有單波段,我們只能得到灰度圖像或制偽彩色圖像,為得到高光譜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的圖像,我們會用全色圖與多光譜圖像進行圖像融合。另外,由於SPOT沒有藍光波段,我們常以其綠,紅,近紅外波段代替RGB(G->B,R->G,NIR->R)制假彩色圖像。

(待續)

三.遙感圖像預處理

1 幾何處理

部分內容參見 攝影測量概述,遙感幾何構像原理與攝影測量類似

2 輻射處理

四.遙感圖像處理

1 數字圖像處理範疇

2 圖像代數

3 圖像融合

4 圖像分類

五.應用

地物有監督與無監督分類

香港周邊水質檢測
城市熱島地圖
夜光遙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