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被动遥感原理(电磁波的长征)

引子 电磁波的长征

一束光(电磁波)从发出到被遥感卫星上的感测器捕捉成像经历了一段光路历程,如上图示【又画得很丑】

太阳辐射出光一方面军(各波段的电磁波),从太阳出发,经由地球前往遥感卫星,开始一段长征。光一方面军由许多兵种(波长)构成,如紫外,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等等兵种,其中以可见光兵种数量最多。

光二方面军从地表出发(由地表辐射出电磁波),直接前往遥感卫星与光一方面军会合。该方面军兵力不如光一方面军,兵种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中红外和远红外兵种。【1】

光一方面军在前往地表的途中遭到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大气层的吸收,散射与反射),某些兵种伤亡惨重,如紫外兵种在臭氧的攻击下全军覆没,中红外也被水汽打得元气大伤(O3吸收UV,H2O 吸收中红外),在大气上层和下层,光一方面军分别遭受了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的突袭,军力被打散。残存的兵力以可见光,近红外兵种为主,终于到达了地面。【2】

光一方面军在到达地面后再遭到了不同敌军(地物)的伏击(吸收),只有部分军力得以逃脱(反射),有的连队四下逃散(漫反射),有的连队列队逃脱(镜面反射),根据敌军的不同,各兵种残存军力也不相同,根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出敌军埋伏是以哪一类兵种为主(光谱特征)。【3】

逃离地面的光一方面军顽强地向终点遥感卫星进军,他们再一次遭遇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大气层的吸收与散射),但也有部分之前失散的残部找到了大部队(散射与大气的辐射)。终于,光一方面军到达了终点,与同样经受了追击(吸收和散射)的光二方面军(地热辐射)胜利会师于遥感卫星感测器上。

后续 遥感图像的产生,处理与应用

卫星感测器对采集到的各波段电磁波采样,量化,就得到了我们看到的数字遥感影像。不同遥感平台,不同感测器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光谱,辐射解析度,与卫星轨道及感测器的构造与性能有关。【4】【5】

卫星将遥感影像发给地面站处理,首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分为几何处理辐射处理。【6】经由预处理,遥感图像的几何及辐射畸变已基本消除。为更好地实现遥感图像解译,要对遥感图像进一步处理,如图像对比度增强,图像滤波,图像代数等。【7】

在对图像的解译过程中,为充分利用空间,光谱解析度不同的遥感影像,我们可以进行图像融合。为更好地投入应用,我们可以做图像分类(有监督与无监督)。【8】

总而言之,遥感感测器就像能看到更宽光谱的「天眼」,依赖于地物的光谱特性,在可见光波段分不清的地物,换到近红外波段,或者做个图像代数(近红外/红)就能分清,这也是遥感较之于普通航拍的主要优势。如果说地物的光谱特性是地物的指纹,多光谱遥感就是其指纹识别仪。遥感图像处理就是「擦亮天眼」的过程。

一. 被动遥感物理原理

【1】辐射

图二 电磁波谱 与 热辐射

热辐射的理想情况是黑体辐射,黑体即对所有波段电磁波都全部吸收的理想物体。黑体辐射满足普朗克定律如下。

即黑体向外辐射各波段电磁波,黑体温度越高,辐射功率峰值越大,辐射峰值对应电磁波波长越短。对同一物体辐射出的电磁波,有能量越大,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如下图二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温度为太阳温度6000K的黑体可以辐射出从紫外线到远红外的各波段电磁波,在可见光波段达到辐射峰值。温度为地表温度300K左右的黑体可以辐射出中红外,远红外波段电磁波(我们也因此称该部分波段为热红外),在远红外波段达到辐射峰值且比太阳辐射峰值小很多。白炽灯温度比地球略高,辐射峰值在近红外波段。

图三 黑体辐射功率-波长曲线

对普朗克定律积分,可得到斯提藩玻尔兹曼定律,即黑体辐射总功率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故太阳的辐射功率远大于地球。

然而没有理想的黑体,任何物体都以一定的发射率 0<varepsilon<1 辐射电磁波。有辐射功率W』满足下式,常见地物发射率如下表。

【2】大气吸收,散射,反射

图四 穿透,反射,散射与吸收

在电磁波进入大气层后,会被吸收,反射,散射,有部分得以穿透大气层。

如上式所示,任一波长的电磁波的入射量=反射量+吸收量+穿透量

同时也可导出对任一波长的电磁波, 吸收率+穿透率+反射率=1

(1)吸收

由于大气层中的臭氧,二氧化碳,水汽,气溶胶等会对特定波段的电磁波吸收率较高,电磁波的大气穿透率也因波长而异,如下图四所示。综合太阳的辐射量和大气的穿透率,可以得到图五,红色那条即是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后的波长强度曲线。我们将能够大量穿透大气层的这些波段称为遥感的「大气窗口」,包括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波段。

图五 各波长电磁大气穿透率曲线
图六 大气层外与海平面处的太阳辐射功率-波长曲线

(2)散射

除吸收作用之外,大气中的颗粒还会造成电磁波的散射,按照颗粒较之电磁波波长的大小可分为瑞利散射(颗粒直径d<lambda ),米氏散射( dapproxlambda ),均匀散射( d>>lambda )。瑞利散射常在大气上层发生,对蓝光影响显著(这就是为什么天是蓝的)。米氏散射和均匀散射常在大气下层发生,在水汽,尘埃等大颗粒上发生散射,更容易影响长波。由于可见光均被散射,故在我们看来就是白茫茫一片,形成了雾。

【3】地面反射

图七 典型地物的反射率-波长曲线

我们看到一朵花是红的,是因为它大量吸收了绿光蓝光而大量反射了红光。我们看到一张纸是白色的,是因为它反射了各波段的可见光。将其拓展到整个电磁波谱上,物体也会对某一波段反射的更多,对某一波段反射的较少。各类物体有其特有的波段反射特性曲线,被称为物体的光谱特征。正是由于这一点,用多光谱遥感图像对地物进行精确识别与分类才有可能实现。如图七所示,水体在可见光波段有较低的反射率,在红外波段则是完全不反射,故在RGB图像上水体较暗,在红外伪彩色图像上则是漆黑一片,根据此性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遥感图像上将水体与陆地区分开。又由于受污染的水体在红外波段也会反射,我们可以由此性质做水质监测。

如图八所示,不同种类的植物有著不同的光谱特征,在可见光波段差别很小,而在近红外波段差别明显很多,故我们可以用近红外波段来区分它们。

图八 多种植被的反射率-波长曲线

二.遥感平台与感测器及其解析度

【4】遥感平台与感测器

图九 几大主流遥感平台及感测器数据汇总

(1)遥感平台(卫星)

图十 遥感卫星轨道

遥感卫星轨道较多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升交点进度速度 approx 地球公转速度)【由摄动方程可导出轨道倾角约98度】,这样星下点光照情况可保持基本一致。如下图所示,主要的遥感卫星的轨道都较为相似。卫星轨道一旦确定,理论地面覆盖及重访周期也随之确定。

图十一 STK模拟主流遥感卫星轨道示意(近极太阳同步轨道)

(2)遥感感测器

图十二 遥感感测器类型

主要的感测器类型有Pushbroom(线阵推扫)【图十二上三】和Whiskbroom(线阵扫描)【图十二下一】。两者各有优劣,Pushbroom沿卫星运动方向推扫,机械构造不复杂但光学构造复杂。Whiskbroom随著卫星向前同时沿轨道径向摇摆,视域FOV更大,但存在全景畸变。主流遥感平台中LANDSAT的TM,ETM,MMS都是Whiskbroom,而SPOT的HRG和HRV都是Pushbroom。

图十三 Whiskbroom,IFOV and Ground Resolution

四类解析度

空间解析度:近似等于与瞬时视域IFOV(对于whiskbroom,在非星下点不完全相等),如图十三,是采集电磁波的最小地面单元,一般也是遥感图像的单个像素对应地面大小。

时间解析度:即遥感卫星的重访周期

光谱解析度:即遥感卫星的波谱通道数,在电磁波谱上如何细分感测器的波谱通道,通道越窄,光谱解析度越高,如图十四。如高光谱感测器MODIS具有较高的光谱解析度。

图十四 LANDSAT与SPOT的空间与光谱解析度

辐射解析度:即遥感图像的量化等级(灰度级数),如图十五。

图十五 辐射解析度

关联:

空间解析度,光谱解析度与辐射解析度之间是trade-off(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感测器接受的电磁波总量一定,要在空间上或光谱(波长)上细分采样都会导致单位区域或波段辐射量的降低,信噪比也会降低,故进行量化时就很难分出那么多等级来,亦即导致辐射解析度不高。

由于热红外波段辐射总量较其他波段少,故一般该波段图像空间解析度较低。

主流遥感平台(LANDSAT,SPOT,IKONOS等)感测器的解析度,扫幅,应用如图九所示。

注意许多遥感平台除多光谱感测器外还配有光谱解析度低,空间解析度高的全色相机,由于只有单波段,我们只能得到灰度图像或制伪彩色图像,为得到高光谱解析度,高空间解析度的图像,我们会用全色图与多光谱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另外,由于SPOT没有蓝光波段,我们常以其绿,红,近红外波段代替RGB(G->B,R->G,NIR->R)制假彩色图像。

(待续)

三.遥感图像预处理

1 几何处理

部分内容参见 摄影测量概述,遥感几何构像原理与摄影测量类似

2 辐射处理

四.遥感图像处理

1 数字图像处理范畴

2 图像代数

3 图像融合

4 图像分类

五.应用

地物有监督与无监督分类

香港周边水质检测
城市热岛地图
夜光遥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