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广泛的应用场景。

当然具体应用和技术水平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若果遥感的某些地类精度都达到人脸的水平,小数点后几个九,具体应用或许就大有可为了。然而从实际角度出发,目前遥感影像的各种解译演算法仍处于刷文章阶段,泛用性高且稳定的几乎没有,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出图仍然大量依赖于人工。同时从这个行业自身的特殊性来说,遥感相关业务绝大多数是to G的,一方面G相关单位作为甲方,提升技术的自我驱动力不强(比如并不在意你是用纯人工勾图还是什么很fancy的DL方法,给钱你按合同技术指标交付即可),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有一些技术的乙方想做一些通用的东西,想在国内发布产品时则又经常涉及到测绘资质受限之类的问题。此外数据来源和价格也是一大瓶颈。

以上所说的是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其实类似的问题许多emerging technolgy里都存在,比如近两年大火的AI+XX(交通、医疗、保险,etc)行业;从既往的商业发展模式看,可能要等第一轮泡沫破裂后才会逐渐出现稳定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只是具体的时间节点,我们无法提前判断。当然,近两年也有一些看得见的(但非突破性的)进展,相关领域也开始受到一些国内资本的关注,比如商汤和阿里都设立了专注遥感演算法研究的部门或小组并且有可展示的成果,一些地图行业或核心业务依赖地图的大公司也有加大投入或进入这个行业的迹象。总体而言,国内遥感行业应该还是有想像力与发展空间的。


遥感的数据如何安全、科学、合理的应用,还存在问题。有很多精准的数据因为涉密无法产生有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来协调。

另外做遥感的社会企业太少了,提供不了很多就业岗位。


随著近几年国内卫星接连升空,国家层面建立起高光谱、高空间解析度、全天覆盖、甚至多模卫星庞大家族,甚至民营企业发射卫星或者搞星座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我们不再花巨资购买国外卫片和数据,能想到的数据都能满足。积累到现在,算是海量数据了。

但是真正应用,创造实际产值和社会效益就较少了,我认为遇到最大的瓶颈是:数据不能快速有效利用起来,公众感知度不高,获取途径有限。


如何把数据用起来,做好遥感应用。


我国遥感行业的发展现状用蓬勃发展不为过。08年地震时,当时我们用于应急救灾的影像基本都是国外的。在经历过08年地震之后,我国的遥感行业开始积极发展,现在国家队和民营企业对都在发射卫星,现在我们发射的卫星包括陆地观测、海洋、气象等多领域,而且影像的空间解析度和时间解析度也是非常高的。

1.2014年我国向联合国捐赠全球30米解析度的地表覆盖数据,2019年我国开始面向全球开放16米的卫星数据,现在我们已经由对地观测数据进口国向出口国转变。

2.以前我们要从国内获取卫星遥感数据非常困难,做科研的数据也只能从国外的机构获取,现在不同了,我们对地观测数据、气象数据都可以从国内的相关机构申请,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系统也面向公众开放,现在获取数据的渠道更加便捷了。

以上讲了目前我国遥感卫星蓬勃发展的情况,但是目前我们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1.卫星发射了这么多,数据也有这么多,但是目前应用还是比较有局限,还需要挖掘;

2.卫星处理的软体比较少,国产软体走入校园的少,目前很多高校基本都还是国外的软体,国产软体也还需要继续努力;

3.海洋卫星、SAR卫星、高光谱卫星在轨数量少、应用比较局限;

4.遥感的发展,专业性比较强,目前对大众来说还比较陌生,什么时候让遥感真正走入大众的生活、大众不再觉得其」高不可攀「时,遥感才是真正的发展的好。

卫星遥感应用学与高解析度遥感应用系统设计概论 顾行淘宝¥ 84.90去购买?


我们目前在做的项目就是处理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的,涉及到资源气象海洋等多个系列。我的感觉国内最大的问题是,很少有人真正钻研基础演算法,就算是国外成熟的理论,国内也很少有人把这些理论真正搞清楚,很少有人把代码重新写一遍。几乎是拿著工具,跑一跑结果


我国大量的遥感数据已经产生,但是这些遥感数据如何利用,如何产生真正的价值,目前还是欠缺的,也是目前的瓶颈。


  • 生产研发部门和业务应用部门之间扣合得不紧密
  • 数据发布不规范,ATBD、README都没有


上面已经提到了,数据如何用是个问题,但是我作为业内人员,这数据获取过程过于繁琐,甚至有些需要申请,填项目信息等等,下载下来数据处理的时候,有没有简单的数据处理流程跟方式,每次麻烦的要死,真耽误功夫。有这个时间,论文都写出来了。


总感觉捧得太高,与我们相离太远,找工作太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